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1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怀念“黄歌”(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26 10:44 编辑

怀念“黄歌”
作者:无名氏
网易论坛 2010-04-29
      
       那时很年轻。156岁,心理正处于一种反叛阶段。这对于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半大小子,整天耳朵里充斥着高音喇叭中带着杀伐声的革命歌曲,和极度乏味的革命样板戏的陈旧的京剧腔调。“黄歌”中温情与情爱的坦露,无疑是一剂兴奋剂,就犹如在夏季的暑热中,吞下了一杯凉冰水,格外的舒服。
       当时哼唱的“黄歌”大多是在学校里就己学会和一些老知青留传下来的。当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串队。到了别人那儿,首先就是找笔记本。抄一些歌曲或是警句之类的。就象是现在在电脑上把别人的文章转到自己的空间一般。那时的“黄歌”,其实大多为一些国内外早年流行带有爱情、离别之类的精典民歌,和一部分借用民歌曲调自己填词改编的歌曲。当然,这类改编歌大多是“老三届”的才子们留下的,非吾辈低能者所能为之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都以为只要唱爱情歌曲,就可以打动爱情。只要唱离别歌曲,就能展示一种反叛。甚至,昨天从城里回来刚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又在油灯下大声地唱着“娘扶儿呀儿扶娘”、“年老的母亲白发苍苍”。
       那时文化匮乏,几根肠子理完都理不出一段文章。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农民家中找到一本中学的地理书。方知道,亚州是亚细亚,欧州叫欧罗巴。看了一本头尾都打着卷,缺少了至少几十页的草明《乘风破浪》,才知道爱情是个神圣的东西,三言两句的豪言壮语并非爱情。一男一女草合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相扶而已。有时,为了学唱一首歌,不惜买上烟,请别人到队上来,奉为上宾的请教。还有的为了唱好一支歌,半夜三更几个人在晒坝上相互切磋,不可谓不是如痴如醉。知青们在一起,除了吃喝,就是围坐着大唱“黄歌”。这也算是对自己心底那仅存的“温情”的一种抒发吧。
       事实上,心里郁闷时,唱一唱歌倒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排解的良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25: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26 10:46 编辑

       那时的“黄歌”大致可分为三类。
       1、当时己被禁止的国内外的优秀民歌。如苏联的《卡秋莎》、《红梅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美国的《老黑奴》,我国的《敖包相会》等等,甚至还有《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插曲。
       2、将原有的一些歌曲的曲子经自已改编或自已重新填词的一些歌曲。这类歌曲大多反映了当时知识青年对农村生活的不适应,以及自我价值丧失的苦闷与无奈。如将《不忘阶级苦》改编成下乡的受骗感和无助、失望等。
    不忘那一天,我正在吃夜饭,老师走进我的家,动员我下农村。一说农村好,又说交通方便。可恨骗子,可恨骗子葬送了我一生。可怜那时太幼稚,成了终身冤。
    。。。。。。
    不忘那一天,我接到姑娘的信,远方姑娘真无情,欢乐成泡影。嫌咱们是知哥,二又没有工作。千世姻缘,千世姻缘只好随风断。悲惨的命运,埋没了我的心。
    。。。。。。
       还有将《秋水伊人》改编成的《成都知青之歌》。
        望断蓉城,不见妈妈的慈祥,灯残油尽,难耐衣食寒。往日的欢乐,只换得眼前的孤单。梦魂何处去,空有泪淋淋。几时才能回成都,妈妈哟,几时才能回到故乡的家园。那滔滔的锦江水,那壮丽的人民南路,依旧是当年的壮景。只有你的女儿呀,正陷入那绝望的深潭。只有你的女儿啊,正在忍受那无情的摧残。
       当然还有一些是即兴之作,像现在的网络语言,被迅速的流传。诸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第三节改作“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偷眼望着我不声响,我想开口讲又怕挨耳光,多少话儿留在心上”。将《头戴铝盔走天下》的一节改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妹生娃娃”,将“头载铝盔走天下》改为“我站在车厢两旁,向叔叔娘娘借点钱粮”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2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26 10:49 编辑

       3、为了发泄一种苦闷,表达对家乡、父母以至恋人的一种思念,自编自唱的歌曲,试图在歌声中找回一种自尊。完成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这类歌很多、很杂,有些甚至是相互间互相借用。比较著名的有《南京知青之歌》、《山城知青之歌》基本上是全国通用。其中《山城知青之歌》比较巧妙地迎合了当时的背景,就犹如现在游走于政策边缘一般,反映了四川人的一种机灵,它的歌词是这样的:
    伟大的祖国啊,天高的地方,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别了啊,山城……,别了啊,家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步步紧跟毛主席。身在农村,放眼全球,农家落户把根扎。
    美丽的山城啊,可爱的家园,白云深处歌乐山,长江水向东流,嘉陵江围城绕。一桥飞架两江岸,列车向着红日边。红日就是毛主席,一颗红心飞到他身边。
    美丽的姑娘啊,你在何方,野马似的少年,把你盼望。高山啊,弯下腰。激流啊,让开道。让我飞到她身边,叙述心中的思念。让我飞到姑娘身边,仔细看看她啊一眼。
    美丽的姑娘啊,站在我身边,两眼望着我,为何的不声响。别了啊姑娘,姑娘啊莫悲伤。为求人类得解放,好汉也曾上战场。我爱姑娘,姑娘学孟姜,姑娘情意我永不忘。
         还有一首成都的《朋友之歌》也还很不错,与《山城知青之歌》的格调大体相同,以叙事方式展开,比较煽情,现录于后。
    请问你朋友,来自何方?我来自蓉城的北门大桥旁,可我今天却在这,范家公社安家落户。
    回想起蓉城出发的时候,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娘扶儿啊儿扶娘,辛酸的眼泪在心上。
    火车啊火车慢慢地开,让儿再把娘看上一眼。娘啊娘啊年老的母亲,年老的母亲白发苍苍。
    十七年恩养不一般,是娘把儿从小抚养成人,如今就要骨肉分离,不知何时才能相逢。
         姑娘啊,当我离别了你,就象是哈米瓜断了瓜秧,有朝一日你我重逢,爱情的花朵遍地开放。
   朋友啊,你是否也怀念家乡?人民南路钟声响,凤凰山上的青松啊,召唤我们奔回故乡。
         成都,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昭示的。凤凰山这不算山的小土坡,也成了知青们怀念的地标物了。
        其它尚有《蓉城的夜晚》、《思乡曲》、《失恋》、《怀念家园》、《怀念山城》、《怀念蓉城》、《梦魂》、《精神病患者》等等,后来迟志强们的“牢歌”大体也是从这些改编、自编歌中移植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3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26 10:50 编辑

       知青直接联系着城市与乡村。当时城市的一些颓废的歌曲,自然也不断流向了农村。如将《北京金山上》改编成“说你妈说,给你妈说,把你们姐姐嫁给我,要是你妈不干,就把手表还给我,嘿,瓦斯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消费的最高水平。还有一首类似歌曲也是反映婚恋方面的,其中一段是“那个有你拽,那个有你歪,只要你把辫子是那么一摔,杠子、驼背、全国粮票源源地来”。“杠子”“驼背”是指当时面值较大的拾元,伍元的钞票,而全国粮票则全国通行,有别于地方粮票。
       当时的很多歌曲,包括自编歌曲,景情交融,情感鲜明。不象现在的有些歌曲,念叨了半天尚不知所云,只有到了最后有一两句,不断往复的副歌,才叫人眼睛一亮,结果许多歌都记不住歌名,记不住歌词,只知道那不断重复的一两句。而当时的那些“黄歌”则色彩鲜明,记得有支歌是这样的:“今天是星期天,我和小妹逛公园,蓝蓝的天空这样美,春风吹动了我的衬衫,春风吹动了小妹妹披披毛,我们的爱情大道顶天。你是空中的白鹤,我是水中的鱼儿,你在空中扯呀吗扯旋旋儿,我在水里载‘密头’。不干、不干当鸡蛋,卖了肥猪重新煽,世上的粉子多又多,看你敢煸不敢煽。”那时谈恋为“煽合合”,而漂亮姑娘则为“粉子”。这首歌把四川人的机智、幽默都写进了歌里。其中两句,廖健的《贾淑芬》多半也来源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3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26 10:51 编辑

       还有一首类似表演唱的歌是这样的:“小妹,你为何不爱哥哥。那天我走你家门前过,你为何双眼你为何盯着我。爱情的烈火在燃烧着我,爱情的痛苦在折磨着我。哥哥啊, 不是我爱你,那是我老母亲不喜欢你,她叫我另找可爱的人,所以心中就没有你。你是花瓣,我是蝴蝶,花言巧语骗不了我,你骗了我的青春,骗了我钱粮,骗不了我的心。不爱你,就是不爱你,不爱你坏东西,你年纪轻轻就座门扭锁扒窃,人们在嘲笑你。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不爱你***,你年纪轻轻就出卖你的肉体,人们在嘲笑你。”你看,这不长的一段,把事情的原由说得清清楚楚。从上门质问到相互漫骂,唯妙唯销的。
       时代创造了生活,歌曲又反映了一个时代。由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的禁锢,许多早年各国的民歌,大凡与朋友、友谊、离别、思念、男女情爱相关的,都被搬上了知青的精神餐桌。在知青这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中,在基本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便在努力地追寻着更高层次的需求。人,其实很多时候既复杂又简单。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想去得到,如果放开了,反而失去了神秘。当年的《蔓娜》、《深深海洋》、《告别南洋》、《红梅花儿开》、《梅娘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滇池园舞曲》、《游春》、《四季歌》、《爱人》、《留念》,乃至于《刘三姐》等一些电影的插曲,现在在各种卡拉OK的曲库中,除了一些中老年人外,鲜有人唱。当时的一些外国民歌,如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举杯》,朝鲜的《异乡寒夜曲》,日本的《樱花谣》、《雪山盟》,波兰的《杜鹃》,除了记忆中尚有一些影子,早已找不准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36: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26 10:38 编辑

         特殊年代的特殊人群,除了颓废、消极以外,更多的还是在抒发内心的苦闷,把心中的向往和情感全部发泄在歌曲改编中。记得当时的两部外国影片就被编入了歌曲中。一部是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另一部是朝鲜的《看不见的战线》。借用了片中的人物或是对话,巧妙成歌。它的歌词分别如后。
        罗马尼亚有朵花,她的名字叫安娜。罗马尼亚有个党员,他的名字叫驼玛。安娜、安娜你不要生气,驼玛大叔爱上了你。假如你嫁给了米哈伊船长,他要把你扔到河里去。罗马尼亚要解放,驼玛大叔要升官。为了罗马尼亚新的一代,驼玛和安娜谈恋爱。
      曲子就是《送你一支玫瑰》。还有另一个版本曲子则是用的《曼莉》。歌词是这样的:“勇敢的米哈依,美丽的安娜,生活在一起。米哈依为什么要把她扔到河里去?我很同情罗马尼亚为什么不解放,解放米哈依、安娜生活在一起。”
      另一首则是借剧中人物的对话而成。
    大嫂是长工的女儿,你又是佃户的妻子。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大嫂你?夺鞭子不是那么容易,谈恋爱总会碰上钉子。你的经验比我多,请你帮帮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41:13 | 只看该作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象云南支边知青带回来的一些歌。较为著名的有《云南知青之歌》。后来一些好事者把它改动了一下变成了“从成都到汉源,还要翻过泥巴山。。。。”但大体没变。《云南知青之歌》是这样的:
        从成都到云南,路程是多么地遥远。告别了家乡,离开了爹娘,来到云南橡胶园。昨夜晚我梦见妈妈来到孩儿身边,妈妈抚摸着孩儿笑脸,热泪就挂满了胸前。过去孩儿多健壮,如今却瘦得可怜。睁开眼睛再仔细的看看,原来还在梦想间。
        这支歌具体地表现了成都的云南支边知青在遥远的异乡的思亲情怀。还有一些如《菩提树》也非常好听。
        有一棵浓密的菩提树,终日生长在森林深处。为何生长在森林深处,有谁知道是什么原因?菩提树啊菩提树,森林深处的菩提树,难道你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有一位可爱的年轻人,终日徘徊在菩提树荫。为何徘徊在菩提树荫,有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年轻人啊年轻人,渴望爱情的心灵,难道你不知道我就是等待你的人。
       怀念“黄歌”,事实上是怀念一种逝去的年华。是为自己的青春的一种祭奠。每一支歌,很多时间都能在你的脑海中,还原一段曾经的故事。越激动,越郁闷,或温暖,或失望,从某中意义上讲,众多歌曲的叠加,就是你的丰满的人生。(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维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8#
发表于 2013-9-26 10:59: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59:3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上搜索来的旧帖,大概是老知青茶余饭后的回忆,一来其中提到佤还记得的那句“是我妈妈不喜欢你”,原来不是港台来的流行曲,系不知何地哪位天才知青原创的;二来这样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散回忆,也是写作的一种手路,涉及的内容估计拢比较熟悉,转贴供写征文启发、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维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
发表于 2013-9-26 11:08: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0-5 09:51:3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篇“黄歌”之恋,我的心绪一下子穿越到那个特殊时代,当时在所有离开家乡的年轻人中(包括兵哥哥)用歌声来抒发当时的各种情感,发泄不满时,不敢很明目张胆,但是对爱情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就像潮流挡不住。就像顶楼说的,朋友之间的往来,一个主要项目就是传抄“黄歌”和“黄书”记得有一本书名叫;《塔里的女人》和《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我们几个人把那书给拆开,分开抄,都抄到天光光。我还有一个专长,就是把录音机里,收音机喜欢听唱的歌曲记录下来,整理成完整歌曲,让人家去传抄,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10-5 20:14:32 | 只看该作者
zbs 发表于 2013-10-5 09:51
看了这篇“黄歌”之恋,我的心绪一下子穿越到那个特殊时代,当时在所有离开家乡的年轻人中(包括兵哥 ...


  炳顺同学真是厉害,听收音机就能正确记录歌曲的曲谱,莫非学过作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10-6 03:06:29 | 只看该作者
yftx2012 发表于 2013-10-5 20:14
炳顺同学真是厉害,听收音机就能正确记录歌曲的曲谱,莫非学过作曲?
...

    作曲是没学啦,就是靠当时玩乐器时学的识谱知识,逐字逐句的听,记,改。最后由梁伟雄抄正,然后邮寄给好朋友。顶楼所列举的那些黄歌可能我有一半以上都还会记得住里面的主旋律,当时的文化生活虽然单调些,有时也很有乐趣,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唱到下半夜,有些人说我们是在嚎叫,是公狼在嚎,如果有女孩子和我们一起唱就说她们在叫春。很明显代沟的差异,和文化的悬殊,一种新文化思潮已经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10-11 13:23:12 | 只看该作者
zbs 发表于 2013-10-6 03:06
作曲是没学啦,就是靠当时玩乐器时学的识谱知识,逐字逐句的听,记,改。最后由梁伟雄抄正,然后邮寄 ...

  
  真是年轻不知愁滋味,善于苦中找乐,好心态!
  梁伟雄同学天天抄写抒情歌曲的歌词,难怪如今写作抒情散文得心应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23:16 , Processed in 1.123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