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与白鹭对答的乡下儿歌,现在已无此情此景了。
夏日,小孩结伴下池塘,在石缝里摸河蟹,戏弄池中绿头鸭,短裤临水,湿漉漉的,常要大人拿细竹篾才上岸。更忙的是,绕村小河退水时,蛤蜊在沙滩露出沙眼,指头一扣一个,河中夏季蛤蜊肥美,小孩领先去拾取。偶有海蟹躲在浅水洼,一动,螯足两叉举天起,敢敌来犯毛小孩,弄半天才捉得起来。现在想起来,人之勇不如蟹勇,农人守一方田地,要你的地,谁敢不服?谁敢蟹斗?
夏天河水满时,最好是中午,孩子们结群到河里戏水。先头埋水中作“水鬼泅”,憋呼吸,一口气游到对岸;再学仰头双足打水“乒澎泅”。因此,住河边,人人会游泳。更有那调皮鬼,将你短裤藏在草丛,叫你上岸找不到裤子,干着急,枉自羞,没办法。
小乡村当时仅三十户左右人家,房屋环城墙建有东西坐向,中间几排全部坐北向南,大小村巷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井然有序。村子东南面地势略低,洪水常进厝内;村中央部地势最高,洪水难犯。古地理师称上埭村是鼎盖地,很形象。
我小时候家在村中有两住处,一处在村中心位置,一处在村居最东面,沿城墙临水砌墙,房子上下两层,东面墙上下都有窗户。窗外是一个大池塘,池塘外就是河湾水澳,专有名称上埭澳。水澳停小渔舟,小孩时常见渔舟晚归,带回从竹塔海滩捕捞回来的蛏鳗。这种鳗如筷子大小,用鱼藤水泼滩涂,两个人常捉上百斤蛏鳗,但滩涂滑板功夫要很好。这上埭澳常连夜渔火,很热闹。祖宗们不知从这里上过多少海鲜,这讨小海活计流传过多少年代,但这一代港道大变,滩涂大变,资源大变,河道大变,小澳被填平,盖几幢房屋,历史已结束,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