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3-2-1 14:10 编辑
绿潮与赤潮防控
有些藻类其自然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时将会快速增殖生长、形成赤潮(微藻)或绿潮(大型海藻)。绿潮、赤潮的爆发均可覆盖大面积海域,随波逐流持续发展;其消亡时海域将遭受严重污染,或造成海洋生态灾难,尤其是有毒的赤潮。
近年来,由于我国工农业以及沿海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的污染日趋加重,局部海域环境达到了富营养化程度;沿岸海域的赤潮发生的次数与规模呈增长趋势;因大型藻类暴发而引发绿潮的覆盖面积、持续时间也呈增加的趋势。2008年5月暴发于黄海南部,而后又随潮向青岛近岸海域漂流、增殖生长,最终形成覆盖面积达650平方公里的浒苔绿潮,成为我国海域有史以来影响面积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绿潮灾害。
在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引发绿潮灾害的大型藻类主要有绿藻门的石莼类、浒苔类、礁膜类、蕨藻类以及褐藻门的马尾藻类等。而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绿潮则主要是由浒苔类、石莼类所形成。
2012年2月,在厦门X内湾暴发以石莼类为主体的绿潮(见下照),海水中的C、N、P含量均显著高于湾外水域。显然,水体中丰富营养是刺激石莼藻类暴发为绿潮的因子;反之,绿潮藻类的快熟繁殖生长对污染水域的营养盐具有一定的去除和净化作用。因此,可控性大型藻类的繁殖、生长与利用,是控制海洋环境富营养化、抑制赤潮发生的最佳防控措施。对大型海藻进行科学的采收、加工和利用是控制海洋环境富营养化、抑制赤潮发生的最佳手段。不但可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又可使藻类变害为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