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远山的呼唤 (1班)林建云
今天又是“五一”劳动节,“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智慧、财富与幸福”……这些诗歌一样的词句一直激励并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然而,劳动很大程度是为了生活,有些劳动往往还伴随着危险与痛苦。
我是村里小字辈中抓鱼高手,自从8岁起就开始挖蚯蚓、拉长线钓鱼了;一般是于傍晚沿河布放带有数十个鱼钩的长线,清晨就去收钓。别看是小打小闹,有时收获颇丰。 有一回,天气沉闷,我在顶方村下的河里收钓,收到水深处时,有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把我往深处拖,一阵惊慌使我赶快回游上岸,在岸上再慢慢地拉回钓绳。一会儿,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主动向我游了过来,拉近一看,一只体色墨绿色的大鳖!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鳖,不敢直接去抓它,只有用盛钓绳的篮子倒扣住,刚好满满一篮子……家中的水桶放不下,只好跟邻居借个大木桶才能使大鳖动弹。鱼钩取不出来了,只能剪断连线,可是,第二天鱼钩竟然从鳖大便中被拉了出来…… 大鳖引来了不少参观者,也引起我父亲对我捕技的关注,于是乎,从沿海给我买回几条鱼网。从此,我捕鱼的技能又上了一台阶!由于鱼网比起钓绳昂贵得多,一般夜间撒网都是待到夜深人静时才悄悄地出村、下河撒网,而且,整个过程不打手电、光着脚——一旦踩到蛇时有感觉可迅速作出反应。从此之后,我家餐桌上的鱼都不用去买了。 可由于鱼网昂贵怕被偷,在大桥头这条河撒网一般是选择在白天,农闲没事时有时会白天去抓抓鱼。但白天撒网抓鱼不能是静态,而需要惊鱼,使之乱窜,也就是所谓的乱中取利、或称为“浑水摸鱼”! 我的童年,就是在农村那种氛围,在劳动过程中,学到很多城里小孩所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胆量、智慧和体力。 回顾青少年时的峥嵘岁月,大山是永恒记忆——她无私奉献给我们的是资源,同时也带给了快乐与痛苦!上高山砍柴割草,或许是我最为难忘的劳动之一。 柴草是当年生存的主要能源。由于后埔人多山少,柴火十有七八需要越境到快接近平和县、尚无人管理的深山去砍伐。每当天蒙蒙发亮,母亲从稀饭中捞取浓一点的、且另外放着冷却时,就意味着今天我又要上山了。经常结伴的“长枪队员”们扛着“尖担”与柴刀在村头聚集;太阳尚未露出颜脸、露水依然挂在枝叶上时,光着脚丫的我们迎着清新寒冷的晨风、有说有笑地上路了。我曾经一度是“长枪队”的最小队员——累赘! 走出后埔、越过高田村的田野与山地、翻过乌营林场辖区,终于走到了可以砍伐的深山,此时,太阳已高高地挂在我们的头上。砍完柴火、捆扎后已是饥肠辘辘,“长枪队员”们稍事集中点名后,挑起自己给自己寻找的压力——百多斤的柴火,就开始翻山越岭,原路返回。 上山容易、下山难,况且肩负着沉重的负担。爬坡时一步一蹬一喘气,路稍平时可以加快步伐;下坡时一步一颤,靠着厚实的脚皮与山地的阻力步步颤颤挑了下来。随着走回路程的增加,队伍的距离拉大、拉散了,肩上担子越感沉重,歇脚点的距离却越变越短,时常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就撂挑了。此时经常后悔,后悔刚才砍柴时不该那么贪心;也经常幻想,期待突然出现个“神仙”帮我挑一段路程;就在这种渺茫的幻想中,红虎岗、乌营林场、蜈淇塘、赤岭逐渐被抛在了身后——负重的路还是要靠自己走! 到了高田村田野的山沟,总是要把担子撂下,双手捧起清澈的山沟水喝个够,将已充满汗臭味的“手巾”(腰巾)洗一洗、擦个凉;然后在草地上躺下,让血液回流到供血已严重不足的脑袋,眯眼看着已过中点的太阳,感觉真是舒畅,好想就此睡一觉。但此地不可久留,因为回家的路还长着呢!走在田野时,眼睛总是不时地乱转,有什么可以充饥?此时,不管是地瓜还是瓜果,只要没人在时总会偷摘,稍洗一下便边走边啃……人到了生存底线时,道德底线也在下降! 田野的路也起伏,经常要经过沟沟坎坎;但总比在山上的感觉好得多了。最后的田野路是引到后埔村这条水渠的渠岸,算是最为平坦的田野路了 然而,从渠岸要爬上后埔至高田的乡道还需要攀爬这一段既陡又窄的坡。此时,体力已消耗殆尽,一步一蹬,小腿肌肉在撕裂、在颤抖。当咬紧牙关负重登上乡道时,往往感觉快要虚脱了…… 到此地点,总是要找个树荫,作个较长时间的休息。 上了乡道,虽距离家中还有2km左右,但内心已经有了安全感——快要到家了! 劳动光荣,在当时毫无此感觉;劳动幸福,当时考虑的是最好不要这种幸福!然而,人生经过这种艰苦体力劳动历练的我们,深深懂得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艰辛、什么是幸福;学会了如何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技巧;同时,崇山峻岭也铸就了我们宽阔的胸怀与健壮的体魄。 每当回到家乡,踏上这块亲切的热土,总能依稀听到她的呼唤——这就是曾经投入大山怀抱的劳动者,那种和远处深山的深情牵挂! 我们这代人在那个年代大多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艰难与困苦。然而,把这些往事讲给年轻人听时,他们会感觉困惑——那都是旧社会的故事,你们也经历过? 为何“光着脚丫”走山路,总不至于连“解放鞋”也买不起吧? 实话实说,或许当年我家“解放鞋”能买得起,但大多农民们买不起!他们都习惯于光着脚丫上山下地,从小就跟着他们一样的我不能例外;否则,就难以合群了。 记得好像是上初中时才开始穿起拖鞋吧。 至于当年的劳动方式与劳动价值就不必问我了,参加过“白花洋”水库林区的间伐的知青们应当都很清楚。 2013、05、01 附:有感远山的呼唤 (2班)汤耀龙 建功立业儿时苦, 云雾山中步艰辛。 好酒乃得甘泉水, 样可激励后来人。 (2013、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