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6-7 11:31 编辑
此乃连接1号、2号机组的冷却水排水口
核电站与其他发电站不同的是:核电站有一定的“寿命”(~30y),当其寿终正寝后那块“坟地”依旧务必保存40年以上方能重新利用。换句话说,现在所获得的GDP是超支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关于核电站的热污染与其他污染问题,我想还是引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对‘大亚湾核电站’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结果。
核电站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Vol.26.No.1 1994年在大亚湾西岸建成了我国内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2003年岭澳核电站(一期) 建成投入运行。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大量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鹏澳, 导致局部区域水体温度升高, 产生热污染。热污染使区域内水生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生物的繁殖率下降。另外, 核电站需要大量的海水作为冷却水, 海水虽经过滤, 但仍有大量的微生物及鱼卵未能过滤掉, 进入冷却系统被高温煮死。2004年调查中发现, 在热排污口附近的站点, 生物状况与其他的有所不同, 表现为浮游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相对较低, 这一现象在冬春季节特别明显。核电站温排水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温排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强了局部海区的温度层结, 使海水的垂直对流减弱。温排水对海区生物群落结构的负面影响显著, 通过海水升温的人工筛选, 狭温物种被淘汰, 耐温物种得以存活, 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 不稳定性增加。有研究证明, 受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影响的珊瑚白化现象加重。 核电站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放射性废气、废液的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核电站放射性废液经贮存处理后通过冷却水排入西大鹏澳, 放射性物质先在湾内扩散, 然后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扩散到附近海域, 对整个大亚湾的生态环境将造成一定的影响。放射性核素也可以被海洋生物富集, 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核电站放射性废液的排放和核电站运转产生的核辐射对环境所致的附加辐射剂量对整个大亚湾海区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具有长期性、潜伏性、甚至不可逆转性, 因此必须进行长期密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