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12-4 10:17 编辑
当知青的体验 黄厦选 2012、05、02 有一首老歌叫《南京知青之歌》,我当下乡知青时唱过,很好听,很好唱。当时听人家说是“反动歌曲”,可我看歌词怎么也看不出哪里反动,就是抒发下乡知青的苦闷感情,我们好像就在其中,就学唱了,但不敢在公开的地方唱。 到90年代,二十多年过去了,有一天在一本杂志又看到这首歌,我看着歌谱唱了起来。唱着唱着不知不觉眼泪不断往外流,擦眼泪时看到儿子在旁边奇怪地看着我,我赶紧稳定情绪,等眼泪干了,再唱,见鬼,眼泪又流出来。下乡时很多受苦受委屈的事,想忘也忘不了。 据我了解,云霄7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点,艰苦的除了产田埔,还有厦前下乡的峢屿公社林场,那里稻田多,树林多,等于既上山又下乡,劳动强度和干活时间比产田埔更可怕。现在的富士康超负荷劳动比起来算什么,艰苦程度比不上他们的一半。 我下乡在孙坑大队的橡胶场,劳动强度相对较小,虽然也是听喝的,但当地干部对下乡知青较照顾。我刚去时,每天早晨按老习惯要晨跑,他们就阻止我,说怕人误会场里没安排劳动。 我经常赶着两头牛带着两只狗上山放牛。放牛不比下地,较轻松,但在野外时间长。放牛时我带个收音机,边爬山边收听。这台收音机是上山下乡后用粮票换的。当时钱不够,不想向家里要,就用省下来的粮票换钱,买了一台一波段的。这种收音机用的是5号电池,电池很不给力,为了节省电池钱,求一个木工师傅做了一个木头盒子,上面装收音机,下面装1号电池,带到知青点收听。出工也带到山上、田里,边干活边听广播。这号“知青的收音机”既简陋又携带不便,但能给我增添许多精神安慰,又免得天天钻在山沟里孤陋寡闻。 放牛时没别的事,我就顺便对照云霄地图,全面了解橡胶场周围的环境,既消磨时间,又可以熟悉各处地貌地形。比如有时周六蹬自行车去菜埔载我二姐和外甥,就不用先回云霄城关再从糖厂过去,而是直接翻过橡胶场后山,绕过一个水库就可以到菜埔,省了一半多路,当然有的地方不能骑车,得扛着车走狭窄坎坷的山路。 当知青自然都有挑担子的体验,要是在山上挑百多斤木柴,那是够辛苦的。我们没有挑那么多木柴,但要经常上山砍松柏树,拖下山当柴烧。松柏树有一二百斤,半扛半拖,也是件苦差事,花点力气不怕,反正那时力气有的是,就怕肩膀或身体的哪里被树枝划伤。 有能力的回乡知青大都比下乡知青过得好。本乡本土的,有很多优势。比如建云能力强、人缘好,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家乡建设出力,并得到领导和乡亲们的认可,身兼各种“要职”,“回乡的感觉相当Happy”那是当然的!而我们下乡知青当时傻乎乎的,拼死命干活。当时年轻人很容易就被挑动起来,互相不认输,就拼起来了。还好大家身体素质好,没造成大影响,累过了,歇歇就好了。 时过境迁,回忆当年我下乡插队经历,只有平凡的劳动和吃苦的体验。我听到很多下乡过的知青这样说,“下乡是苦,但多了社会经历,我们这辈人参加工作后比较吃苦耐劳跟那段经历有关系”,“真下乡真苦干过的知青,应该会认为插队经历对人生有磨练作用”。我同意这个说法,是这么一回事。但也有人说,这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意思是下乡几年,没直接上大学,浪费了大好青春年华。 两种看法角度不同,也许各自都有道理。我觉得,下乡苦,最苦的是苦在心里,对自己前途感觉茫然,因此,哪怕是听到一首暗暗流传的《南京知青之歌》都会激起强烈共鸣。但不管在什么困境下,最重要的是能坚守自己的信念,相信努力奋斗就会有结果。更何况人的能力与学历高低并不成正比,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74届同学们上山下乡的典型事迹肯定很多,切身体会也很深刻,回首这段特殊时代难忘的人生经历,我愿借维和的一句话共勉——“我们努力过了,我们无愧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