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诗词人人要牢记, 三大纪律、八项留意。2 n& [4 x4 b0 A 1 ~9 \0 }9 E4 Z! @/ S' @# v* R: M 第一一切诗词须押韵, X2 u) H0 L 韵脚相近回环见风姿。 1 B5 A 第二句句声律要讲究, 锣鼓相交节奏间高低。 c 第三作诗如同酿美酒,8 o. ~! i( X# y2 k3 [$ e6 a- x : c9 A3 X% B# c4 x) U" l/ F. n 心声吐露必须言大志。 ) x) B1 m, x 三大纪律已经说完了, 八项留意切勿忘记掉。 第一熟读唐诗三百首,9 `% q, y6 Q0 f . Z6 J1 A I# K9 u3 P 下笔神助自然得顺利。. ?0 }6 E J1 W0 M 第二加强个人的修养, y' d7 B6 @# K7 V5 {! j0 G: S 作诗填词句句有正气。 第三诗篇词章讲结构, d5 m) h! J 起承转合方法有根基。 Z" ]" I1 e% e) k- \, U& ^ 第四律诗有格求对仗, g 上下联句词性要一致。 第五诗句字眼轻重用, 推字敲词才能成好诗。 f3 M+ C& p 第六遗词造句贵平和, 无须高古常言为金石。" i4 V% k3 g" n, y $ b1 I) W+ M) N. o* H. G1 p/ ]+ w% b 第七歌事咏物各不同, h! H0 P/ a0 K 赞赠讽喻诗类有法式。 X$ d- e 第八诗文不足加雅序, I) o H& s. z4 j2 e# ^* N 画龙点睛让人明本意。 A 纪律留意条项要记清, 顾此失彼学诗的大忌。 H# [4 _, s 迷海钓翁撰
待续 |
yftx2012 发表于 2014-10-10 11:11
开辟一个文学天地专栏挺好的,可供大家学习领会一些语言修辞文学知识等等。
...
zbs 发表于 2014-10-10 20:52
第二大纪律 诗词听声,锣鼓听音
俗间有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前半句我的解读是,听人说话不能单 ...
刘炎昭 发表于 2014-10-11 17:20
看来老同学在文学方面确实了如指掌,辛苦了!
三项留意 作诗填词如构屋) F! B: u6 v; }7 _ 一座房子须有基础、墙体、梁柱和桁瓦,并有门、窗、廊、室等等,否则只能是一堆砖木。一幢完整的上好楼房,必须是一眼望去,就有个“雄伟壮观”的整体感。未进门先有个门额或者标牌,让你可知这是个什么样的所在。然后,走进楼房迎面是一个大庭堂,左右看看,便知哪有楼梯,哪有走廊,往哪走可达你想到的房间。最后,让你想找的人家或想办的事情,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完成。 一首好的诗篇词章,必须有完整的、有层次的结构,让人读或听出诗人想表达的意景。诗词的结构有许多种式,总的来说,诗篇应有“起、承、转、合”四个基本层次。& P) t: x; M) X; G $ }" j5 |9 c8 ]2 f8 X 起:诗的立意,开门见山,突兀峥嵘;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 t0 L- A0 \2 J# F' [ 承:即承接诗的立意,续写开来。承接之处,应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若隐若现。 转:即将诗意迴转加强。迴转时,应如洪波万顷,必有高源。 合:即在结尾处与首联回应,将全诗汇合到诗的立意上来。当汇合处,有如风迴气聚,渊泳含蓄。 毛主席是诗词界中的巨匠,他的《七律.长征》最能说明起、承、转、合的结构高妙:! u7 ?$ z8 O+ v 2 Q6 B* o# B# S 诗 句 押an韵脚 声 律5 \; j* p9 l. y: s- I5 d* s; T 4 x8 o- ]& z( V! z/ l. V# ~ 红军不怕远征难, 锵锵嗵嗵锵锵嗵; ]* R8 v- i) z( S 万水千山只等闲。 嗵嗵锵锵嗵嗵锵 五岭逶迤腾细浪, 嗵嗵锵锵锵嗵嗵 乌蒙磅礴走泥丸。 锵锵嗵嗵嗵锵锵" @9 s$ y7 L& S0 S7 V 8 k! q* n6 w! j) W# u3 F) W& V 金沙水拍云崖暖, 锵锵嗵嗵锵锵嗵 F1 O 大渡桥横铁索寒。 嗵嗵锵锵嗵嗵锵 更喜岷山千里雪, 嗵嗵锵锵锵嗵嗵 三军过后尽开颜。 锵锵嗵嗵嗵锵锵 m; x& \: W/ M 一二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叫做首联。这开头对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路,构造了两个时空界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和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就这样,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2 k/ w$ o# x0 ?% n 8 e! f, x8 x7 r1 U 三四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叫做颌联。此联承首联的“万水千山”而来,接“不怕难”和“只等闲”之意而续写。“千山”在诗人(包括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眼里,只看作“细浪”和“泥丸”。 “腾”和“走”两个动词,使得“千山”化静为动,不仅是他具备握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6 M% F; w* |5 x0 D' p l: g% Y 五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颈联。此联当“转”,颌联原承接首联的“万水千山”,却只说了山,所以在此联当“转”说“万水”,写出红军对水的征服。此处用了一“暖”和一“寒”这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是温馨和喜悦,表现出战胜困难的欢快;而写来却是有据,“水拍”起的水雾似蒸腾的“暖”气。“寒”字是冷峻和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之后的回味。同样“寒”字写来也有据,把握铁索之时,“寒”感在手。“暖”和“寒”两字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 F 七八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足联。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和全诗的合聚。开端说“不怕”,结尾当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的主要旨意。“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三字表面写三军的欢笑,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实际以此作汇合和总结,遂使全诗的英难主义和乐观主义达到了高潮。# Q9 a! {! V* M# }4 v- w6 X1 h / N" v0 p U! y) w+ P 如七律诗这类比较完整的诗篇,一定要有完整的结构,而在一些篇幅较短的诗里,其结构可以随之“缩短”,但一定不可以少。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笔,作了一首《七绝.西施》: D 原 句 押ia韵脚 声 律 一代倾城逐浪花, 嗵嗵锵锵嗵嗵锵 吴宫空自忆儿家。 锵锵嗵嗵嗵锵锵0 X; C. E& ~) t7 k9 ^ 效颦莫笑东村女, 锵锵嗵嗵锵锵嗵 S: h$ d# Q) @ 头白溪边尚浣纱。 嗵嗵锵锵嗵锵锵 首句“一代倾城逐浪花”,开篇即“点”出了诗的主旨来。说(西施)有倾国“倾城”之色,生长于战乱时代,只得成了“逐浪(之)花”。 起句要求先占广地和高岭,不可小气,以利后面的展开。这里占得好,一个“逐”字,正是本句之眼。( R; y3 I( \8 A' D" ^" t- W 二句“吴宫空自忆儿家”,承接上句,言出西施的主要生活命运。说她被迫接受了越王的安排进入吴国的宫殿,生活在无爱和怪异的婚姻里,没有幸福,只有时常回忆儿时的家园。承句要求与起句的主旨“连”,不可另外起意。这里“承”接了首句,言“逐”到了“吴宫”。这里承得妙,本句之眼一个“忆”字,说尽了诗中人的全部吴宫生活。1 k+ ~1 K6 {0 F, ~% w7 P 4 x: e4 l) O8 T" C1 \ 三句“效颦莫笑东村女”,这里要“转”。前两句说西子事,突转入议论说:大家且慢笑话“东施效颦”。这里转得虽似突然,却是十分顺理的,前说西施,今言东施(此女或为伪设),自然得很。本句的眼有点特别,前两句在第五字,此句有两个是“莫笑”。8 X# Y8 L0 F" f. S 结句“头白溪边尚浣纱”,这里要“合”,合到全诗的主旨。让读或听者知道,“一代倾城”最终不如东村女儿,人家用不着背井离乡,能在家安居乐业(溪边浣纱)到“头白”。本句的眼是第五字,一个“尚”字把“倾城”的西子比下去,诗人对西施是抱着同情之心的。 当然,“起、承、转、合”只是一种“标准”式,其中还可以加上一些别的“构件”,如“比、兴”和“铺垫、升华”等。但是,无论怎么加和加多少,这四个“构件”是少不了的。在一些特别长的诗篇里,是可以灵活地运用。可以用数句诗先铺垫了再“起”,中间也可以“起了再起”,还可以“承了转再转了承”,但最后还得作“合”。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就是这样。例如《琵琶行》最为典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c7 z" c3 ~' E. w: e9 h$ g 7 `/ e% ^& Q5 A) J }) O6 H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y: r/ P- h9 V! s; M: C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庭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时,梦啼妆泪红阑干。 . k# Y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Hi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o5 C1 w# g4 Q( q$ g# D/ Q2 E 这算是长篇中的长篇了。诗意是借“商人妇”的生活遭遇,喻诗人的自己官场的坎坷,发个人的不满。此诗的“铺垫”可为长矣,过了大半才用“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四句来“起”意。然后,用“商人妇”的一大段叙述来承接。用从“我从去岁辞帝京”到“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大段来诉说自己的“不幸”。再用“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两句来转意,说“有人比我更不幸”。最后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结束,神龙摆尾式地回应“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开篇意景,并汇合结聚为我“江州司马”感触最深,让读(听)者感受到,前面一大半诗句篇章,实为诗人自身的叹息。: Y6 @. _2 y! g* v X 此长篇自唐以来,一直为好诗者推崇,为长篇中之典范。全篇也可以拆分为三,一是“听琵琶”,二是“歌女身世史”,三是“冷官之苦”。其中“听琵琶”一段,是描述音乐诗篇中之上佳精品。所以,没有人会对写了一大半才“起意”有半点“不满”。好比《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幕前曲,奏响了超过一分钟,可谓长矣。可是,这曲子由世界名曲《雪橇》用中国化和京剧化地改编而来,实在是美极了,所以观众并没因其过长而有所厌烦。6 M8 U- ?0 X7 P$ l 综上所述,作诗填词时要切记,一定要有完整的诗篇结构,不可以东说一句,西道一句,又没个连接,让人听和读来不知所云。 四项留意 对仗联句见功力4 I6 S) r% C: ?: E2 D 9 _! ]! u2 ` \: w" u" W, C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即是将相似或相反意思的字或词,在相同位置和相同字数,两两相对地构成上下一对华美的诗(词)句子。古代的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在律诗中,要求一定得对仗的是颔联和颈联,即中间的三四句和五六句两联;前后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一般的诗(非律诗)不一定要求对仗,但有对仗的是好诗句,所在的位置也没有硬性规定。绝句是七律或五律的变型,是“截”去一头一尾的律诗,所以没有了中间两联的对仗。绝句只有前后两联,虽然可以不对仗,但用上对仗的绝句,则是好诗。如杜甫的七绝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是一首绝好的绝句。绝句原本称为“截句”,为了“好听”才据谐音改称为“绝句”。由七律“截”成的叫“七绝”,由五律“截”成的叫“五绝”。对仗一般有四大规则: 一是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从文法上看,词性有九种,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称之为“九品词”。例如: 抗美援朝" S) |" ~, e3 H S : h# D0 k$ x+ Y& o' C* P8 d0 _ 保家卫国5 X/ o* K) B$ t! j( a5 T1 @ 抗与援对保与卫,是动词相对;美与朝对家与国是名词相对。 ( ?6 E! T6 @# W+ x$ _4 M 二是词意相反或相似或相关。相反的有“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相似的有“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相关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等。 # ~( y$ u4 n5 a+ J/ K$ | 三是组成形式一样,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例如: 5 A) U0 Q+ V% I 柳絮打残连夜雨 桃花吹散五更风 c$ |* a. L" q# r9 O 大致上,柳絮与桃花,两字地两字;当然,也可拆分来说,柳对桃,絮对花,单字对单字。打与吹,单字对单字。连夜雨与五更风,三字对三字。又例如:* v s( d/ [- z' z8 p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都是两字对两字;萧萧下对滚滚来,则是三字对三字。. G+ Q' b! A; L 9 N! s) b" @; F1 ]5 e3 T+ a 四是声律基本相反,即平对仄或仄对平。例如: c+ q8 T+ C# O8 u7 s0 S: C 诗句 声律 锣鼓点击( Q: h3 K3 C( t: N J; w. b 5 J' F5 q1 F: h 千村薜荔人遗矢 平平仄仄平平仄 锵锵嗵嗵锵锵嗵* X9 l0 y2 L; D; m. f # Y; S" N5 Y B) i5 F5 _$ | 万户萧疏鬼唱歌 仄仄平平仄仄平 嗵嗵锵锵嗵嗵锵! p2 c) p1 w$ p& v: |/ W d" y . I+ v6 `7 s9 @, ?/ a 只有在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法时,才可以个别字位是平对平或仄对仄。例如:- A# f k' w3 k( P 诗文 标准格式 实际格式0 r( V! R; G7 ?7 b( y) f / l- S" _6 Z8 }! L0 O$ \ 宜将剩勇追穷寇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可沽名学霸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9 M0 a( J" M" w# w. }) R 2 \$ T; y: Y; L: q 联句中的第五字是平对平,按“一三五不论”说,可以变通,不算是犯对仗规则。 除了上述四大规则要记住,还有一些特别词性类型,大家应加注意一下: / K: K! _- k* q$ G3 K* O 1,数目自成一类,除了一二三四五等,还有孤众双单全半等,也算是数目。 8 y7 d! F( F9 \( y* {4 r$ b 2,颜色自成一类,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还有朱丹苍乌等也算颜色字。; e5 X+ P% z! b. _9 S9 E1 O& P 3,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中,包括上下左右前后等。+ i# G* M; T3 c$ @3 T6 J8 G, C; o5 r7 Q' X 4,连绵词只能与连绵词相对,它们的特点是不能分开用,分开有可能不成词,或变为另一意思。如鸳鸯、鸬鹚、徘徊、参差、烂漫等。6 w$ B* f/ V# G# ~( ^1 C: P 5,专用名词只能与专用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5 D5 P2 r: ^* r G+ L% G+ O, Z" | 词性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与今天几乎相同。其中,名词是一个大类,用得也多,所以还要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 i! N4 H7 P" Z& S, ? 天文——天 空 日 月 风 云 雨 雪 阴 阳 气 烟 星 斗等; 时令——春 夏 秋 冬 年 月 日 时 节 昼 夜 晨 昏 晓等; 地理——地 山 水 江 河 川 海 城 峰 田 石 桥 泥 岭等; 5 C6 w* m: D, N5 H+ L9 f+ ~ 宫室——房 庐 楼 室 门 巷 街 墙 井 栏 庙 店 殿 庭等; - W9 @% \# o# z6 J j 器物——舟 车 钟 鼓 枕 剑 炉 杯 樽 尺 帆 香 瓶 灯等; 衣饰——衣 裳 襟 领 袖 巾 冠 钗 簪 扇 杖 靴 袍 环等; 3 m6 z* p* J3 ]/ j) I 饮食——酒 茶 饼 药 丹 餐 茗 酿 浆 饭 肴 菜 羹 蜜等; 6 R3 x4 p# o/ [& w: h1 y# \ 文具—---纸 笔 墨 砚 印 书 剑 琴 棋 箫 卷 轴 册 毫等; 文学——诗 书 赋 章 句 经 论 字 信 篇 歌 画 文 编等; 植物—— 树 花 草 藤 枝 条 根 茎 叶 柳 禾 萼 蒂 等; 动物—— 马 牛 鸡 犬 鸿 雁 禽 猿 骏 蝇 凤 鱼 鸦 等; ' B$ _, K/ E, ] G* e' L) e 形体—— 身 心 肌 肤 发 骨 眼 耳 鼻 颊 魂 声 音 等; Y2 ]& G4 c' f! A/ l. } 人事—— 功 名 恩 怨 愁 喜 妆 醉 梦 辞 爱 憎 谈 等; 4 K. d0 N& {, r: p, l4 {8 l 人伦—— 父 母 兄 妻 夫 女 儿 姑 农 将 鬼 仙 贤等; * S4 L; Q( e) o' k0 G# {6 e: T 以上的名词分类,有些会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也不必拘泥。例如“霜”和“冰”可归天文,也可归地理。但有时候不同门类的反而是常常并称:“天”和“地”,“雪”和“冰”,“风”和“浪”等等,虽然分属两门,对仗却是最工整的。 对仗的基本形式分有四种,分别是: h7 Z- k3 k$ i4 } 一是,诗中的对仗用得十分工整的,称做“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除了名词对名词或动词对动词外,还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的对天文的,地理的对地理的,不可稍差。如杜甫的七绝诗:/ \+ G' ^# M6 |% p8 C8 h! y 5 |9 S; u6 K' b 两个黄鹂鸣翠柳 ; n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 y2 [( }# ~ % ?1 s1 N( ?9 c1 M( M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就对得极工整。“两个”对“一行”(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禽类相对且黄对白),“翠”对“青”(颜色相对)、“千”对“万”(数对数)。2 r: C+ ]: D, U' D 二是宽对,与工对是相比,宽对是一种不十分工整。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例如: 虎踞龙盘今胜昔 $ B8 M2 d 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龙与天地虽同是名词,却是名词中的不同小类。 M- O! @9 N2 v8 j/ k 三是,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以达到对仗的目的叫做借对。这是比较另类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来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即诗里是一种意思,而用来对仗的却是另一种意思。如杜甫的《曲江》两句:3 g* J0 z& I$ |: B. @/ y" C 借债寻常行处有 V, P; l 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两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常即“十六尺”。诗意是“平常”义,却用“十六尺”的数量词义,来与下联的“七十”数词对仗。这是借对中的“借义对”。5 s" [/ ]/ A3 _$ o 另一种借对是“借音对”,是利用字或词之间的同音关系借来结成对仗。例如:& [7 L7 J4 A7 w8 R7 c" C & ]9 r9 O) b$ |1 c$ V& Q 住山今十载 明日又迁居- _* G/ g( T# \2 r0 F+ S! X 下联用“迁”谐音“千”来对上联的“十”。这就成了十对千、载对居,而下联诗意仍是“迁居”。 四是流水对,在上下联之间构成对仗,但在意义和结构上不是相对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却又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的诗句: l9 I8 E0 g% r9 ^: N 即从巴峡穿巫峡 B5 t& I B2 S4 e2 a! ]: O 便下襄阳向洛阳 k j; t" x p 这两句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一定是先从巴峡到达巫峡,后才能从襄阳到达洛阳,次序不能倒置。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传承复句,而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由上游流到下游,所以称为“流水对”。 前两种是“正常”的对仗形式,格律诗中的三四和五六句规定要求对仗的,多是用这两种。后两种是特别形式的对仗,多用于非格律诗;用于格律诗时,一般最好用在一二和七八句的前后那两联。 , V$ F 所有的对仗都要求末字平仄相对,上联用仄(嗵)声,下联用平(锵)声。对仗对于作诗十分重要,往往由于诗中的某一联对得好,整篇就生色起来,有时还成为佳联而广为流传。同时,学好对仗也有利于日常生活,可以作些吉庆或意味深远的对子,张贴于大门或廊柱的两边,你家居定会因有生气而兴旺起来。这种对仗的句子叫做对联,又称门联或楹联。这种对联的要求与诗的对仗基本一致,只是多用“工对”,即第一种对仗。有时出于某种“限定”,如主人要求将某两字或数字“入对”的时候,可以酌情用“宽对”,即第二种对仗;有时“宽”至上下联的平仄声律不讲究,必要时甚至可以颠倒过来用。例如,本人前几年参加扶贫工作,入住农家一年,应房东要求,作了一幅楹联:$ O& P6 n0 t( `& \1 U1 ] 6 t* ~$ [. O: @* ^6 g 对句 实际声律 标准声律7 c9 K, N( O, ^8 q0 W0 i/ G4 x + w( a9 v$ D7 ~ 发财路四通八达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生意经三江五湖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 房东姓何名达湖,除在家务农林外,还在集市中开有店面,兼营建材零售批发,为人豪爽通达。他说,我的对子一定不让别人抄用,所以要将“达湖”二字入对。而且,不知他从哪里见过,有人把“人名”排在后面,也要学。唉,“吃人家嘴短,住人家脚软”,只得胡乱应对,不论平仄。好在房东和邻人家并不十分讲究声律,只见“入对”,便一致的赞好,让我又混得一桌好酒饭。 顺便也说说“人名入对”的一般要求。人名入对最好排在最前面,联式叫做“鹤顶格”。次之是就排在最后面,叫做“凤尾格”。前后都不好排的时候,要设法将联句的字数写成奇数,人名排在最中间,叫做“玉带格”。除一头一尾及中间之外,人名最好不要排在别的位置,得千方百计加减字数或“调字”,玉成这三种格式。 为公众场所作楹联时,最好还得“应景”。就是说,切合此门的“功能”,让人未入门即知这是个什么所在。而且要说功能,有时为了“说全”不妨用长联。由于其联长,在声律平仄上只得不十分讲究,但一定要在末字上合符声律。例如,也在那个“扶贫村”,本人应村长要求而作村委会大门楹联: 壮大集体经济,全靠一致出力,你出一点,我出一点,他出一点,三点水可成河,共沐小康福气;2 }& n$ v( j7 `) |6 f- T" g 增加个人收入,有赖多方积累,工积多寸,农积多寸,商积多寸,十八寸合作村,同享富贵荣华。 横批:木秀河清 $ e% l' Q! R: M 该村叫做“河木村”,村长要求“河木村三字入对”。因“河木村”三字入联有难度,只好“狡猾”一点,用了“三点水可成河,十八合木,加寸合村;上联有河,下联藏木和村”等办法,终于成联交卷。又因为长联,平仄声律有点“乱”,上下联末六字一定排合声律: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平。 旧时先生授徒学诗,对联句的要求和布置作业特别重。作为学诗之人,应该在这方面多下苦功夫。 待续 |
zbs 发表于 2014-10-11 23:08
一项留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 7 k6 C. z9 g& B% ]( C
凡学诗之人,一定会听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
yftx2012 发表于 2014-10-13 12:25
内容丰富,谢谢转发!有空慢慢学习。
看来诗词这条河水还是蛮深的,很难趟得过去。
有些最基础 ...
刘炎昭 发表于 2014-10-14 01:57
确实不错,只是没时间也没耐性一下子看完,但每次看都觉得有所收获。水深蹚不过去,就游过去? ...
zbs 发表于 2014-10-16 20:18
五项留意 诗词字眼轻重用3 R0 `( Q9 \2 K3 E% z* s x, J+ @& g
小标题中的“轻重用”有两重意思。第一 ...
yftx2012 发表于 2014-10-17 11:24
好长的文章,写得深入浅出,既有经典实例分析,又有个人切身体会。待休闲消遣时慢慢学习。 这么多内 ...
欢迎光临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http://www.yxyz6974.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