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3-12-30 15:02 编辑
望安山佚事 高志强(3班)
我的母校云霄一中坐落在云霄城关西北部绿树掩映的望安山麓,登上四十级阶梯,迎面而来的毛主席“五·七”指示语录墙鲜艳夺目,大门两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振奋人心!学校的教室错落有致,层层递进,一直延伸到望安山腰。
我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美好的时光,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望安山麓挖地道
1969年秋,我们是“复课闹革命”后的首届中学生。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日趋紧张。面对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策,全国范围内掀起规模空前的战备高潮。我们每个年段和班级都被冠以连排的称谓,年段领导也统称为指导员和连长,这完全与“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精神相吻合。
记得入校不久,我们就以连排为单位在校园后面的山坡上挖起了防空洞,全校师生夜以继日轮番上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使校园内五六个弯弯曲曲的地道互通串联,实为壮观!这和当时热映的《地道战》如出一辙,简直就是冀中平原地道的复制品。我们四连二排的同学还在望安山上挖了一道掩体战壕,居高临下,可俯瞰云陵全城。
禁书库里任畅游
文革初期,许多老教师因历史问题都被扣上中统或军统“特务”的帽子,剥夺了上讲台的权利,有的在校办工厂劳作,有的在教务处打杂,而郭则珪老先生却被安排在较为重要的图书室工作。
郭先生住在我家附近的云陵北门原王家祠堂,长辈常有来往。每当下课或自习时,我常到图书室转转,他知道我喜爱绘画,便悄悄地领我到平时从不开放的一间“封资修”旧书库里,任我尽情阅览。
这是一间光线昏暗、空气浑浊的办公室,屋内虽说霉味刺鼻,但那一堆堆小山似的旧书刊足够让我眼前一亮,如获至宝。我在这禁书的海洋里任意畅游着……
这里有我不曾看过的《苏联画报》、《美术》、王朝闻的《新艺术创作论》和《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素描选》,当我急切地一页一页翻阅素描选时,一幅使我脸红耳燥的画作映入眼帘,顿时我的心跳加快,头脑轰的一阵作响,好像干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急忙把画册合上,片刻,又翻起来仔细欣赏。这是我首次看到一丝不挂的男女人体素描。
运动场上种地瓜
高一时期,学校划了下操场的一片空地为学农基地,让各班级学习种植。我班在杨忠耿、方建平的带领下,挖地整畦,插上了地瓜苗,全班同学轮流浇水施肥,眼看着藤蔓生机勃勃,绿油油的一片,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那时,民众普遍贫穷,半夜来偷割地瓜藤的大有人在。有一天上午,我们发现班级的地里被剃去了半块光头,同学们气的直跺脚。为了保住劳动果实,同学们好几个晚上都到朝阳楼教室的周边埋伏,一有动静,就冲出去驱赶。那些日子搞得人心惶惶,草木皆兵,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听课也就无精打采。
由于我们不懂得种植地瓜的规律,过度浇水施肥,使得地瓜只长藤叶不结果实,最后只能割下藤叶卖钱做班费。
朝阳楼里养草菇
我们三班吴朝林、张赞国等几位同学是梁佩老师创办的校农基兴趣小组的成员,经常在一起开展一些农艺种植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记得在高一年暑假期间,他们几位同学在梁老师的指导下,竟然能在教室里种起草菇并获得成功!
我本不是农基兴趣小组的成员,但也跟着参与了种植活动,享受着无穷的乐趣。
同学们先把课桌椅整齐地叠在一边,腾出一片空间,接着在教室中间铺上一层宽3米,长4米,高0.4米的河塘泥土,上面垫上一层稻草,再盖上一层泥土,而后将瓶中的草菇菌种夹起轻轻地撒在四周的泥土上,将稻草的尾部卷起翻盖,继而再重复以上程序,直到铺上十几层,有一米多高为止。同学们每天洒水,测量室温,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翘首期盼着草菇的生长萌芽。约七八天后,一个个花生般大小黑乎乎的小粒子几乎在一夜之间长满了草堆的四周,而且飞速地生长,三五天后便长成鸭蛋大小,可以摘采了。
看着我们亲手培育的一朵朵草菇,同学们无比开心,梁佩老师也笑得合不拢嘴。
班级文艺表演队
高一下学期,学校筹办了一台文艺晚会,各班都要出节目,班主任林建成老师要求我们认真排练,为班级争光。
陈伟芬同学担任班级的文娱委员,我担任宣传委员,排练节目的工作义不容辞,我俩便承担起编导和组织工作。当时我们排演了一个表现军民鱼水情的小歌舞,一段优美的笛子前奏后,伟芬身穿民族服装,腰系围兜,碎步飘至台前,引出三位姐妹,接着是姑娘们欢快的舞蹈,随后四位解放军战士出场,军民联欢,高潮迭起。整个节目的表演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然而,成功的背后有着不少的艰辛。一个班级里要找几个会跳舞的女生容易,可要挑四个敢上台会表演的男生就太难了,后来,方建平、何少群和我同意参加排练,但三缺一,四位扮演军人的角色凑不齐,这时我们又先后找了几个男同学,他们都推诿不干,这可如何是好?我急中生智,提出让刘麟英同学穿上军装,背上印有红十字的挎包,系上腰带,英姿飒爽!这才有了四位“军人”的出场,而且在开场后女军医与姑娘们还可表演亲昵的动作,真是一举两得!
在那场学校的晚会上,还有一个节目让我至今难忘,那就是七班编排的舞蹈《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该节目男女同学身穿藏族服装,随音乐节奏一对一对背向观众踏歌起舞。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编排是新颖别致且有轰动效应的!
学生跳起芭蕾舞
李宝森、林锦英夫妇都曾是我的音乐老师,而李老师对云霄一中的贡献不仅仅是音乐教学,更突出的是他对校文宣队的创建排练和培养文艺人才倾注的大量心血,他成功地创作编导了芭蕾舞剧《东海女民兵》,书写了云霄一中文宣队历史辉煌的篇章。
1973年寒假,李老师挑选部分学生充实校文宣队,黄文骅、吴泽三和我都成了这批选拔的新队员。原来,李老师正在筹备一台到东山岛的文艺演出。 我在文宣队有双重身份,即是舞台美工又是前台演员,其实我们大部分男生在跳完了开场腰鼓舞后就没戏了。
这一年的寒假全体文宣队员集中住校强化训练近20天,下腰、踢腿、倒立、练声样样都学,陈玫同学是文宣队的主角和领舞,平时她认真排练并关心和照顾低年级的几位小队员,为了学会芭蕾舞,她们的足尖都磨出了不少血泡。
到东山演出的那一夜是激动人心和令人难忘的,当我们的演员在舞台上立起脚尖时,台下观众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瞪大双眼,一片喝彩!
长途电话没挂通
在学校文宣队排练的间隙,因想念在诏安工作许久没见面的父亲,我便独自来到校部办公厅那部黑色手摇电话机前,踌躇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摇动手柄。电话机发出嘎嘎的响声,等到有阻力感时我拿起了听筒,压住耳朵,心里扑通扑通的作响。这时耳边传来一位接线员的声音:请问要哪里?我说,请挂诏安交通监理所。女接线员又查户口似的让我报上真实姓名。报出姓名后,我的心里毛毛的,几分不安几分惊吓,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偷偷地用公家电话机挂长途电话啊!心想,该不会有人来抓我吧!在电话机旁等了五六分钟不见铃响,我便悄悄地溜走了。
乒乓球室变展厅
母校大榕树下有一间长长的乒乓球室,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好去处。1973年初,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后,学校也筹备举办批林批孔图片展览,组成了以李金城、江茂才老师和我为美工,其余几位老师为文编的展览筹备组,加班加点,短期突击制作30多块一平米大小的版面,分为“克己复礼与孔孟之道”、“尊孔复辟与叛徒林彪”、“摧枯拉朽与革命师生”三大版块,把这间乒乓球室空间隔成三部分,分别展出,全校师生都必须分批前往参观、受教育。那时我是停课去参加绘制图片工作的,虽然得到了美术实践的机会,但也耽误了不少学业。
五年母校学习生活的佚事还有很多很多,点点滴滴,回味无穷!
2013年12月30日 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