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0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文化馆的杂忆(刘正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0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文化馆的杂忆
                    
刘正明

    60~70年代,和平路西段的新华书店、中山路中段的文化馆算是城关有浓浓文化气息之地。新华书店除卖书籍、小人书和图画,靠门口设大案桌,摆着各种简易通俗读物现场翻阅,常被人忆起;但提到文化馆的就少了。
    文化馆是一幢独立的三层高砖楼,坐东朝西,外观带南洋风格,似有些年头了;周边都是居民户低矮的瓦顶平房,显得它“鹤立鸡群”。门前左右各一块四五米长空地,两侧围墙形成“冖”字型。墙体变换过几次,最后改成一溜玻璃橱窗式宣传栏,贴些节庆专刊、宣传画、标语。雨天,路人就挤在橱窗遮阳檐下避雨兼浏览。
    隔中山路,文化馆对面是所谓“博物馆”,门边架一尊或两尊锈迹斑斑的清代铸铁土炮,大门长年关闭,不知里面有什么名堂。70年代某年春节间在此举办书法展览。我看到一中老员工方开智有幅正楷书法参展,才知道,数十年间为全校师生刻写了无数字体工整娟秀的蜡版讲义、考卷的方开智,楷书功底很出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10:43 | 只看该作者
    文化馆大门倒是天天敞开。四五坎台阶上去,迎面即是厅堂。左边有个侧门,总关着,玻璃窗看出去,外面是杂草丛生、散落碎砖瓦的荒地,鼠雀的乐园;有时架根竹竿晾几件衬衣、背心、裤衩,可能是管理员的。右边靠里也有个偏门,出去有楼梯通二楼,但楼上外人免进。
    厅堂的前三分之二做阅览厅。两排斜面阅报桌居中,背靠背,呈“公”字型,斜面摊着报纸,多是各省报,厚厚一叠,破破烂烂。供读者坐的是无靠背无扶手的长木凳。两边沿墙摆几张斜面阅览桌,一半位置正对窗,采光良好,大门两侧的窗下也各放一张;桌面贯穿铁丝来固定刊物,一桌两本,有文艺性的,有宣传性的,也有理论、科技期刊。最受欢迎的是《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大众电影》之类,被翻看得好多页面破损、缺失,而且常是过期的,估计新的要等管理员自己看够了才拿出来更换。热门的《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民间文学》《故事会》《世界知识》之类,也总是残缺不全的。
    路过文化馆,我常进去瞅一瞅,换没换新的刊物,星期天便特地跑去翻阅。如果人少,就从进门第一桌开始,把所有报纸、刊物翻一遍。有时,受青睐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被人占着,就去翻《考古》《文物研究》,耐心等待。这类冷僻刊物专业性强,没多少人翻阅,外观倒完好如新。我自然也看不懂,但见识见识铜版纸印的文物插页,揣摩其说明讲解,也满新颖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17:51 | 只看该作者
    文化馆不像新华书店那样每天顾客盈门,虽大门敞开,却总是冷冷清清,从未有人满为患之时,也难得见几个人来借书。但我发现,有个头发略黄的青年常在这里专注地看报,不声不响,每次都看到中午才离开。主要坐在《人民日报》那位置,可能很近视,头低低的离报纸很近。有时不知在沉思什么,半天不动。我不认识此人,从来没打招呼,搞不懂这人怎么特别爱看报。多年后才知道,他是一中同学沈鲁宏的哥哥沈鲁云,初中“老三届”,可能性格有点孤僻。
    厅堂靠里的三分之一空间是图书借阅处,半人高二米多长的一道柜台隔开内外。柜台外,左边角落立着一个有层层小抽屉的旧木柜,每个小抽屉里都有铁条贯穿着带小圆孔的分门别类的图书目录卡。不过,查这些目录卡没什么用,许多热门书要么没有,要么借出去了。
    柜台里,两张旧双屉桌对拼,就是管理员的根据地。贴墙四五个书橱,隔玻璃门可看到一格一格架子,排满包着书皮、厚薄不一的新旧图书。
    文化馆职工似有四五人。有个陈X基是中学老师陈树嘉的弟弟,30出头,个不高,大背头,两腮青胡茬,一贯衣冠楚楚的,说话、手势总带一种派头,我一直当他是馆长副馆长。管理报刊图书的是个20上下的小伙子,叫陈水枝,瘦瘦的尖脸,上唇有些小胡须,爱说俏皮话,有点滑头刁钻。我不太会闽南话,一直纳闷好好的一个人怎大名叫“青蛙”?(土话“水鸡”音近“水枝”,意即“青蛙”。)来借书的女青年们娇声细气的唤“水鸡、水鸡”套近乎,他一向笑脸相迎,有求必应,偶尔还会打情骂俏;对窜进来东张西望的小孩,却老是板起脸轰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21:06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回来,“人不可貌相”,陈水枝骨骼清奇,颇有内秀,吹拉弹拨都很拿手;尤其18岁就奉命撰写《北江水闸记》,刻石立碑于大闸旁,至今犹存。他大我没几岁,由于常去文化馆,见我乃“小北贡”,“唠普通”,有时也跟我逗逗趣,渐渐熟悉了。我一心想借书,但需有借书证,办证大权掌握在陈水枝手里。为了能借到书,就得讨好陈水枝,听他支使,有时帮打扫卫生,掸掸灰尘,有时帮更换报刊。虽然他表示小学生不能办借书证,架不住我泡蘑菇求他。有一天,陈水枝终于大发慈悲,说特殊照顾,可以给我办借书证,但有条件,先帮他抄写图书登记卡。
    那年代风行“学雷锋,做好事”,于是,我约了人委会小伙伴,好像是陈健机、赵民勇,一起去帮陈水枝干活,坐外面一张方桌旁抄起来。虽说我们小学生写的字很差劲,陈水枝为自己省事并不在乎。
    图书登记卡一式两份,照书单填写书名、登记号。活简单,但需仔细,不能搞错一张。也许陈水枝考查笔迹挑中我,也许那两人没兴趣,干不多久就走了,只剩我单干。耗一下午(也许抄了不止一回),才抄完陈水枝接二连三拿来的一大堆登记卡。这样,他才恩准我办了借书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24:18 | 只看该作者
    拿到借书证就像拥有“阿拉丁神灯”,指望它大显神通。不过,文化馆的图书主要面向成年人,少儿读物不多。我喜欢看科幻读物、民间故事、抗战小说、惊险小说。曾经趴农业大楼(著名的石砌三层楼)办公室窗外,远远瞧里头书柜排列一溜书,至少十五六本,绿色书脊印着《创业史》。我以为是跟《毛选》那样分之一之二之三……,连续的一套,感觉是世上最大部头的书,很想看稀罕。可惜不认识农业局的干部,“无人面”去借。文化馆有《创业史》,首先就借这本。一翻才搞清楚是写农村“合作化”的长篇小说,而且根本没那么多册,很失望,翻了翻就还了。
    借书一般先查卡片,开始没经验,光看书名,凭感觉挑选。有本《红玛瑙集》,当做民间故事书,借来才知是老作家刘白羽的散文集,不对口味。还有《雪花飘飘》,看过小人书,就借故事书细读,但跟小人书同名,不是一回事,也有些扫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27:1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借到中意的书顿时心花怒放,恨不得一口气看完。像少儿科普故事选《大街上的龙》,从绝种的恐龙蛋生出恐龙,想象力奇特;科幻短篇小说《五万年以前的客人》,说到曾有外星飞船来访,都当真了,遐想联翩。有一套苏联少年科普读物《森林报》,分《春》《夏》《秋》《冬》四集,活灵活现地描述大自然种种动物、植物和野外奇观,知识广博,有许多精致、奇妙的插图。借到两集,其余的陈水枝说找不到,每次满怀希望去借,都落空,很遗憾。有的故事书如《山村复仇记》《小砍刀的故事》,都是上集,情节跌宕起伏,但下集还没完成(好像以后一直没出版),不知后事如何,纠结许多年。著名的《红旗飘飘》《星火燎原》,鲁迅的杂文集,今天一册明天一册,借阅了系列十几本。还有两部厚厚的《中国民间故事选》,频频被借阅,书页多破旧卷角了,但收集的各族民间故事传说丰富多彩,充满神奇智慧,引人入胜,都是点煤油灯,兴冲冲的连夜看完。
    按规定借书期限不超过两周。我根本不用这么久。仗着跟陈水枝熟,要是借到的书不满意,马上去换。有时借到手,边走边翻,走半道差不多翻完了,或感觉不怎样,立刻回头去换一本。在家读完了,看时间还早,就飞奔文化馆再借。最高纪录,一天借书7趟,把陈水枝烦得说不准再借了,还考问我到底看没看?好在我记性还可以,扯了大概内容,才使他相信是真借书,不是有意捣乱,或装“爱学习”。
    文化馆的图书虽称不上数量浩繁,在那年代也算别有天地,知识小海洋。从1966年到1967年初,半年多时间,我在这里接触各种读物,增加了课外阅读量,对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很有帮助。可惜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破“四旧”,反“封资修”,文化馆封存图书不再外借,杂志减少上架。陈水枝也跳槽到县潮剧团。又过不久,文化馆干脆关门大吉了,名存实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29:36 | 只看该作者
    1969年秋季,云霄一中复课,初中招新生。语文课布置第一篇作文,要求去参观《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展览,写一篇观后感。展场就设在文化馆,三面墙壁、几排木板展示栏两面,皆是大大小小图片带说明,从“红太阳诞生”直到“九大胜利闭幕”,等于是展现中共党史、“路线斗争史”。一楼空间不够,二楼也布展大量图片、宣传画。我这才有机会第一次上到二楼。为打响作文第一炮,跑了几次,用小本子大抄解说词。写作文时投机取巧,连编带抄袭,草稿1万多字,带到一中,跟同学在山坡打打闹闹搞丢了,只好重写。第二次干劲小了,如法炮制8千多字,交上去。从字数讲算“破天荒”了。
    几天后,丢失的草稿被学生捡到,交给年段陈树嘉老师。他叫我去办公室,问“是你写的吗?”我说是,搞丢了,已补写交了。陈老师对一个新生的作文能写得这么长颇诧异。实际上长虽长,大部分靠抄袭、拼凑,空空洞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32:39 | 只看该作者
    还记得文化馆前一次痛心的遭遇。1966年5年级时,有一天我带三本书准备借给班主任许老师。挑了《把一切献给党》和《草原骑兵》,都新买不久,包了书皮;还有民间故事《石门开》,刚跟邻居杨康借的,还没看。
    走到文化馆前,一队人马迎面过来,是一小6年级学生,去人民会堂听“学毛选讲用会”(只要求各小学6年级参加)。有个大块头叫“大头惠冲”,见我拿着故事书要夺过去,我不放手,纠缠中有本书
封面给撕裂了。我气得把几本书摔地上扭头就走。走了一段不放心,返回文化馆这里,队伍早没影了,地上也没见到书。心想一定被大头惠冲捡走了。紧着去人民会堂里找他,各小学的人乱哄哄的,一时找不到,就坐到前排空位,等散会再说。当时心不在焉,向一位略相识的高年级学生借本古装小人书,打发时间。有个中年的部队干部(估计是县武装部的)发现后,很和气的“借”走小人书,却在大会总结时站台上举着小人书,作为“个别学生不认真听”的反面典型狠批一通,还好没被当场揪出来“上纲上线”。
    等我惊魂初定,找到大头惠冲家讨书,他恶狠狠的说根本没拿,还威胁再来就不客气了。实在倒霉,无端丢了三本书,又搭上一册古装小人书,损失惨重。杨康的书也是借来的,几次来讨,我只好编借口拖延,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路过文化馆门前,就不由得想起这个飞来横祸,非常懊恼惋惜,至今不知那三本书最终落到谁手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41:22 | 只看该作者
     1993年8月,我带儿子回云霄探亲,搭一辆破旧又严重超载的私营长途客车,一路颠簸,提心吊胆,到城关五板桥下车,已深夜了。多年没回乡,长途客运站地点已改变,晕头转向,甚至不知道街路怎么走。只好凭印象先去经堂口,沿中山路走往草埔这边的东园新村。整条街没一盏路灯,暗蒙蒙,黑魆魆。走了半天,凌晨2点多,来到文化馆前。9岁的儿子一路背着书包,又乏又困。我让他坐在文化馆门口的台阶歇一会。黑暗中看文化馆,轮廓影影绰绰,门口和两侧依稀都改变很大。偶而有三五成群少年家,夜不归宿,趿拉着人字拖,甚至还有木屐,呱嗒呱嗒响,幽影幢幢,吵吵嚷嚷的经过。坐看黑灯瞎火的周围,恍若隔世。少年常到之处,哪想到20多年后深更半夜的会在此停留怀旧?
    过后几次回云霄,老街变迁更大。原先文化馆两侧多属居民户,90年代始,中山路沿街门面都开店铺,到处停摩托车,街面显得格外狭窄。有一天到文化馆找人,发现这里面貌全非,不知何年拆掉重建,变成“回”字形的四层楼,原阅览厅的位置成了天井。上二楼,邂逅原人委会邻居董国强,久违30多年。他在文化馆工作,发挥美术专业特长开办少儿美术辅导班,领我观看他教的学童们现场习作。楼下楼上,都找不到60、70年代旧痕迹,以往熟悉的一切都隐退在时间长河里。
    这几年县城改造更起劲,百年沧桑的老街老巷不断的被吃掉,繁华喧闹的新大街在改造、拆迁、扩张。原旧电影院那条东西走向的旧街不复存在,新开辟复兴路东段,原文化馆和对面的原博物馆都消失了,原址成了中山路与复兴路的十字路口。听说,已在别处建起新的文化馆(图书馆)大楼,设施先进,图书更丰富了。我还未去参观。不过,现今的文化馆属于新世纪县城布局的一角,与记忆里简陋的旧文化馆属不同的时空地标,早先那种简约朴实的年代特色,连带好不容易借到久盼书刊的无限惬意,只能在脑里浮现、萦绕,现实环境中再不可能找到了。

                                    2019年4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7:5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丽华 于 2019-4-20 18:18 编辑


精彩美文!所以转发到此供大家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9-6-27 09:56:27 | 只看该作者
新华书店,文化馆、艺术照相馆、工人理发店、时钟台饮服大楼、白铁社、经堂口百货公司、总务股(中山堂)、综合商场……过去的老建筑、老门面差不多都消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5-4 23:28 , Processed in 1.1856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