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0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云霄民间“蛇仔话”(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6:1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云霄新闻]
云霄民间“蛇仔话”神秘有趣 如今几近失传
王一雄 /
福建漳州新闻 2013-2-8 10:29:20   
       在云霄民间,有一种独特的方言叫“蛇仔话”。这种方言显得神秘有趣,就是有点儿晦涩。明清时期,“蛇仔话”在云霄工商界流传开来,可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逐渐失传。
       “箩署尼姨楼记,绿职梨治基划练近农轻!”27日,接受笔者采访时,云霄县年届八旬的退休中学语文老教师方全文一时兴起,津津有味地讲起云霄方言“蛇仔话”,“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蛇年到,祝大家健康!”老方从小对“蛇仔话”很感兴趣,退休以后潜心研究云霄方言,撰写了《云霄方言另类与江湖隐语趣话》等有关云霄方言的文章。为此,他成为云霄县用文字记载“蛇仔话”的第一人。他说,“蛇仔话”不同于普通话和闽南语,将云霄话的韵母和声母反切发音,非云霄人难以听懂。
       “孩童时,我觉得大人们讲的‘蛇仔话’有意思,当做一种俏皮话来学习。后来,与街道里的儿伴玩在一起都讲‘蛇仔话’。学校读书时,不少同学也在讲‘蛇仔话’。”方全文说,“蛇仔话”与普通话的拼音方案截然相反,它属于反切,按照云霄方言读音把每个字分解成声母和韵母,再倒过来拼读。比如,讲——拢紧紧拢;古——鲁举举鲁;唱歌——娘刺箩枝。这种方言拐弯抹角,表达时颠来覆去,取其形象才被取名为“蛇仔话”。云霄方言有15个声母和50个韵母。
       经过考证,云霄县文史专家方群达认为,“蛇仔话”起源于明清时期云霄工商界,属于一种隐语,局限于闽南云霄话区域。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地道的云霄话尤其是“蛇仔话”方言逐渐失传。只有一些上了60岁的老人才会讲一两句“蛇仔话”。
方全文记述“蛇仔话”的笔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5-29 17:50:22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一些上了60岁的老人才会讲一两句“蛇仔话”,“罗迷岭椅”:罗语(<60)类义了喜lu笔了籽立集2gu“蛇仔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5-29 23:35:10 | 只看该作者
蛇仔话我会说,基本以;七十七只七石狮,左手牵猴,右手牵狗。狗走猴号,水龟车分斗【翻筋斗】这些学会蛇话说了,那基本就可以听和说蛇话了。但翻过普通话,可就不怎么准确了。猴叫 流棋,狗叫 老几,真的不好翻
以后当面说给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5-29 23:38:34 | 只看该作者
江南风 发表于 2013-5-29 23:35
蛇仔话我会说,基本以;七十七只七石狮,左手牵猴,右手牵狗。狗走猴号,水龟车分斗【翻筋斗】这些学会蛇话 ...

比较少说的话,听起来也不可能一下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0:18:27 | 只看该作者
这篇短文介绍温烧这种特殊语,也算是有抢救文物的意识。不过有几点可能没说对。
“蛇话”的确系一种反切的运用,但是不是就叫“蛇”话,有待考证。说为“蛇话”虽有比喻含意,但发音不同,读音“抓”,平声,蛇是第3声,仄声。过去佤写成“纸”话,第4声;又将发音“抓”理解为“怎(安抓)”话。
是不是温烧发源的也有疑问,据说其他地方也有,只是使用的声母不同,温烧蛇话是以“L”为声母,以“i”为尾音,别的地方用另外的声母、尾音,就成为另一种隐语系统了。
说70年代开始,地道的温烧话开始失传,是四散贡,到今日还没有一点失传痕迹;蛇话虽不流行了(工商界),但70年代还常见,主要系小孩说来玩玩,尤其下港尾一带的很会说。最早佤是听卢志勇贡这种话,后来佤一伙朋友里,下港尾的像阿川就贡得滚瓜烂熟。连糖厂的郑明、炎昭都熟练掌握这一手,可见所谓失传是夸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0:33: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5-30 00:43 编辑

贡这位方老先生系【云霄县用文字记载“蛇仔话”的第一人】,也对也不对。伊系退休后(应该在90年代)才研究温烧方言,要是没有人更早,佤就不客气,佤虽然不会贡更听无路,但比这老先生要早一些年,在74年毕业之前,“研究”过蛇话。虽没啥米理论深度,也不知道系“反切”(看《镜花缘》里提到,却不懂得联想),听阿川的蛇话听多了,琢磨出一些蛇话规律,跟阿川验证探讨过,伊觉得有点道理,于是佤就“用文字记载”。这方面,阿川算佤师傅,但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佤属于“纸上谈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10:05:03 | 只看该作者
刘炎昭 发表于 2013-5-29 17:50
只有一些上了60岁的老人才会讲一两句“蛇仔话”,“罗迷岭椅”:罗语(

你系用文字记载蛇话的最新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江南风 发表于 2013-5-29 23:35
蛇仔话我会说,基本以;七十七只七石狮,左手牵猴,右手牵狗。狗走猴号,水龟车分斗【翻筋斗】这些学会蛇话 ...

有基础训练啊,常念这些蛇话顺口溜,口才肯定更好了。
蛇话也可以用来唠普通,反正规则拢亲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10:2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5-30 10:47 编辑

1974年,佤“总结”并经方震川审阅的“云霄纸话拼法提要”


(一)一般形式:
l +韵母)+(声母+ i
即<l>与原字的韵母拼为一个音节,原字的声母与<i>拼为一个音节。
例:吃饭—— jia buin,拼为 lia ji  luin bi ,其余类推。
(二)特殊形式:
    1、以<l>为声母的音节,就先发原音,然后添上<li>音节,或添<i>音节。
例:人—— lan , 拼为 lan li lan  i
    2、以<i>作韵母的字,就先发<li>音节,然后发本音。
例:铁钉—— ti den , 拼为 li ti  len di di也可发为din)。
    3、无声母的字,就以<l>作为原音的声母,拼出后再发一个<i>音。
例:呕吐—— ao , 发为 lao  i
    4WYF、<e>等少见的声母,皆在发出<l>+原韵母后,发 <i>音,不必加原声母。
例:黑—— Wou , 发为 lou  i
        有—— u ,发为 lu  i
        他—— i , 发为 li  i
(这一形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10:37:02 | 只看该作者

高二无事,拜阿川为师傅学蛇话,没学会
倒找出几种“基本规则”,是虎对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5-30 10:46:02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3-5-30 10:22
有基础训练啊,常念这些蛇话顺口溜,口才肯定更好了。
蛇话也可以用来唠普通,反正规则拢亲像。 ...

七十七只七石狮,左手牵猴,右手牵狗。狗走猴号,水龟车分斗,这些训练是要用蛇话训练的,可是不好翻,本地好像也叫纸话。用拼法也许不容易学。牵-----兰轻,但这个轻,是用本地话翻还是普通话,初学的人不一定能搞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6-1 22:23:36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3-5-30 10:05
你系用文字记载蛇话的最新一人。

里4 lua扇拢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7-23 15:53:59 | 只看该作者
刘兄:
     “蛇仔话”就是云霄纸话我整理了一些,去年在漳江论坛有零零碎碎发表过。今看到有同学在讨论,也就传上来和大家探讨。      

纸话是把一个汉字用另两个汉字的读音来拼出读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极早的注音方法。研究历史的文人基本都把这种方法叫“反切”
       由于反切法在民间流行中,每个地区的方言不同,就产生有差异读音。有很多朝代管事的也曾经下大力气来规范读法,也制定了很多声母韻母的拼法规则,但最后还是因为准确和使用的历史局限,到清朝后期就被现在的拼音法替代了。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反切”的有关资料到百度就能查的很详细了。
    举例一个“问道”两字的反切拼法“伦硬烙地”和“吴郡大老”都能拼出“问道”两个字来。从而也就证明了反切法的随意和不统一性。
  云霄人把反切法叫“纸话”泉州人把反切法叫“黑话”至于什么纸话是土匪交谈语言啦,生意人的密语啦等等传说,咱听听可以,千万不要去随便使用,这种反切法不仅闽南人很多人能听懂,有趣的是连东南亚的侨民也有会说纸话。
  本来想多写一些,写啰嗦详细一些,由于没时间来拼凑资料,只好烦大家到百度查找了。

  解析:“伦硬烙地”是怎样变成“问道”的=“伦硬”反读=“硬伦”,硬伦就能拼出“问”字。

“烙地”反读=地烙,地烙就能拼出“道”字了。

咱云霄人对“纸话”的认知,还是存在很多误解。   本文主要是想说明纸话不是咱云霄特产,早在千年以上的国家藏书中就有过它的用武之地。最辉煌的是被那个康熙老儿钦定为《康熙字典》的注音。以下是《康熙字典》里从一到十的读法注音:切 就是顺着拼读,读快点,就像拼现代拼音一样。要读到“嘴滑”就毕业了,一天半天的事。
一:於悉切  益悉

二:而至切
三:蘇甘切
四:息利切
五:阮古切  
六:力竹切  盧谷切  
七:親吉切  戚悉切
八: 博拔切  布拔切  
九:舉有切  己有切
十:是執切  是入切
  这种拼法现在读起来大家都会感到很别扭,怪怪的,但是在当时就应该说是很

进的了。后来又有人把专门为“国语”用反切法再进行比较准确的注音,这种改
的一到十的拼法注音就容易多了。
1=西立切   
2=乌乐切  
3=欣兰切  
4=斯日切  
5=易卢切  
6=内旧切  
7=漆绿切
8=逼拉切   
9=鸡柳切  
10=是日切
  不幸的是这种改良反切法还来不及推广应用,外来的方便又准确的阿 拨 吃 德

声韵母拼音法就抢滩登陆了。这种曾经辉煌的反切法只能从“公务员”流落到民
摆小摊。在平民百姓中口口传播,甚至听说沦为了“黑社会”的交谈工具。
  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下:切是拼写时顺着读写,但是作为交谈时用反读法比较顺

,如把:8 5 反读成“拉逼卢易”就顺口了。
  到此云霄“纸话”的话题我想可能还有很多,很多,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

各位高人也来发表补充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0:27:10 | 只看该作者
zbs 发表于 2013-7-23 15:53
刘兄:
     “蛇仔话”就是云霄纸话我整理了一些,去年在漳江论坛有零零碎碎发表过。今看到有同学在讨论, ...

谢谢了如老兄提供大作,这篇曾经在漳江论坛你个人主页拜读过,感觉对纸话的研究更接近学术性。
温烧纸话,可能系地方方言的一种特殊变异现象。首先如何命名就有的探讨。佤写作纸话,只是取“纸”字温烧读音、音调与口语贡“zua ”话接近,实际上与“纸”没有关系。说“蛇仔话”,是比喻手法,带点形象联想,但音调不太相同,也许是温烧音的关系?
另外佤试图从“安 zua”(怎样)这个角度去解释纸话的命名,但是很勉强,没有来源根据。
纸话属于反切,但又不等于纯粹、严格的反切,反切的两个代用字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是顺读;而纸话分拆声母、韵母后,要颠倒,并且拼法基本上固定,前字声母一律为L,后字韵母多数为I,还有一些其他规则变化。
这就有点像按着某种规则对方言进行编码,形成一种密码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7-24 13:17:3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你的“温烧纸话,可能系地方方言的一种特殊变异现象。”的说法,但是康熙字典用顺读,可是泉州,南安和咱云霄,东山,诏安等闽南地区,会说纸话的却都是用反读法来交谈。不知道是"安盏广”。即将湮灭的文化品种说实话:“救卖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4:12:26 | 只看该作者
zbs 发表于 2013-7-24 13:17
非常赞同你的“温烧纸话,可能系地方方言的一种特殊变异现象。”的说法,但是康熙字典用顺读,可是泉州 ...

       反切,自古以来就有,并且全国通行,方式都一样,读书人一般都可掌握。纸话,似乎只在闽南一部分地区流行,并非人人都会、都用,说明是限于特殊人群的一种特殊用语。不清楚其最早起源在何处、何年代,据说是做生意的人发明并流行的。但有疑问:闽南话的泉州腔、漳州腔有明显差异,各自下面每个县又有口音、词汇差异,即使同一个县,比如在温烧,也是口音五花八门,城关与莆美口音就有许多不同,海外腔更不同。以此现象,正常说闽南话,交流起来都有一些语言障碍,换做纸话形式,更加费劲了;加之各地受口音的影响,变成纸话形式更会走调;另外各地纸话规则不一定相同(温烧以L做统一声母,外地不一定,也许用别的声母做统一声母,比如K、M等等,都行得通),那样不同的纸话系统就根本无法交流。
       做生意一要有时间概念,抢商机,二要严谨(钱财是最要紧的),三要费口舌谈判。用纸话交谈生意,可能保了密却沟通不便,搞不好因口音、音调、方言词的差异,理解不清、听错了(纸话一般都说得很快,听着一连串像唱歌谣),双方颠来倒去询问啥米意思,耽误做买卖,还不如直接用白话。何况改变语言方式是怕外人听懂,但是会本地方言的外人一样可能懂纸话,对不懂本地方言的外人,交谈者直接说方言也没关系,反正外人听无路。因此这种说法存疑。
       佤猜测,纸话出现会不会与天地会发源有关?一来秘密结社,并且是叛乱团体,交谈内容需要尽可能保密;二来天地会系神秘团体,需要加强、渲染神秘性,说着外人莫名其妙的语言,有这种效果;三来提喜系和尚,有点文化,懂反切,又有点佛教常识,佛经里有许多外来词,听着就像纸话,似懂非懂,念经的腔调也像纸话(只是语速慢)。各种因素,会不会启发伊或门徒发明了纸话?(但这需要充分的史料典籍佐证,首先需要搞清楚,纸话的起源地和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9:22 , Processed in 1.1076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