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间,农场试验田的杂交水稻快收成了,这是当时农业生产战线的新生事物,领导格外重视,指令重点保护,派人去赶鸟。那阵子,我一只脚板在烂泥田里被朽木屑刺伤,创口不大,但后来有点化脓,就借口脚不宜下水,要来了这个活。
这块试验田是我们场最大的一块耕地,大概一亩半,位置临近场里的养猪场,“肥水不流外人田”,故而土质较好,被视为“宝地”,我们场好些农技试验就选用这块田来做,比如水稻与地瓜套种、杂交水稻的育种等,秋收后就种上小麦。本来闽南不怎么种小麦,土壤和品种不合适,产量不高,一亩收成大概也就2百来斤。我们场为改善伙食,收点麦子磨粉打面条,才每年种了这一亩多的冬小麦。这块地挨近猪圈,飞来的野鸟相对多一点,更须重点防范。
试验田上空斜斜的穿过两根电线,常有麻雀、燕子落在上面,星星点点的排成行,走近了一赶就四下里分散,转身不远就又飞来了。每天来回驱赶、呐喊,时间久了也很累人。
鸟如此冥顽不灵,自然就引起杀机。起先我想故伎重演,做个弹弓打鸟,再想想这小儿科把戏,杀伤力不大,加上我是近视眼,玩弹弓历来水平不高,十弹九空,不足以立威。
此时,75届下乡的知青方立强献策,说他可以跟朋友借气枪,既可以驱赶麻雀之类,打几只下来还可以煮麻雀粥做夜宵,一举两得。
我觉得此主意甚好。立强马上连夜赶回城关借来一支气枪。我一看,枪是旧枪,不知多少年头了,准星似乎还有点歪,尤其弹簧略老旧松弛,试了一下,从枪口喷出的气流不太够劲。不过有比没有好,抓把真枪走在田埂上,也比拿个弹弓像话一点。
话说当年,气枪是民间常见的射击器材,土话叫“风铳”,气枪弹叫“风铳籽”,很多小年轻都玩过。记得很深刻的是,60年代在城关和平路东段的北面骑楼下,有家门面不大的店铺,似是个旧物品托卖店,平时总是门庭冷落。店里正对街面横着玻璃长柜,摆着些零星物件;柜台后面的墙上,斜斜的挂着两支枪,枪管朝下枪托朝上。一支枪管乌黑、细长,大约有气枪枪管两倍那么长,估计是一种猎枪,售价30多元,当时就算天价了。另一支是普通的气枪,售价20元左右。我在读小学时,常绕路专门去这家冷清清的小店,就是被这两种枪吸引的,总惦记那两支枪还在不在。去了就站在柜台外端详半天,很想有,也知道根本买不起,再说即使有钱人家也不卖给小孩子。眼热半天才恋恋不舍的走了。等“文革”一开始,那小店就关闭了,两支枪不知最终下落如何。
年代早的气枪样式较简陋,每次装气枪弹需用很大力气掰折枪管;70年代中期出现改良型的,枪管略加长,准星上带个保护环,顿显“水魁”(漂亮)多了;更先进的是,枪身中部的右侧设计了个小机关,手指头稍一揿,枪管便自动分离垂下,方便充气、充弹,比起老型号气枪省事省劲多了。立强借来的这支气枪,印象里还是老式的,聊胜于无。
枪有了,问题是那个枪主人没有气枪弹。我又不能拿着空枪摆样子给鸟看。怎么搞到气枪弹?立强说可以托在漳州市工作的他哥哥去商店买,只是啥时候能买到,再捎回来,时间说不准。
[attach]28928[/attach]
老风铳示意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