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谈如何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8 13:0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谈如何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必须重视文章的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契柯夫就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又说:“写得有才力,也就是写得短。”鲁迅也曾把“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作为一条重要的写作经验介绍给广大青年。
    俄国十九世纪的作家果戈理,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托尔斯泰认为决不能讨厌修改,而要把一篇东西改上十遍、廿遍。他写过一篇题为《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他写这篇文章的手稿却有八百页。美国作家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才算满意,把《老
人与海》的手稿读了近两百遍才拿出付印。
    是否重视修改工作,可以说是一个作者在写作工作中能否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反映论,能否尊重群众以及对待革命事业是否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重要标志,也是他的写作水平能否不断有所提高的一个重要症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到了晚年,早已名满天下,但他写文章仍然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他的夫人规劝他:“你何必自苦到这个地步。你的文章天下知名,难道还怕老先生笑话吗?”欧阳修回答说:“我倒不怕老先生骂,就是怕后生耻笑!
    鲁迅先生在逝世的前两天,还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当时,他深感“已经没有力气了”,然而,他不但坚持奋笔写文,而且还精心修改文章,在这篇文稿上,修改的痕迹竟达五十三处之多(删改二十八处,增加二十五处)!
    这些作家的伟大成就是和他们认真修改的态度分不开的,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和他们的作品一样,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二)如何修改文章
    从考虑问题的角度讲,修改过程正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文字表达的角度讲,修改过程也是使文章不断准确、精炼的过  程。这两方面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修改的过程与写作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写完后,“一去不回头”,不愿修改,固然不对;面写作时“十步九回头”地修改也不可取。按照鲁迅的意见,“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应当怎么才好?他认为,“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为的是不把感兴(思路)打断;“等到成后”,“再来复看”,进行删改。
    自己修改与请人指正,也是缺一不可的。自居易总是把写好的诗念给老太婆听,已是众所周知的美谈。俄国的果戈理也很喜欢对他的作品“批评得严肃无情”的人,因为他深感“这对我很有益处”。巴尔扎克曾写信给他妹妹说:“当你写信谈到我的一篇作品时,以你的手足之爱,我千乞你不要再说‘那挺好’了。你只应指出我的缺点,……”曹雪芹对《红楼梦》巨著,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许多作家都把修改文章比作“惨淡经营”。可见,谁要想在写作上取得成就,非得重视修改和推敲琢磨的功夫不可。
    1.从文章的构成来说,修改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主题的深化或再认识,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
    (1)深化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观点材料、组织结构、遣词造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抓得不准,挖得不深,表达得不清楚,就需要进行再认识或修改加工。主题改好了,其他方面的修改才会有所依据。
    1963年,作家柯蓝曾在湖南浏阳乡下采访。那时,有的村庄迷信活动盛行,一位将军的母亲死了,村里人要请客吃酒,烧纸钱,做道场,柴禾堆满屋,流水席也摆出来了。后来,将军回来了,耐心说服群众,制止了这一迷信、浪费活动。柯蓝开始是照事情的本身经过一一写下来的,但总觉得意思不大,因为主题停留在反对铺张浪费或是破除迷信这一点上,思想性还不高。他又综合了其他材料,联想到乡下还有不少旧习惯,例如讨媳妇要坐花轿,做生日要送人情,连生孩子也要吃喜酒。他深感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危害性和顽固性都是很大的,而将军制止这一迷信、浪费活动的感人意义,也正体现在一个无产阶级的老战士对于旧的阶级、旧的习惯势力不断进行冲击的自觉性上。他抓住这一点,改变了原有的主题,思想的火炬点燃了,周围的人物、事件、细节都被照亮,一篇作品的轮廓就明显起来。他写出了报告文学《事情发生在今天》,一开始写三十年前,将军在一个破庙里参加游击队,经过三十年之后,他回来了,又在这个破庙里给干部作报告。这一构思,生动地体现了将军对予旧世界以及它所留下的各种旧习惯势力的那种永不妥协的冲击精神。
    (2)取舍材料。文章的主题是从大量的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主题确定以后,还需要通过恰当的材料来表现它。观点和材料是辩证的统一: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表现观点。如果文章中只有观点而没有材料,或有了材料而不能说明观点,或材料过多,淹没了观点,都必须进行修改。
    魏巍在朝鲜时,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面写了二十多个他认为最生动的例子。但是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却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太多了,好象记帐,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他的体会是,必须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清楚明白的印象。
    魏巍还说:“写战士怎样才写得生动?我觉得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战士英雄行为中的英雄的思想感情。譬如写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战士的英雄行为,如果仅仅写敌人炮火多么厉害,敌人如何凶猛地往上冲,经过我们战士的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打下去了,接着敌人又第二次冲锋,我们的战士又是第二次、第三次地把他们用手榴弹打下去了等等,就可能使读者感到我们的战士不象一个活人,而象煞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只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生命和灵魂。把活的人写死了。……可是,如果我们写出了战士的思想感情,那给人的感觉就会大大不同。他们会感到: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太突出,仍然会感人的。”
    这里涉及的,正是典型材料的选取,以及材料本身的本质意义和本质特征的表达问题。
    (3)调整结构,结构是根据主题的要求将材料构成有机整体的组织形式。层次的安排,段落的划分,必要的过渡与照应,开头和结尾的方法,都是结构的问题。好的结构层次分明、首尾圆合而又纡曲多姿,能把主题思想明确、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如果一篇文章在主题和材料上都没什么问题,但在材料组织上却是层次不清,蔓生枝节或是前后脱节,同样必须进行修改。
    例如,有一篇题为《我想起了关羽》的中学生作文,是这样写的:
    嘉定汇龙潭边有一座打唱台,拨地而起,气势雄伟。它的基座是由大块方石垒成的,上面稳坐着砖木结构的楼台形戏台。
    打唱台正面的一对石柱上,有对联道:
    “鼓吹颂升平,壤叟衢童消永昼,
    春秋崇报应,吴歈越唱遏行云。”
    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戏台台顶高高翘起的飞甍上,左右塑有关张二人,跃马持刀,背后各有一小卒在摇旗呐喊,栩栩如生。戏台四围的梁上和门上则刻着许多三国故事的图画,形象生动,别具匠心。其中有一套是“过五关,斩六将”,图中的关云长美髯飘胸,威风凛凛;纵马横刀,斩将劈敌,刻划得维妙维肖。
    我在这套画前驻足良久,不由得想起关羽其人来了。……
由戏台上的一处装饰性的雕刻引起对于关羽的遐想,从而生发出整篇文章,看起来没有什么不自然。作者介绍戏台,先叙对联,后提雕刻,也是符合人们注意力的转换规律的。因为对联的目标远比雕刻更大、更醒目。要是从联语的涵义上来看,更是集中地概括了整个戏台的作用。然而,它和文章的全部实质性的内容一一对于关羽的评价,其实却毫无联系。这样,它在结构上就是一个赘疣,起了干扰性的作用。这就需要修改。为了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加集中,要末把它删掉,要末干脆再加以衍发。譬如说,也可以从对于关羽的议论联想到用历史故事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和“戏台’’的作用呼应起来。那样,对联也就不再是毫不相干的细节了。
    又如,有篇通讯,报导了某单位的新的领导班子如何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现安定团结,搞好各项工作的事迹。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
    1.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挣脱“左’’的思想束缚和排除右的干扰;
    2.健全规章制度,发扬先进,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职工的工作;
    3.改进领导方法,关心群众疾苦,密切了干群关系;
    4.不断设计和生产新的对路产品,为国家多创外汇。
    四者之间,前面三点都侧重于思想建设,末了一点突然跳到具体的生产业务上去,前后仿佛有了两个中心,思想内容也就显得有些松散。如果将最后一部分从“人心齐,泰山移”的角度进行修改,强调只有实现安定闭结,加强思想建设,才能把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革命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整篇文章不就有了一根贯穿始终的思想线索了吗?
    (4)推敲文字: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要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还必须仔细推敲语言。推敲语言就是要把不准确的字、句改准确,把重复多余的字、句、段删去,把文理不通的句子改通顺,把晦涩、拗口的句子改顺口,进一步还应尽量把不生动的句子改得生动些。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曾引用了惠列赛耶夫《果戈理研究》中的一段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
   现在就以杨朔同志《雪浪花》的手稿为例来说明。
   《雪浪花》开头一段,原稿这样描写海边的情景: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正当月圆时候,风浪格外大。你看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波浪滚滚滔滔,前呼后拥,撞到礁石上,刷地卷起两丈高的雪浪花,雪崩似的飞溅着。礁石教海浪长年冲激着,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这里,“风浪格外大”,显得一般化,把它改为“正涨大潮”,就表现了潮汐期间海上的特定情景。“波浪滚滚滔滔,前呼后拥”,描写似乎流予俗套,缺乏气势,改为“一浪高似一浪”,就形象得多。特别是反复修改了末了两句话:“两丈高的浪花”,曾改作“两丈多高的浪花”,后改为“几丈高的雪浪花”;“雪崩似的飞溅着”,曾改作“象雪崩似的四处乱飞乱溅”,后又改为“猛力冲击着海边的礁石”。这样,一个“几”字,变实指为虚指,稍作夸张;再加一个“雪”字,赋予浪花以色彩与形象;最后落笔于“礁石”,形成了一个十分壮观的浪花冲击礁石的景象。
    又如对老泰山,原文这样写: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看样子有六十岁左右,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眉目神气,就象秋天的晴空一样,清朗而又透明,又深沉。
老渔民既有花白胡子,已可想见他的年纪,而且下文又有问他年纪的对话,这儿删去“看样子有六十岁左右”一句,既含蓄,又精炼。胡子自然长在“嘴巴下”,不言自明,也把这三字删去。既用秋天的晴空来比喻老渔民的眉目神气,就不能写得太实,在“清朗”,“透明”、“深沉”三词中,用两个已足可表现。于是,对老泰山的描写改为: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象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
    2。从写作的目的来说,修改应该达到六种效果。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中,有一段评析《左传》的写作技巧的文字:“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从文章修改的角度来看,“纷”“孤”“板”“直”“俗”“桔”也是写文章容易犯的六种毛病;而“整”“辅”“活”“婉”“雅”“腴”则是克服上述弊病的六种途径,或是通过文章修改所应达到的六种效果。
    (1) “纷”就是冗繁,杂乱。诸如材料臃肿,思绪混乱,横生枝节,尾大不掉,都在可“整”之列。其结果,应使文章做到简洁明快,首尾圆合,脉络分明,详略得当。
    (2)“孤”是单薄,只有红花,没有绿叶;只会“单线平涂”式地直叙其事,不会运用背景、旁证、对比、映照等“辅”的材料和手段来充实文章内容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 “直”是浅露。“婉”则含有“曲折”、“委婉”两方面的意思。编写故事要有矛盾冲突,开展论战要能伺隙乘虚,文章才能波澜起伏,擒纵自如;“委婉”要求的是含蓄和深沉,要善于把作者的思想感受渗透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不要空说抽象、生硬的大道理。
    (4)“板”是刻板、滞呆。文章格式、语调上的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固然令人乏味;思想内容上的就事论事,平淡肤浅,不会举一反三、由表及里,或是不懂得如何通过寓意和联想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同样也是“板”而不“活”的表现。这就应该运用联想开拓思路,或调整结构、变换手法,更生动活泼地表现主题。
    (5)“枯”是干瘪、枯涩。这主要是材料和语言的贫乏所造成的。“腴”的办法,应是加强调查研究和观察生活的训练,积累素材,丰富词汇。
    (6)“俗”是粗鄙、庸俗,牵涉到语言文风和思想情趣的问题。要通过有的放矢的评柝活动,提高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的自觉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5-4 21:57 , Processed in 1.1388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