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4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关于当年小学课文(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3:2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当年小学课文
——夏天过去了(转载)
作者:佚名
转载 2015-08-08

       最近我突发奇想,要在网页查找老课文“夏天过去了”,虽然这篇课文我大致烂熟于心,但在一两个字上还是有记误的疑虑。打开网页,我惊呆了,惊喜地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怀念这篇课文的大致年龄相仿的人,在传诵在激动在探求,在怀旧,在感慨!甚至有人百感交集流下眼泪。看到这些,我也激动地热泪盈眶。
       我大约是在小学三年级即19621963年左右学到的这篇课文。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本我一直保存到1998年,被家人由于不理解偷偷当破烂卖掉了。这令我着实惋惜不已。这些课本里就有很多我挚爱的课文。它们也是寄托着我对小学美好童年学习时光的纪念和眷恋。至于“夏天过去了”这篇美妙的课文,几十年来我一直记在心中,偶尔诵之于口,尤其文革结束以后,更加怀念这首诗歌。还把它念给我的当时还未上学的小孩听,教他朗诵。
       这首脍炙人口的儿童诗歌的作者,以纯真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美好夏天那多彩且充满童趣,充满诗意的刚刚过去的美好情景和历程的眷恋。如涓涓小溪展现了现代诗的文字美、文学美、音律美,纯朴清新,诗情画意,优美动人。朗朗上口,诵之令人荡气回肠。多么新颖独特,贴近生活,饶有情趣,真挚动人!几十年来,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情怀念这篇优美的课文,同时也是把它当作对自己美好童年回忆来怀念的。它拨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甚至非同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令人回忆的美好童年和童年的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3:21:06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以怀念美好的夏天为题,化炎热为甘霖,化枯燥无聊为五彩缤纷,美妙有趣,化“赤日炎炎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为“田野一片绿,天空一片蓝”,“多谢夜里一场大雨,把世界洗得这么新鲜!”化“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为“我们”热心帮集体干活,拔草,守夜……日晒蚊咬,在夏天这是多么艰苦的事情啊,然而“我们”把这些都当作“只等闲”“尽开颜”深情地想念,这种崭新的精神面貌,新时代的夏天之描写,内涵着新颖深刻的的主题。
       新社会的夏天是美好的,少先队员和同学们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不怕艰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集体为社会做贡献做好事的童心义举,更是美好的。“有一回我们在瓜田守夜,守到半夜谁也不肯去睡”,这是多么感人的情节啊!金子般的品质和道德情操,刻画于寥寥数语简洁文字,自然如泉水清溪流淌。在孩子们战胜困倦坚守岗位的不懈努力下,三个狡猾的小偷就范,“我们逮住三个小偷,它们的名字叫刺猬”,读到这里,不禁令人会心一笑,精彩!
       这个暑假,孩子们过得多么充满情趣,丰富多彩,多么美好,多么有意义。这些与蓝天绿野,夜雨清新,幽木小溪,知了吟唱……美妙夏天相得益彰的美好回忆,无疑也能引起最广大青少年儿童和很多成年人的共鸣。其中之一,这也可能是作者不提暑假,而以夏天行文和上乘高超的诗的艺术水准而自然形成的广阔空间吧。这又好像是真正的高明诗人的手笔,充满才情,特别令人爱之而诵之,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还容易记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3:22:15 | 只看该作者
       新诗达到这个境界的不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重温而令很多人热泪泉涌的课文也是罕见。可以说她是堪与古今中外任何不朽诗歌相媲美的优异的篇章,犹如一颗璀璨的宝石发出耀眼的光芒。平中见奇,抒情中见实干。看似平凡直白,篇幅较小,实际意义深远,内涵丰富。如清澈见底的小溪,又如深沉大海浪花一朵。贴近生活,接地气,纯真美好,热爱美好,向往美好,这自然与当时的种种不良风气和与后来的“文革”浩劫之假大空之丑恶成为鲜明对比。每诵之,便使人心灵得到一次洗涤和真正优秀的高水平高品位诗歌情调美艺术美的享受。
       这么凝练而美妙的诗歌,作者是谁​?我查了一下有关网页,回答是不知也。
       至于创作年代,网页有说是五十代的1959年就有学生学到此文。起初我不敢苟同。看一下诗中说的“菜园”、“瓜田”而未提粮食作物,可知背景可能是“瓜菜代”,即三年困难时期的六十年代初期。但我又查了有关网页,得知原来瓜菜代从1959年就开始了(我那时较小,对此不是很清楚,抑或是忘记了),说是这一年的小学生1959年升入23年级就读到了此文,……如果以上属实,那么此诗产生于1959年夏季大有可能。此课文多年稳居小学语文课本之说也应该是正确的。再者,虽然瓜菜代始于1959年,那么,我的关于此文产生于瓜菜代时期的推理当然也是站得住脚的。此外,那时除了自然灾害等原因,也因左倾错误形成了脱离实际的生产模式而导致了人们物质生活上的艰难。然而人们的精神境界包括良好的道德素养品质教育,文明程度,在主流上,某种角度上,还是很好的,社会风气是向上的。还没有受到文革浩劫的大规模极左思潮的侵袭污染。学校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3:23:42 | 只看该作者
       那时作者的年龄可能是与我们大约年龄相仿或大一些的学生。太大一些的在年龄和年级上不对头,很可能是46年级的学生,你看诗中所写“耀眼的阳光当头照着,我们在菜园里拔草,管菜园的老爷爷送来一桶茶水,还称赞我们做得又快又好。”——烈日当头的上午,这么强的劳动能力,低年级学生难以做到。瓜田守夜也是高年级学生为妥。更有文章水平见证。至于老师专家对此文创作的参与、指导、修改,也可能有。总之主体很可能是小学生,优秀生的杰作。但也不排除是教师和作家诗人深入学生生活而作。
       还有一点我想说,​这个作者还可能是个农村人。你看诗中所写都是农村景象——“清早起来打开窗户一看,田野一片绿,天空一片蓝”,还有“菜园​、老榆树、小溪、瓜田、刺猬”。除非他到农村体验过生活。​
       作者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我对此饶有兴致,期待着满意回答。
       说这篇课文应该是一传世之作恐怕也不为过。​
       夏天过去了,同学们又升了一年级​,开始了各门新课程的紧张学习。人们当然明白,除了生活实践,这正是作者写出这篇杰作的思想文化基础和保障,正是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核心保障。“我们”不仅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度过一个美好的暑假,同时也能认真刻苦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准备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出辉煌贡献!
     以上为随笔,请各位多理解和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3:36:2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此文大体说的没错,作者感情很深,动机很好,吹捧很热心,但有的分析却金憨笑。啥米写到“菜园”没提到粮食就可能是“瓜菜代”时期,很不严谨,没有逻辑。从全诗的景象不难看出,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合作化时期的北方农村,农业还是小农经济规模,还保留着单纯的田园风光,可贵的是反映了当时的乡村小孩淳朴的童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3:46:56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艺术水平相当高,它的作者绝对不可能是小学生,哪怕是个优秀学生,也不可能是小学老师,也不会是农村的业余作者或民间一般的诗歌爱好者,应该是个专业的写儿童诗的诗人。
    此课文从50年代选入小学语文到我们68届三年级使用的第5册,有过几次词语的修改。比如,早期是“天空一片青……把世界洗得这么干净”,押韵和含义比较自然;最后的版本变成“天空一片蓝……把世界洗得这么新鲜”,就显得有点绕。估计是后来为了避免引起“青天白日”的联想,就换了写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23:37:11 | 只看该作者
       据不同年龄段的人回忆,这篇课文在1965年之前的历届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都有,留下非常深刻印象,很多人几十年后还能完整背出来。但1965年开始,此课文就从小学语文课本里消失了。莫名其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21:40:22 | 只看该作者
   老课文往往韵味隽永,很有感染力、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5-4 22:04 , Processed in 1.2168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