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标题: 我的第二故乡——云霄(3班)那小健 [打印本页]

作者: 那小健    时间: 2014-1-9 19:37
标题: 我的第二故乡——云霄(3班)那小健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4-1-30 16:56 编辑

我的第二故乡—云霄
(3班)那小健


      每年的春节前夕,我都会收到来自云霄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函,参加在榕云霄乡贤新春佳节的团拜会,倾听县长热情洋溢的新春祝词和全县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汇报,见到许多熟悉的朋友和老同学,大家嘘寒问暖,畅谈往事,欢歌笑语,推杯换盏,热闹无比!此刻不由地想起曾经在云霄生活、学习、成长的点点滴滴,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1969年10月19号,我跟随父母亲从省城福州下放到云霄县火田公社菜埔大队。住在一个老地主的二层小楼,隔壁就是大队部,和同来的吴静如一家住楼上。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闽南农村,见识到了广阔天地,众多的农作物和纯朴的农民,从此与云霄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农村,生活很不习惯,一起都从头学起。语言不通,大米要去公社粮库买(定量粮本),煤要到县里买好用船运回来,用的都是井水,厕所在村口,是四面透风的小茅房,当地人还不用草纸……。当时就读于菜埔中学,学生都来自菜埔、下楼、西林、溪口、和瑞堂,由于当地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女生寥寥无几,男生参差不齐,调皮得不得了,常常打架,旷课,也真难为了那些老师们了,记得我们的班主任叫吴树林,是数学老师,拿这些孩子也没办法。我就这样有一天没一天,断断续续上着学。
      农村对于我们城里人什么都是新鲜的。看到水牛、土狗、鸡鸭都很开心,更何况山清水秀,稻田、菜地、蔗林、龙眼园等,深深吸引着我。农事繁忙,生产队长天天派工,我经常跟着爸爸和农民一起出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虽然人小,但也能帮忙干点活。记得去田里干活,途中要经过一条溪,没腰高、冰凉的溪水使瘦小的我无法通过,有一个青年农民叫张港和,每次都是他背我过溪的,至今还记得他微卷的头发,古铜色的身板,微笑的面容,多好朴实的小伙子啊!慢慢地,我就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放假、农忙、我都会帮忙去干活(在闽南,十三、四岁的男、女孩子去劳动的很多,很多女孩还背着弟妹去干活的)。
      菜埔大队是历史文化古老村落,据说可以追溯到宋朝。城内城外,高高的围墙,宽宽的护城河,城内鹅卵石的道路四通八达,给排水系统完美无缺,村民生活安逸,城墙只有一个城门,攻守自如,进出安全。菜埔大队最有特色的是:“家庭民乐合奏”。全家十几口人,男男女女,大人小孩,每人弹奏一种乐器,组合成美妙的天籁之声,好不让人陶醉。六十年代,菜埔“家庭民乐合奏”曾经赴京参加全国民乐汇演,得到广泛好评。我觉得应该建议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的老“厝宾”(邻居),名张连科,老婆秀清,他们给我们这外乡人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的父母还一直念叨着他们,他们的孙子张志林在福州念大学,我们一直以感恩的心情关照着他的学习生活。每次我到云霄,都要重返故里看望两位老人和孩子们,喝喝茶,唊唊“邯叽”(地瓜),看看老房子,叙叙旧。辛劳一辈子的老人张连科去年离开了人世,我们祝愿他在天国安好,他的遗孀秀清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经过一年多的农村生活,我渐渐地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学会了云霄话,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邻里街坊和农民大哥,学会了放牛,养鸡、鸭,捉鱼虾,还会插秧割稻,日落黄昏在溪边“跶菜卜”(萝卜干)……质朴的民风,希望的田野,让我终生难忘。
      19709月,父母见我在菜埔中学学不到知识,就转学到云霄一中读初一,到了学校,才发现所有省、市下放干部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这里与乡村中学有着天壤之别,相当正规。当时我初中班级是四连四排,与吴克、方敏、杨忠耿、连露鷺、林芳、刘闽云、黄志仁、李献生等同班;高中在三班,和杨忠耿、高志强、廖亮、刘闽云、彭伊、吴坤元、张长坤等同班。我们下放干部的孩子和农村乡下的孩子都寄宿在学校。周六下午放学后回到菜埔,周日下午返校。同学江锦阳家住和瑞堂村,是中医世家,哥哥江锦银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我妹妹多年的哮喘顽疾就是他给看好的。我们两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几十年我们都有联系,到现在他还经常送我祖传的药酒)。江锦阳每个周日下午都会到我家叫我一起上学。我们背着大米、地瓜、萝卜干,一路经过西林、下楼、糖厂到学校,大约要走7公里。
      一中的生活十分丰富。我在学校属活跃分子,篮球队、田径队都少不了我,运动会也得了不少名次。有一事让我至今无法释怀,高一运动会前的一次训练,我正进行百米测试,不料一个低年级的同学闯进跑道,俩人猛烈撞击在一起,结果我的门牙撞到他的额头上,鲜血四溅,我的门牙就此“下岗”,留在了云霄一中的跑道上,可怜的那位同学被送到医院缝了好几针。
      一中篮球队在许焕章教练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训练(都是打赤脚训练),但大家在一起集训,打球,真是乐趣多多,曾多次代表县青少年篮球队参加地区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
      1972年11月我的弟弟在菜埔诞生,这是云霄赐给我的大礼物,大惊喜。云霄的风水好啊!
      1974年6月高中毕业,我和张谊的弟弟张颂(他们的父亲也是省直下放干部)一起到云霄县农械厂做学徒,学习车工、钳工。刚到工厂,身穿工作服,拿补贴,加班还有加班费和点心,高兴得不得了,似乎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的师傅张献瑞,稍微谢顶,性格温和,技术高超,从学看图纸,用游标卡,到使用不同的刀具,车出不同的零部件,耐心地教我们。由于高中课程“工业基础知识”中学过三视图,再加上师傅的精心教诲,我的好学肯干,车工、钳工技术掌握很快,三个月下来就能独立工作,经常加班,主要是车出各式各样的钢轴。工作之余还会偷偷干点小私活,云霄当时时髦自行车后座的脚踏,我车脚踏真是轻车熟路,车好多副送给朋友,还会车铁葫芦、铁榔头等等。云霄县农械厂的经历对我日后从事海军舰艇轮机维修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是,临时工总不能干一辈子。1975年5月我报名上山下乡到云霄县陈岱公社竹港大队。大队有5名知青,沈平忠、康明辉分在碾米厂,程闽生分在合作医疗站,我和张德建分在青年林场。青年林场与诏安县交界,有几百亩山林,稻田、茶园、菠萝、甘蔗、地瓜地。场里有二十多个年轻小伙子和小姑娘,记得亚杉、乌铁、秋香、月娇、施蓉等等,大的二十出头,小的十四、五岁。场长名开井,光头,浓眉大眼,身板强壮,尽管年过半百,但精神抖擞,看得出年轻时一定是个好把手。威信极高,震慑力极强,年轻人都恐惧他。副场长是病怏怏的小老头,拄着拐杖,讲一句话喘三下,但他最敬业,后勤的大管家,每天天不亮就在每个房间门口大吼,要是不起床,他会用拐杖把年轻人捅起来,谁敢不起来,就敲你,骂死你(让我感到有“半夜鸡叫”的味道,哈哈)。林场的管理还是规范有序的。
      林场的劳动非常辛苦,每天都要干活12小时以上,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鬼晚(做茶的季节都要通宵)。刚到林场,正值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是主要任务。我们二十几个年轻人每天早晨四点钟就得起床,排着队,挑着担,到十几公里外的海边挑一担咸土到林场山上改良土壤,挑回来天刚泛白,洗漱后才有地瓜稀饭吃,吃完饭又要出工了。我挑担子是弱项,大家都打赤脚,百八十斤的咸土压得我够呛,大概走二十几步就要歇一下,别人也帮不上你,我往往都是最后一个到达林场,这样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天天腰酸背痛,真是欲哭无泪,以致到现在落下了腰肌劳损和椎间盘突出的顽疾。但是锻炼了我的毅力和耐力。
      林场劳动虽然辛苦,但和年轻的小伙子、豆蔻年华的姑娘们一起劳动生活,非常开心。劳动中唱着山歌,打情骂俏,欢歌笑语,在潮州小调“你熊咋波我载样……”中情歌调侃,嬉笑中,一天的劳动过去了,疲劳都烟消云散。由于我是知青,过称、记账的事都是我来干,采茶过称的时候,有几个姑娘悄悄在茶篓的底下藏一个石头,想要多称些重量,每次都被我发现,呵呵,大家心知肚明,一笑而过。林场的伙食还是不错的,每天晚上都吃干饭,农忙时吃肉饭。饭后洗好,大家都会到晒谷场嬉闹,也会围着我,讲讲城里的故事,也真是,他们连县城都没去过,更何况到漳州、福州。
      闽南女历来以勤劳、纯朴、贤惠著称。竹港的姑娘们也不例外。最为让我感动的是一天劳动回来,一身臭汗,换下来的衣裤不知就被哪位姑娘拿走了,到第二天衣裤洗净折好放在我的床头,天哪,仿佛遇见了田螺姑娘。后来有人跟我说,这是他们的传统习惯,女人要勤俭持家,洗衣做饭带孩子,但你一星期要拿一条肥皂放在床头,她们会拿去帮你洗的,我欣然照办。在林场一年半,我还真没有洗过衣服,至今回忆,还深感愧疚。在此我深深地感谢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姑娘们!“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歌词写得太好了!
      1976年2月我的父母调回省直机关,他们希望我能一起回去,但是我与云霄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还是坚持留在了竹港林场。在林场劳动的时间不算长,但在我的人生长河中是重重的一笔,永不磨灭。云霄的经历,使我从懵懂、羞涩、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个性独立、有担当、有责任、有抱负的青年,形成粗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了半个云霄人。
      1976年12月在竹港戎装入伍,念念不舍离开了林场的兄弟姐妹,离开了云霄,告别了这里的父老乡亲。
      从部队回来后,我在福建电视台担任记者,经常关心云霄县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多次到云霄,为云霄县做宣传报道,更祝愿云霄的县城规划建设,经济的飞跃,开发区招商的发展有新的突破!
      每每收到来自云霄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函,都让我感动不已!他们已经把我当做云霄的乡贤。我感谢菜埔村的邻里乡亲,感谢一中的林建成、王新潮等老师和同学们,感谢农械厂的师傅们,感谢竹港青年林场帅气的小伙子和天真、纯朴、贤惠的姑娘们。这七年是你们给了我知识、智慧和力量,陪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心中感恩之情!
      难忘云霄,难忘竹塔的血蚶,难忘列屿的红蟳,难忘将军山的窑鸡,难忘脆脆的“隔壁响”……更难忘云霄人的热情洋溢,肝胆相照!
      我爱你,云霄,我的第二故乡!
20141月于福州

云霄一中校篮球队


在云霄漳江大桥上

作者: 陈长乐    时间: 2014-1-9 19: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阳光明媚    时间: 2014-1-9 20:13
标题: 我的第二故乡—云霄(3班)那小健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4-1-30 16:55 编辑

我的第二故乡—云霄
(3班)那小健

      每年的春节前夕,我都会收到来自云霄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函,参加在榕云霄乡贤新春佳节的团拜会,倾听县长热情洋溢的新春祝词和全县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汇报,见到许多熟悉的朋友和老同学,大家嘘寒问暖,畅谈往事,欢歌笑语,推杯换盏,热闹无比!此刻不由地想起曾经在云霄生活、学习、成长的点点滴滴,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1969年10月19号,我跟随父母亲从省城福州下放到云霄县火田公社菜埔大队。住在一个老地主的二层小楼,隔壁就是大队部,和同来的吴静如一家住楼上。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闽南农村,见识到了广阔天地,众多的农作物和纯朴的农民,从此与云霄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农村,生活很不习惯,一起都从头学起。语言不通,大米要去公社粮库买(定量粮本),煤要到县里买好用船运回来,用的都是井水,厕所在村口,是四面透风的小茅房,当地人还不用草纸……。当时就读于菜埔中学,学生都来自菜埔、下楼、西林、溪口、和瑞堂,由于当地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女生寥寥无几,男生参差不齐,调皮得不得了,常常打架,旷课,也真难为了那些老师们了,记得我们的班主任叫吴树林,是数学老师,拿这些孩子也没办法。我就这样有一天没一天,断断续续上着学。
      农村对于我们城里人什么都是新鲜的。看到水牛、土狗、鸡鸭都很开心,更何况山清水秀,稻田、菜地、蔗林、龙眼园等,深深吸引着我。农事繁忙,生产队长天天派工,我经常跟着爸爸和农民一起出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虽然人小,但也能帮忙干点活。记得去田里干活,途中要经过一条溪,没腰高、冰凉的溪水使瘦小的我无法通过,有一个青年农民叫张港和,每次都是他背我过溪的,至今还记得他微卷的头发,古铜色的身板,微笑的面容,多好朴实的小伙子啊!慢慢地,我就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放假、农忙、我都会帮忙去干活(在闽南,十三、四岁的男、女孩子去劳动的很多,很多女孩还背着弟妹去干活的)。
      菜埔大队是历史文化古老村落,据说可以追溯到宋朝。城内城外,高高的围墙,宽宽的护城河,城内鹅卵石的道路四通八达,给排水系统完美无缺,村民生活安逸,城墙只有一个城门,攻守自如,进出安全。菜埔大队最有特色的是:“家庭民乐合奏”。全家十几口人,男男女女,大人小孩,每人弹奏一种乐器,组合成美妙的天籁之声,好不让人陶醉。六十年代,菜埔“家庭民乐合奏”曾经赴京参加全国民乐汇演,得到广泛好评。我觉得应该建议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的老“厝宾”(邻居),名张连科,老婆秀清,他们给我们这外乡人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的父母还一直念叨着他们,他们的孙子张志林在福州念大学,我们一直以感恩的心情关照着他的学习生活。每次我到云霄,都要重返故里看望两位老人和孩子们,喝喝茶,唊唊“邯叽”(地瓜),看看老房子,叙叙旧。辛劳一辈子的老人张连科去年离开了人世,我们祝愿他在天国安好,他的遗孀秀清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经过一年多的农村生活,我渐渐地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学会了云霄话,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邻里街坊和农民大哥,学会了放牛,养鸡、鸭,捉鱼虾,还会插秧割稻,日落黄昏在溪边“跶菜卜”(萝卜干)……质朴的民风,希望的田野,让我终生难忘。
      19709月,父母见我在菜埔中学学不到知识,就转学到云霄一中读初一,到了学校,才发现所有省、市下放干部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这里与乡村中学有着天壤之别,相当正规。当时我初中班级是四连四排,与吴克、方敏、杨忠耿、连露鷺、林芳、刘闽云、黄志仁、李献生等同班;高中在三班,和杨忠耿、高志强、廖亮、刘闽云、彭伊、吴坤元、张长坤等同班。我们下放干部的孩子和农村乡下的孩子都寄宿在学校。周六下午放学后回到菜埔,周日下午返校。同学江锦阳家住和瑞堂村,是中医世家,哥哥江锦银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我妹妹多年的哮喘顽疾就是他给看好的。我们两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几十年我们都有联系,到现在他还经常送我祖传的药酒)。江锦阳每个周日下午都会到我家叫我一起上学。我们背着大米、地瓜、萝卜干,一路经过西林、下楼、糖厂到学校,大约要走7公里。
      一中的生活十分丰富。我在学校属活跃分子,篮球队、田径队都少不了我,运动会也得了不少名次。有一事让我至今无法释怀,高一运动会前的一次训练,我正进行百米测试,不料一个低年级的同学闯进跑道,俩人猛烈撞击在一起,结果我的门牙撞到他的额头上,鲜血四溅,我的门牙就此“下岗”,留在了云霄一中的跑道上,可怜的那位同学被送到医院缝了好几针。
      一中篮球队在许焕章教练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训练(都是打赤脚训练),但大家在一起集训,打球,真是乐趣多多,曾多次代表县青少年篮球队参加地区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
      1972年11月我的弟弟在菜埔诞生,这是云霄赐给我的大礼物,大惊喜。云霄的风水好啊!
      1974年6月高中毕业,我和张谊的弟弟张颂(他们的父亲也是省直下放干部)一起到云霄县农械厂做学徒,学习车工、钳工。刚到工厂,身穿工作服,拿补贴,加班还有加班费和点心,高兴得不得了,似乎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的师傅张献瑞,稍微谢顶,性格温和,技术高超,从学看图纸,用游标卡,到使用不同的刀具,车出不同的零部件,耐心地教我们。由于高中课程“工业基础知识”中学过三视图,再加上师傅的精心教诲,我的好学肯干,车工、钳工技术掌握很快,三个月下来就能独立工作,经常加班,主要是车出各式各样的钢轴。工作之余还会偷偷干点小私活,云霄当时时髦自行车后座的脚踏,我车脚踏真是轻车熟路,车好多副送给朋友,还会车铁葫芦、铁榔头等等。云霄县农械厂的经历对我日后从事海军舰艇轮机维修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是,临时工总不能干一辈子。1975年5月我报名上山下乡到云霄县陈岱公社竹港大队。大队有5名知青,沈平忠、康明辉分在碾米厂,程闽生分在合作医疗站,我和张德建分在青年林场。青年林场与诏安县交界,有几百亩山林,稻田、茶园、菠萝、甘蔗、地瓜地。场里有二十多个年轻小伙子和小姑娘,记得亚杉、乌铁、秋香、月娇、施蓉等等,大的二十出头,小的十四、五岁。场长名开井,光头,浓眉大眼,身板强壮,尽管年过半百,但精神抖擞,看得出年轻时一定是个好把手。威信极高,震慑力极强,年轻人都恐惧他。副场长是病怏怏的小老头,拄着拐杖,讲一句话喘三下,但他最敬业,后勤的大管家,每天天不亮就在每个房间门口大吼,要是不起床,他会用拐杖把年轻人捅起来,谁敢不起来,就敲你,骂死你(让我感到有“半夜鸡叫”的味道,哈哈)。林场的管理还是规范有序的。
      林场的劳动非常辛苦,每天都要干活12小时以上,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鬼晚(做茶的季节都要通宵)。刚到林场,正值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是主要任务。我们二十几个年轻人每天早晨四点钟就得起床,排着队,挑着担,到十几公里外的海边挑一担咸土到林场山上改良土壤,挑回来天刚泛白,洗漱后才有地瓜稀饭吃,吃完饭又要出工了。我挑担子是弱项,大家都打赤脚,百八十斤的咸土压得我够呛,大概走二十几步就要歇一下,别人也帮不上你,我往往都是最后一个到达林场,这样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天天腰酸背痛,真是欲哭无泪,以致到现在落下了腰肌劳损和椎间盘突出的顽疾。但是锻炼了我的毅力和耐力。
      林场劳动虽然辛苦,但和年轻的小伙子、豆蔻年华的姑娘们一起劳动生活,非常开心。劳动中唱着山歌,打情骂俏,欢歌笑语,在潮州小调“你熊咋波我载样……”中情歌调侃,嬉笑中,一天的劳动过去了,疲劳都烟消云散。由于我是知青,过称、记账的事都是我来干,采茶过称的时候,有几个姑娘悄悄在茶篓的底下藏一个石头,想要多称些重量,每次都被我发现,呵呵,大家心知肚明,一笑而过。林场的伙食还是不错的,每天晚上都吃干饭,农忙时吃肉饭。饭后洗好,大家都会到晒谷场嬉闹,也会围着我,讲讲城里的故事,也真是,他们连县城都没去过,更何况到漳州、福州。
      闽南女历来以勤劳、纯朴、贤惠著称。竹港的姑娘们也不例外。最为让我感动的是一天劳动回来,一身臭汗,换下来的衣裤不知就被哪位姑娘拿走了,到第二天衣裤洗净折好放在我的床头,天哪,仿佛遇见了田螺姑娘。后来有人跟我说,这是他们的传统习惯,女人要勤俭持家,洗衣做饭带孩子,但你一星期要拿一条肥皂放在床头,她们会拿去帮你洗的,我欣然照办。在林场一年半,我还真没有洗过衣服,至今回忆,还深感愧疚。在此我深深地感谢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姑娘们!“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歌词写得太好了!
      1976年2月我的父母调回省直机关,他们希望我能一起回去,但是我与云霄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还是坚持留在了竹港林场。在林场劳动的时间不算长,但在我的人生长河中是重重的一笔,永不磨灭。云霄的经历,使我从懵懂、羞涩、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个性独立、有担当、有责任、有抱负的青年,形成粗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了半个云霄人。
      1976年12月在竹港戎装入伍,念念不舍离开了林场的兄弟姐妹,离开了云霄,告别了这里的父老乡亲。
      从部队回来后,我在福建电视台担任记者,经常关心云霄县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多次到云霄,为云霄县做宣传报道,更祝愿云霄的县城规划建设,经济的飞跃,开发区招商的发展有新的突破!
      每每收到来自云霄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函,都让我感动不已!他们已经把我当做云霄的乡贤。我感谢菜埔村的邻里乡亲,感谢一中的林建成、王新潮等老师和同学们,感谢农械厂的师傅们,感谢竹港青年林场帅气的小伙子和天真、纯朴、贤惠的姑娘们。这七年是你们给了我知识、智慧和力量,陪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心中感恩之情!
      难忘云霄,难忘竹塔的血蚶,难忘列屿的红蟳,难忘将军山的窑鸡,难忘脆脆的“隔壁响”……!更难忘云霄人的热情洋溢,肝胆相照!
      我爱你,云霄,我的第二故乡!
20141月于福州




      阳光说:真情实感 ,写得相当精彩!又是一条大鱼。谢谢你,那小健同学,感谢你为文集增彩。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4-1-9 20:16
福州的大鱼跃出来了!一篇写尽工农兵学文,叙述有条不紊,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画,透出浓浓的感情色彩。老牌记者真是健笔雄文,这篇力作篇幅不长却意义非凡,是下放干部子弟同学热忱参与纪念活动的具体体现,一鸣惊人、感人,并为3班文稿增添异彩,大大提高了含金量!
作者: 何再金    时间: 2014-1-9 20:27
阳光所说的大鱼(潮出来啦)
作者: 二泉天籟    时间: 2014-1-9 20:49
太感人肺腑......

作者: 彭伊    时间: 2014-1-9 21:19
刘正明 发表于 2014-1-9 20:16
福州的大鱼跃出来了!一篇写尽工农兵学文,叙述有条不紊,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画,透出浓浓的感情色 ...

福州的大鱼 在哪?看不到

作者: 彭伊    时间: 2014-1-9 21:26
还是三班!难得露面,一鸣惊人。鼓掌!!!
作者: 方维和    时间: 2014-1-10 09: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颜萍    时间: 2014-1-10 10:15
小健的文章写的很生动,做为省直下放干部的子女,初到农村都有同样的感受。云霄的同学们,秉承了云霄人热情好客的优良习俗,给我们留下了一生最难忘的留恋,云霄真可谓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4-1-10 13:17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1-10 13:20 编辑

    非常精彩的好文章!那小健同学不愧为省电视台资深记者,所写征文充满热爱生活、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内容丰富多彩,文笔生动凝炼。
    从省城随父母下放到偏僻的山村,刚开始不适应乡村生活。然而乡村生活的新鲜感、质朴的民风、村民的真诚友善,渐渐弥补冲淡了生活的艰苦、环境条件的简陋。作者善于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事物,着力描述记忆中的美好印象:
    青年农民天天背着自己涉水过河;
    初到农村热心相助的邻居;
    快乐多彩的一中校园生活;
    工厂当学徒时尽职尽责的师傅;
    下乡林场时,年轻姑娘们热情帮助洗了一年多的衣服……
    这些充满青春朝气和人性善良之美的生活片段,构成了爽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基调,文章字里行间热情洋溢,真情感人。
    因为初高中都不同班,以前不认识小健同学,没想到还曾是我弟弟的同事。向小健同学问好!


作者: 陈伟芬    时间: 2014-1-10 22:20
小健同学你写的太棒了!我们三班的骄傲!很感人!


作者: 江丽华    时间: 2014-1-10 23:57
二泉天籟 发表于 2014-1-9 20:49
太感人肺腑......




作者: 高志强    时间: 2014-1-13 01:04
本帖最后由 高志强 于 2014-1-13 01:40 编辑

        感谢小健同学的美文为咱3班和论坛增光添彩!
       大约十天前,坤元叫我给小健挂电话,请他为文集投稿。那天我和小健在电话里聊了很多很多,听他回忆了随父母下放云霄菜埔村及他毕业后下乡到陈岱竹港村的往事,让我深深感受到小健同学对云霄浓浓的深情。记得好几年前我到福州他家时也听他当着爱人的面大夸云霄的姑娘是多么地勤劳善良,云霄的“番薯粥”和“菜卜蛋”是如何的好吃,惹得他爱人在一旁风趣地对我说:“志强,你替他到竹港找找当年的小芳,找找有没有三十岁左右、长相酷似那某人的那帮孩子”!把我和小健逗得捧腹大笑、前仰后翻!由此可看出小健对云霄有着多么深的感情!
       阅毕美文,更知情深!

     (我几乎是在饱含热泪和微微的颤抖中读完了全文)


作者: 那小健    时间: 2014-1-13 11:38
[b]感谢大家的厚爱,拙文不足以表达内心对云霄的感恩与思念,时过万千,往事历历在目......,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天天快乐!
作者: wky    时间: 2014-1-13 22:33
真人露面,大鱼已经浮出水面,回忆了历史,太棒!
作者: wky    时间: 2014-1-13 22:35
wky 发表于 2014-1-13 22:33
真人露面,大鱼已经浮出水面,回忆了历史,太棒!

小健你行!
作者: 那小健    时间: 2014-1-14 16:51
yftx2012 发表于 2014-1-10 13:17
非常精彩的好文章!那小健同学不愧为省电视台资深记者,所写征文充满热爱生活、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内 ...

你现在在那里工作啊?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4-1-24 18:31
那小健 发表于 2014-1-14 16:51
你现在在那里工作啊?



天天在家中为自己和家人工作,自己给自个儿发工资。





欢迎光临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http://www.yxyz697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