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小岗村为什么依然“很穷、很惨”? (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19:5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13-1-4 19:53 编辑

凤阳小岗村为什么依然“很穷、很惨”?

所谓的“小岗精神”究竟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了,凤阳小岗村为什么仍然“很穷、很惨”?据[中华论坛]贴文《凤阳小岗村很穷、很惨》报道:正是分田到户造成了小岗村“人心涣散”,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小岗村却一直保持着“很穷、很乱、很惨”的局面!

其实至今仍然仍然很穷、很惨的凤阳小岗村,基本上就是当今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个缩影!

1978年至今,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头戴着“中国改革第一村”的桂冠,一直是主流媒体宣传的农村改革开放的先锋和典型。

百科名片对小岗村的简介如下: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景点有“大包干纪念馆等。

小岗村为什么会成为农村改革开放的典型呢?就因为早在1978年,宁愿讨饭甚至饿死,也不愿给集体干活的小岗村人,率先以“摁手印”方式,坚决实行了“分田单干”;按照官方的说法:1978年以前的“大锅饭”体制和三年自然灾害,把小岗村的18户农民“逼上梁山”,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集体经济绝对盛行的背景下,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下了一份为后世瞩目的合同。合同的核心意思只有四个字:分田到户。一时间,小岗成了安徽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同时,1978年的分田到户更是掀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从1978年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有着“中国改革第一村”称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李克强不是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吗?小岗村又有着象沈浩那样的好书记,肯定获得的改革红利也最大,发展也最快吧?

这些年来,官方媒体总是在报道中绘声绘色地描述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小岗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草房被瓦房和楼房取代;黄泥巴小路被宽敞的水泥大道替代;村小学、自来水、电灯、电话,还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都在小岗村出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农户家庭,成片的葡萄园已进入盛果期,小岗村正在阔步迈向小康!

不幸的是,主流媒体的宣传全都回避了一个最基本的客观事实:那些水泥大道、村小学、自来水、电话,还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等等,都不是小岗村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而是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无条件地施舍给小岗村的!小岗村依然破败、贫穷,小岗村的农业一如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一样,依然“很穷、很惨”!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十分严重!唯一不同的就是: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的农业兼业化、副业化,是因为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而小岗村的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则是因为小岗人只为等待政府施舍了!

然而,更加不幸的是,政府的施舍并没有能够使小岗村强壮起来,却更加养成了小岗村人只愿依靠施舍的堕性!养成了小岗村人只知自私自利的恶习!所以,率先“摁血手印”分田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序幕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仍然很穷、很惨!

可为什么官方主流媒体还要把小岗村宣传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呢?把这样落后的村庄作为改革典型强加给中国农民,那不等于就是要广大农民向靠社会施舍过日子的乞丐学习看齐吗?不等于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在“人心涣散”、“很穷、很乱、很惨”的状态中南辕北辙“奔小康”吗?不等于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继续穷困下去吗?

人民公社化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搞了几十年难有起色,农村集体经济最终分崩离析,分田单干却一分就灵!难道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真就比集体化的大农业更有优势吗?分田单干究竟是历史的大进步?还是历史的大倒退?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有着“中国改革第一村”美誉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依然“很穷、很惨”呢?倒是那些没有分田到户,或分了田又合了起来的农村集体经济如黑农江省的兴十四村;河北省的周庄人民公社;江苏省的华西村;湖北省的洪林村;河南省的刘庄村和南街村却都先富起来了呢?这难道还不足以使当政者好好反思一下吗?

笔者2010年曾去过当年下乡的那个小山村一次:村里基本上看不见年青人和孩子,只有老头和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农业成了副业、兼业!因为一家一户就那么三、五亩地,根本就养活不了人!已经破败不堪的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是当年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因为一家一户根本没有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能力!虽然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了,也只能眼瞅着让它继续破败下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更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所谓的“小岗精神”究竟是什么?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他们反对的究竟是集体经济模式?还是不论干什么都搞“大忽隆”、“一窝蜂”的长官意志瞎指挥的“大锅饭”?如果不清算这个问题,必然会使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农民、农业依然“很穷、很惨”下去!

当政者,必须好好反思一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6 10:58:5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很多先进典型都经不起推敲探究,过去的大寨红旗有很多水分,现在的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南街村、北京韩村河等等都有猫腻;安徽小岗村更是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来。本来分田到户就是违背生产规律的代志,在人均土地面积那么少的情况下,靠人的自私自利传统心理去搞农业生产,刺激生产效率,只能达到有口饭吃的低水平程度就卡住了,不穷才怪。
米国农场主都是一家几千、几万英亩土地,机械化、免耕法、一堆相关公司提供全套辅助,才能种好地卖好价。在中国南方人多地少尤其种水稻的地区,搞一家一户的单干,靠天吃饭,农资成本费用奇高,加上苛捐杂税,越种越亏本,离做乞丐也差不多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21:28 , Processed in 1.1388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