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4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三张准考证(一,中专准考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14:2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13-11-11 21:09 编辑

三张准考证(一,中专准考证)
   高中毕业40年纪念聚会要搞个纪念影集,正明同学嘱我找找旧相片,翻箱倒柜后,竟然找到了三张泛黄的旧准考证.。第一张是编号为3506一00252,是1977年高考恢复第一年的准考证。这张准考证的正面注明报考学科及姓名。当年我报的是中专。第二张准考证是1983.7.12.发的福建省龙溪地委党校招生准考证。编号是048号。省统考,学制二年(大专)。第三张准考证是1994.年4.27一28.,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福建省分院本科班招生统考准考证,报考专业是经济管理。编号是730183。
    怔怔地望着三张破旧的准考证,我不禁心潮起伏,眼眶发湿。从1977年到1997年,我整整跋涉了20年,才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而且这个梦还是含有一定水份,含金量不是很高。但不管怎样,我总算圆了这个梦,比许多有才能的同学幸运。思考再三,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这段经历如实写出来,或许对后人会有一些有益的启迪。
                       (一)中专准考证
   1974年6月22日,我结束中学学习生活。因拖欠5元学费,连毕业证书也懒得去领。一大早,把读过的书和作业本打包,拿到废品站卖了,换回几元钱,准备跟兄弟们买酒喝。明天就要上工地了,学习生涯就此结束。高中最后一年,受批林批孔运动和上山下乡运动影响,学生已无心读书。毕业前,一些干部子女或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报名上山下乡。我班平民子女多,很少人报名,只有两,三个人下去。
  我呢?哥哥下乡五年,好不容易参军走了,我知道下乡对一个平民子弟意味着什么,我不会下去。到工地干了几个月的小工,虽然很辛苦,但每天有1.2元的收入,交家里一些,自己还有一些零花,能和弟兄们经常光顾老城的豆浆肉包店,买点小酒喝,心里还是很舒服的。这个时期,我还结交了一些文化较低的工友,他们的粗鲁,豪爽,纯朴,正直的品质深刻地影响了我,使我的书生气逐渐变少了。其中的二,三个人,至今我还在深深地怀念着他们。几个月后,一个亲戚照顾,我进了糖厂当季节工,穿上当时很流行的工作服(滤布服),那个神气和高兴劲呀,就甭提了。我被分配到酒精车间卖废水(胡敏酸氨和氯化铵水剂),当时,这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农民很欢迎。我的搭档是一个小学同学,叫小光。他是我走进社会的第一个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在学校根本学不到的知识。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感慨不已。
  小光家里是做小生意的,他人很机灵,能言善语,见风使舵,有点早熟。有一次,他跟我们吹嘘会制造汽水,我们跟着到其家里开的小店,想开开眼界,他拿出原料,还没制作,他爸爸就笑眉笑眼走进来,把糖罐拿走,还笑着说:憨仔呀,真能干,干吧!。小光的爸爸走后,小光沮丧地对我们说,糖没有,汽水做不成了。
  小光比我早一年进厂,嘴很甜,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光滑。我是新人一个,啥也不懂,什么都听他的,他叫我干啥就干啥,他叫我傻干就傻干 。他经常对我进行廉政教育,说:“车间领导这么信任,叫我俩卖肥料,我们一定不能做“人面”,不论亲戚朋友,都要铁面无私”。我连忙应着:“对对对,我听你的。”他又说,他乡下亲戚多,一找他,他难办。所以他叫我管开关,他叫我放多少就放多少,他叫我不放就不放。我忙说:“行行行”。这样干了半个月,我都严格不殉私情,没有短斤少两,也没有多放一点。他很满意,在领导面前直夸我,我心里甜滋滋的,在心里感激地想,刚工作,就遇到了好人,还是同学好!好景不长,过了不久,几个班里农村的同学找来了,要求放点肥料,一个下乡知青农场的好友也找来了,要求放点肥料给他队长。当时,一吨胡敏酸氨卖5毛,一百斤氯化氨水剂3元。面对好友的请求,我犯了难,找阿光商量,他笑眯眯地提醒我,我早就跟你说过了,这个不行。阿光这么说,我也没办法,只好作罢。

   二个月过去了,我发现,来买肥料的农民只跟阿光亲,对他点火递烟,恭恭敬敬,还送整捆的甘蔗和土特产给他,他都笑眯眯地笑纳,他还跟我说:“没办法,是他人缘好!”。农民对我不亲,虽然要经我手,但就象个聋子的耳朵,被当摆设了。问题出在哪里?我留心一观察,终于发现问题了。原来,农民把票拿给我,我按量放了后,小光就把票拿走了。如果他把票拿给亲戚朋友,我照样要放给他们,一点破绽也不会让我发现。
   一个堂堂的高中生,被一个小学生耍成了猴儿,不禁怒火中烧。我不声不响上街买了一盒红色的印泥,又准备了一个圆圆的瓶盖,以后,农民一把票送给我,我就把红印一盖,然后毕恭毕敬把票递给了小光,小光傻了眼。过了几天,没人的时候,他才脸红地跟我道歉,并说:“让你那几个同学来吧”,后来,我那几个同学,都得到100一200斤氯化氨水剂的照顾。我也被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那时社会风气还好,人也比较淳朴,所以,除了照顾几个同学外,还是很循规蹈矩的。
   糖厂工作结束后,我载过客,拉过货,打过一些零工。转眼到了1975年秋天,我和同学汤锦发,方文赐,被一位叫阿胜的同学,骗到下河村的溪边拾石子,当农民工,干了一个月,一分钱也没拿到,后来,他碰到我们,就躲着走。这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5年底,父母被通知进了动员上山下乡的学习班,不得已,只好下到了莆美公社知青场,开始了我两年的知青生活。
  莆美公社知青场座落在风影秀丽的七星山下,也就是在马山村附近,离县城约10公里。七星山是云霄有名的风水宝地,“一牛二虎三七星”。七星山葬着云霄有名的明朝进士林偕春,俗称“太师公”,1966年遭到破坏,那时一片荒凉。知青场创建于1974年,依山傍水,在山下建了一座四合院,还建了一个蓝球场(可晒谷),前面是有名的向东渠,渠边有个能出泉水的小池塘,水很清。渠上架了一座小桥。青山绿水,风景这边独好。有知青30多人(其中农民5人)。山上栽菠萝,杉木。三十几亩水田,二十几亩坡地。

     我班施伟民,一毕业就报名下乡到那里,是元老,被任为团支书,我们几个人,是二年后被他招兵买马去的,算是投靠他的。我们这一届的,也有八,九个人。刚去的时侯,知青还比较团结,气氛融洽。虽然劳动很艰苦,但年轻人有的是热血,有的是激情,傍晚,夕阳染红了简陋的蓝球场,几个小伙子在那里龙腾虎跃;晚霞把一池绿水镀成金黄,几个小鬼头在水里嬉戏打闹,花儿一样美丽的姑娘,在清如明镜的小池边,边窃窃私语,边浣洗衣服。偶尔,某个顽皮的小伙子,向她们开起了不怀好意的玩笑,泼辣的,伴着一串串铜铃般的笑声,把衣服直摔过去,腼腆的,低头妩媚一笑,脸上那一抺醉人的羞红,真引人无限的遐思。院子里,伴着清脆的笛声,一位厦门男知青和一位青岛美丽的姑娘,用婉转动听的歌喉,把一首《南京知青之歌》,唱得如醉如痴,催人泪下。尤其是唱到“金色的学生时代, 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 和“沉重地修理地球,  是光荣而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这两句时,大家都泪流满面,唏唏不已。有的夜晚,附近的马山村演戏,公映电影,我们便用自行车,载着心仪的姑娘,成群结队往村里走,回来时,有时是月暗星稠,蛙叫虫鸣;有时是月光皎洁,洒满清辉,伴着一串串清脆的笑声和一束束微弱的手电筒的光线,向场部急驰而去,这如诗如画的情景,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好景不长,因为我们的入团问题,潜伏着上调机会的竟争,还有可能是不同阶层出身性格上的差异,知青分成了三派。而且矛盾日深,日趋激烈。三派构成是这样的:一派以干部子女为主,有十几个人,他们当中,有的爸爸是县领导,多数是科局长,或者是经理级的,他们政治经济实力强,弱点是娇气,吃不了苦,相互之间容易闹意气。一派是我们这些平民子弟的了女,政治经济实力差,但能吃苦,战斗力强。另外一派也不可忽视,他们是城里掌握实权的一般干部子女,务实,灵活,也能吃苦,而且跟农场的掌权者关系密切。三国鼎立,谁也奈何不了谁。

   下乡前已经过二年艰苦生活的磨炼,所以,我很快就适应了知青场繁重的劳动。挑百多斤重担满山跑,这是常事,也不觉得很苦。当时上山割草,只要150斤以下的,不用歇息,换肩就行了。另外,割稻子,担“粗”,挖橡胶坑,锄甘蔗草等重体力活,我都能胜任,干得也蛮好,壮劳力每天10分工分,每分工分3分多。我每年可拿到近4000分的工分。
    当时令知青望而生畏的重活有两种,一种是割草,一种是锄尾遍的甘蔗草。第一次割草,我起了个大旱,凌晨4点多就起来了,摸黑赶到近10里的后山,天才曚曚亮,不懂得割草镰刀要放平,深一刀,浅一刀地割着,前一刀斜着割下去,把一根枯树枝削尖了,后一刀用力砍下,枯树枝就刺进了我右手的中指,疼得我呲牙裂嘴,冷气直抽。施伟民这个弊脚的外科大夫帮我拔,医术不太高明,他把皮肉外面的拔掉,里面却完整地给我留下来。无奈,我只好返回场部。一位老农赶紧去水沟里抓小虾,又刮了一些竹青,混合着捣烂,敷在我手上,晚上,疼得睡不着觉,还好,第二天,伤口处的皮肉变白,发软,老农才帮我把枯树枝挑了出来。甘蔗锄尾遍的草,已长高了,蔗叶把垅沟合得密不透气,不见阳光,人在里面锄草,又闷又热,汗流浃背,咸汗水流到被蔗叶割伤的手臂上,那个难受劲呀,就别提了。所以,所有的人都怕,
   说点轻松吧,下乡两年多,我当过几次见义勇为的“英雄”。
   有次上山割草,那天艳阳高照,天气非常炎热,我和二个知青结伴而行(一位是厦门知青,一位是75届的知青)。那天上午,我和那位厦门知青偷懒,草草割了100左右斤就歇了,悠闲地在山上看风景。而那位劳动能手,却拼命干,割了200多斤还不休息,临近中午,我们要回去,他不肯,只好先走了。回来的山路,要经过一段很难走的悬崖小路,挑着担子,只能直着走,看不见前面的路,一不小心,就有滑下悬崖的危险。当我们两人小心翼翼走出这段危险的山路,在路边休息了好久,还不见那位小老弟出来,我不放心,找了回去,只见他中暑倒在地上呻吟挣扎。还好那时我身强体壮,把他背了出来,一路小跑,背回场部治疗。
  还有一次更危险,一位美丽的女知青,吃完晚饭后,心情很好,一个人跑到后山的菠萝园里欣赏风景,一边唱着“我的心上人”的黄歌,一边只顾着摘那美丽的野花,不小心被一条叫“枯尾匙”的蛇咬了,我们也不知道是毒蛇,只见二,三点浅浅的齿印,没流血。有知青拿出自备的蛇药让她吃了,说不要紧。我比较谨慎,力主回城关治疗,听从了我的意见后,是我和两个知青用自行车把她载回城关的。车到太师公岭,因路陡又不好走,骑不上去,只好下来推,推到岭上,检查伤口,发现上面虽然扎着带子,下腿已经肿起来。我们加快速度,到了上坑岭,也学七班建华载女同学的干劲,一股作气蹬了上去。到了她家里,请来蛇医,大腿已肿得很厉害,治疗时,卷上去的裤子都放不下来,只好用剪刀剪掉。医生说很危险,还好救治及时。原来,那是条很毒的蛇。以后,我们走山路,都带一根棍子,打草惊蛇。
  还有一次,一位知青劳动结束后,肚子饿,贪吃一些菠萝,着了“菠萝莎”,肚子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还是我骑车到马山村拿来高粱酒,让他喝了才治好的。此类事甚多,
那时我的思想真好,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如果是现在,我就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一个。说笑了,自我表扬呀。
   说来大家都会惊讶!当时下乡,倒不觉得怎样苦,只是觉得肚子饿,饿极了,那种饥肠
辘辘
的感觉,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时粮食定量是每月36斤,早上二两稀饭,中午,晚上5两干饭,我都吃不饱。最多的一次,我竟吃了1.8斤的炒面。有很多次,有些女知青,说她们饭量小,分一些饭给我吃,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有一次晚饭,我吃了半斤干饭,洗完澡,又感到肚子空空如也,对几个同伴说,肚子又饿了。两个同伴 开玩笑,与我和伟民打赌,每人三斤米,分四次吃到隔天早上。我们两人愉快地答应了,马上各煮了1斤米,风卷残云吃完了。开会开到11点,又各煮了1斤米,快马加鞭也解决了。然后得意洋洋地对那两个人说:“你们输了,剩下1斤米,明天早上再吃吧”。结果,隔天早上一起床,余下的一斤米也吃掉了。这件事,轰动全农场。现在写出来,我还很不好意思。虽然很“大吃”,但是那时浑身是劲,生龙活虎,干什么活都不觉得累。
   其实下乡的艰苦算不了什么,大多数知青是能适应的,以后,大多把这种艰苦的生活当做一种有益的经历。使知青感到痛苦的是:前途渺茫无望和为争取上调而发生的争斗。当时我写过一首小诗:“叫我扎根农村,上调年年没份;举杯消愁借问,人有几岁青春”。
   下乡半年多了,我和汤锦发同学劳动很积极,表现也不错,大家都有很高的评价。团支书准备发展我俩入团,可能是通气不够或者是书记与那些干部子女有些隔阂。团支部开会时,发生了争吵,11个团员,5个没有表示反对我俩入团,但退出会议。其它6人,一个弃权,5个表态支持。根据团章有关规定,会议有效,我俩被吸收入团。对此我非常困惑,为什么当时入团这么难呢?6年以后,我到县直机关团委工作,还要下大力气才能发展到团员呀。

    又过了半年多,公社准备在知青农场不公开发展三名党员,入党志愿书发下三份,一份发给某领导的女儿,另一份发给某男知青,另一份要发给谁呢?农场二位主要领导拿不定主意,农场场长倾向于我,队长老张有点犹疑。场长老方暗中叫我找队长做做工作,我按嘱找了队长,他终于把表发给了我,此事后来不知何因不成,但我还是十分感念老方对我的情意。
    转眼到了1976年秋天,施伟民参加公社招生推荐,失败了。至冬天,一些知青各显神通,或参军,或招工,或补员,还有人被招到公社当工作队,走了一批人,至此,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上调与表现无关,靠的还是关系和实力。于是,知青的思想混乱了,队长开始控制不了局面了。
   说起我们农场的领导,主要有三个,都是党员,成立一个党小组。场长姓方,身体不好,人比较老实,能力不很强,但心地还不错。队长姓张,马山人,复员军人,精明强干,但多疑,农场的实际领导权其实掌握在他手里。会计姓陈,与队长不和,但能力一般。队长家庭人口多,私心比较重,他自己多记工分,偷拿农场的化肥,谷子,拉一派,压一派。最后引起众怒,多数知青联合起来,到公社告状,上访。公社领导怕事情闹大了,就派了一个老高中的团支书接替老方当场长,队长的权力被削弱了,知青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到了1977年10月份,传来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新场长也支持我们回家复习。于是,我们回到了家里,开始了两个月的复习生活。
   回到家里,怎么复习呢?我却犯了难。书本和作业都已经拿去换“糖敲”了。离开学校也有三年多了,书本上的知识早就忘光了。虽然我在高中时的学习还不错,但因初高中时受文革和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学习基础也不是很扎实。况且,第一次恢复高考,八届同考(包括老三届),别届的情况不清楚,藏龙卧虎者多呀!时间又这么短,只有两个月的复习时间,怎么办呢?这时,一中发来了通知,要报名进行复习摸底考试,我害怕了,不敢报名,考试那天,我偷偷地溜进一间有空座位的教室,恰好监考的老师是位亲戚,他一直站在我旁边看我考,我害怕极了,那天考数学,后面二道大题我做不出来,不敢交卷,把考卷带回家里。晚上,那位老师来我家,改了我的卷子,60分左右。他对我说,你在那个考室,分数在三名内。也不知老师说的话是真是假。反正我的信心是被他鼓起来了。我借了厚厚的一大迭的书本,钻进我家小屋里,开始认真的复习。
   这时,一中在大礼堂开办了复习班,闹哄哄的几百个人挤在一起,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复习小组互帮互学,培明同学的叔叔从福大寄来了一大迭的政治复习题,我们分头复写,我把题目背得滚瓜烂熟。培明叔叔的复习材料真管用,以后考试,听说大学的好多考题都在里面。最难还是数学,平面,立举,数列等,可把我难坏了,我越复习越心虚。就在这时,填报志愿开始了,我在心里打鼓鼓了。我的强项是文科,语文,政治,历史没多大问题。数学属中等。可是地理,历史中学没开课,两科合在一起考,是一百分,考砸了,问题就大了。思前想后,为了保证一次成功,我就报了中专,这个策略还是对的。我们那个知青场30多个人,第一年只跑了2个,我是其中一个。另一个读师范。前不久,正明同学在网上公布了1977年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抛档线为270分,最低录取线为280分。当时,如果我胆子大一点,敢去考文科,或许就有幸能与正明再次同学了。世上没有后悔药,没有或许,这只是说笑而已。当时,听说培明也想考中专,是建成老师鼓励他,对他说,你家庭条件好,要考大学,既使考不上,你家也可以解决你工作问题的。他听从老师的意见,考上了医学院。建成老师真有眼光。
   终于,在考试前二天,接到了那张白色的准考证,也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精神抖擞走进了考场。两天的考试结束了,我语文,政治,物理,化学考得不错,数学考中等。那年考试,没公布分数。听一个远房亲戚打听说,在报考地属学校本县上线的130名考生中,我排名第六。意外的是,物理我可能考了满分,也因为物理考得好,我也意外地被没报考的国家重点中专一南昌气象学校录取了,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0-12 23:2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3-10-12 23:28 编辑

       阳光兄,文中的“胡敏酸铵”可能表达有误(氯化也应改为氯化)。   在以糖蜜为原料的酒精生产工艺中,有用硫酸作为酸化剂;磷酸或磷酸盐以及尿素或其它铵盐作为酵母细菌生长的营养剂;经发酵、蒸馏去醇类(酒精)等易挥发性物质后的残渣废液(富含C、N、P;pH~6)是可以作为肥料的。然,何谓“胡敏酸铵”?     或许,请维和会长(老糖厂干部)解释会比较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23:27:04 | 只看该作者
林建云 发表于 2013-10-12 23:23
阳光兄,文中的“胡敏酸铵”可能表达有误(氯化氨也应改为氯化铵)。在以糖蜜为原料的酒精生产工艺中,有用 ...

胡敏酸铵,当时是那种叫法。不知对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0-13 00:08:49 | 只看该作者
      那种年代能到糖厂做季节工就很有“人面”,能安排在酒精车间更是“人面”的平方!另外,工作服是滤布的,不是里布!所谓滤布,是澄清过滤用的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0-23 11:5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3-10-23 12:03 编辑

    《三张准考证》多侧面立体展现了高中毕业后到处打工和下乡知青点几年的生活经历,内容丰富而真实,有些情节写得很动人。尽管当时劳动很艰苦,却不乏青春的激情与浪漫。
   “晚霞把一池绿水镀成金黄,几个小鬼头在水里嬉戏打闹,花儿一样美丽的姑娘,在清如明镜的小池边,边窃窃私语,边浣洗衣服。……有的夜晚,附近的马山村演戏,公映电影,我们便用自行车,载着心仪的姑娘,成群结队往村里走,回来时,有时是夜明星稀,蛙叫虫鸣;有时是月光皎洁,洒满清辉,伴着一串串清脆的笑声和一束束微弱的手电筒的光线,向场部急驰而去”这一段写得如诗如画,充满青春气息。
    文章如实披露了当年参军、招工时的激烈竞争和矛盾,对于知青来说,这也是由于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大家都向往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僧多粥少,又缺乏公开公正的选拔机制,难免发生拼关系走后门的明争暗斗。想想真是后怕,如果没有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命运不知会把知青们抛向何方?

   本文篇幅较长,建议将与主题关联不太密切的内容写得简略些。
  “饥肠碌碌”应为“饥肠辘辘”;“夜明星稀”表达是否正确?

点评

饥肠碌碌”应为“饥肠辘辘”;“夜明星稀” 已改。  发表于 2013-10-23 21: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0-23 12:59:42 | 只看该作者

才写了一张准考证,还有两张证的来历还没写出来?期待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2:02:27 | 只看该作者
yftx2012 发表于 2013-10-23 11:59
《三张准考证》多侧面立体展现了高中毕业后到处打工和下乡知青点几年的生活经历,内容丰富而真实,有些 ...

改为:回来时,有时是月暗星稠,蛙叫虫鸣;有时是月光皎洁,洒满清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9 00:56 , Processed in 1.1388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