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我带儿子回云霄探亲,搭一辆破旧又严重超载的私营长途客车,一路颠簸,提心吊胆,到城关五板桥下车,已深夜了。多年没回乡,长途客运站地点已改变,晕头转向,甚至不知道街路怎么走。只好凭印象先去经堂口,沿中山路走往草埔这边的东园新村。整条街没一盏路灯,暗蒙蒙,黑魆魆。走了半天,凌晨2点多,来到文化馆前。9岁的儿子一路背着书包,又乏又困。我让他坐在文化馆门口的台阶歇一会。黑暗中看文化馆,轮廓影影绰绰,门口和两侧依稀都改变很大。偶而有三五成群少年家,夜不归宿,趿拉着人字拖,甚至还有木屐,呱嗒呱嗒响,幽影幢幢,吵吵嚷嚷的经过。坐看黑灯瞎火的周围,恍若隔世。少年常到之处,哪想到20多年后深更半夜的会在此停留怀旧? 过后几次回云霄,老街变迁更大。原先文化馆两侧多属居民户,90年代始,中山路沿街门面都开店铺,到处停摩托车,街面显得格外狭窄。有一天到文化馆找人,发现这里面貌全非,不知何年拆掉重建,变成“回”字形的四层楼,原阅览厅的位置成了天井。上二楼,邂逅原人委会邻居董国强,久违30多年。他在文化馆工作,发挥美术专业特长开办少儿美术辅导班,领我观看他教的学童们现场习作。楼下楼上,都找不到60、70年代旧痕迹,以往熟悉的一切都隐退在时间长河里。 这几年县城改造更起劲,百年沧桑的老街老巷不断的被吃掉,繁华喧闹的新大街在改造、拆迁、扩张。原旧电影院那条东西走向的旧街不复存在,新开辟复兴路东段,原文化馆和对面的原博物馆都消失了,原址成了中山路与复兴路的十字路口。听说,已在别处建起新的文化馆(图书馆)大楼,设施先进,图书更丰富了。我还未去参观。不过,现今的文化馆属于新世纪县城布局的一角,与记忆里简陋的旧文化馆属不同的时空地标,早先那种简约朴实的年代特色,连带好不容易借到久盼书刊的无限惬意,只能在脑里浮现、萦绕,现实环境中再不可能找到了。
2019年4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