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标题: 73年坎顶劳动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4-29 16:12
标题: 73年坎顶劳动记
73年秋,维和嫡系部队高7班到孙坑大队搞秋收,我们高1班系到坎顶大队割稻。在一中5年,班排多次下乡,可惜每次到广阔天地锻炼,都没条件照相留几个劳动期间镜头,只能用钢笔记一记下乡概况。在此抄录一份简单记载,作为回想线索。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4-29 16:31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4-29 17:16 编辑
(七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一月二十三日
这十天,我们到和平农场坎顶大队参加劳动。在这十天中,几乎天天都是割稻子,只有一个下午栽烟,两个下午听报告。
我们是分成四个队在四个生产队参加劳动的。我在第七生产队,一共有十个人,每天分成两组劳动。这几天,都是晴天,秋高气爽。早上,我们七点左右出工,十一点多收工;下午一点多出工,近五点收工。稻田中,稻子有的倒伏,很不好割,但我们也坚持割下去,每天总是劳动得筋疲力竭。
这里的农民也很热情。我们两组每天换一户农民(家)吃饭,他们总是把伙食办得很好,总有五六个菜,让我们先吃。还烧热水、开水。临别前一天,还改善一顿,我们和贫下中农一起会餐。还送给我班一面锦旗,写着:大力支援秋收冬种,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糖果、烟茶之类。他们和我们一起开座谈会,走时还敲锣打鼓欢送我们。
在这次下乡期间,八个男生住宿一间,到晚上空闲之时,吹口琴、笛子、东风管,拉胡琴,打打闹闹,十分热火。此外,还自己洗衣服。生活虽简单和苦一些,但精神上较愉快。
农村中的景色是新鲜的。早晨,空气凛冽而清新,东方云霞灿烂,渐渐地红通通的太阳从山峰后升起。四面环山,远处的山像黑云似的镶在天脚,近处的山是苍灰色的,长着翠绿的针叶树。田野不甚宽,一片片熟透的稻田,散落在遐迩;一丘丘绿色甘蔗,点缀着这个小盆地。傍晚,西方彩霞飞舞,金光万道,夕阳的光辉散落在群山上,像镀上了金线。山村的景色,自然而又朴素,真是一幅天高云淡秋收忙的图画。
下乡归来,又将拿着书本上学,又将冥思苦索公式、方程、定律之类。十天的(下乡)生活,说苦,说苦,也真的苦一点,无非浑身骨疼肌酸,生活单调吧?但精神却很饱满。回来后,(不再干体力劳动,)舒服是舒服,但人又产生了懒(散)的思想。
回忆下乡的经历,觉得收获是有的,可是一下子说不完全。总而言之,和贫下中农的感情又靠近一步;经过劳动,人也不会那么娇气。体验一下农村生活总是不坏,也许,将来永远是干这一行呢……
作者: 刘炎昭 时间: 2012-4-29 16:45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4-29 16:31 
(七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一月二十三日
怪了,我们1班也是在坎顶呀?记得当初是从孙坑乡里经过,最头够的那个乡里叫坎顶,还有叫莆顶的在最内底。有一摆从坎顶走路到莆顶看电影,好像有5里左右的路程?那里的伯伯如同本家所贡的伸象:很热情,招待很好。掐指一算,离开坎顶头尾40年了!几次想旧地重游,却一直落空!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4-29 17:51
【补充】
1974年春季,高1班到乌石劳动记载,这次下乡,全班系4月12日下去的。但我有事没参加。4月16日,在家闲得无聊,去走动了一下。
四月十七日
昨天下午四时半,我自己骑车往乌石探望朋友(同学)。一路却也平安无事,只是在乌石村头有一独木小桥,板狭桥长,我提自行车而过,不胜胆战心惊,满身大汗。见了朋友,夜宿其处,因蚊太多,一夜无睡。他们九人在一处:旭生、震川、德庆、长乐、锦明、建和、振权、川闽、添成。乃是农民之居,睡在楼上,食在楼下,伙食自办,请农妇操作。
今天上午,也去参加半天劳动。我和旭生、震川、建和三人一起去挑秧苗。一担秧苗,重倒不重,只是路远,而且又有上岭下坡。只挑了一回,我早已腿软了。又勉强再挑一回,第三回是挑至半途放于荔枝树下——遵从农民嘱咐——收工。
在那里吃了午饭。饭是白米,十分喷香;菜是包菜,久已吃厌,又有几片猪肉,今日(伙食)改善,此外有点白带鱼。如此而已,天天皆此。伙食不好。
下午又赶回(城关)来。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5-14 11:52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5-14 12:21 编辑
"饭是白米,十分喷香;菜是包菜,久已吃厌,又有几片猪肉,今日(伙食)改善,此外有点白带鱼。如此而已,天天皆此。伙食不好。" 刘大哥说这样的伙食不好,我们这些‘贫下中农’听了可辛酸哟!在当年,乡下农民能保证三餐都有 ‘稀饭+咸菜脯’ 撑到饱就是奢望了。有白米饭、菜里有几片猪肉、还有点白带鱼,这可是我们‘贫下中农’过节时的生活了。 不过,乌石村的劳动我们俩都没有太多的发言权——逃兵! 74春季支农劳动的细节我不太清楚了,但在最后一天去“验收”时,我发现同学与乡亲们的情绪都很快乐、很和谐。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5-14 14:48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5-14 14:54 编辑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5-14 11:52 
"饭是白米,十分喷香;菜是包菜,久已吃厌,又有几片猪肉,今日(伙食)改善,此外有点白带鱼。如此而已, ...
建云也系断章取义。说“伙食不好”系相对而言,1系与在家比较的,下乡自然吃得不好,说明与贫下中农同甘苦;2系与其他农村比较(比如坎顶“总有五六个菜”);3系那天有点猪肉、白带鱼系碰上伙食改善,不好才有改善,改善并非天天。所以,说伙食不好,指的是“天天包菜”,久已吃厌。那时的猪也是天天包菜。
福建农民生活不算中国农村最艰苦的,闽南又不算福建农民里面最苦的,温烧又不算闽南里面最苦的。乌石生活水平算哪一等?可能算贫困村,但比水晶坪会好一点。所以偶然吃点白带鱼不稀奇。而且,那年头穷人才吃白带鱼、黄花鱼,与如今这两样鱼成了非常珍稀品种,成高档酒店高档菜的现状完全不同。1斤白带1毛多到2毛,比吃1斤1块5的黑市猪肉便宜多了,不算什么好料。当然,伙食再差,八肚夭夭什么都不嫌。佤没干什么活,可能胃口不好。
过去虾蛄没人吃,拿去做虾油、沤肥料,现在上桌;过去请客没有炒蚬子,不能算一道菜,现在可以算;过去地瓜喂猪,现在豪华宴席上很抢手。此一时彼一时。白带鱼在那时很普通,还不如老菜脯贵。
作者: 刘炎昭 时间: 2012-5-14 15:27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5-14 14:48 
建云也系断章取义。说“伙食不好”系相对而言,1系与在家比较的,下乡自然吃得不好,说明与贫下中农同甘 ...
贡的没错!那时阵是末钱卖空的吃番薯,现在吃番薯的是好空人(特别是在泉州晋江一带)。
欢迎光临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http://www.yxyz6974.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