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1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和佛陀一起云游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22:3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创)便是人间好时节之赏析《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 (2013-06-12 10:30:34) 转载
标签: 韵味专栏心田文化“国学札记”篇分类: 读万卷

题记:时间无常相续,人的念头同样是无常相续,我们既要看清无常,不再执取过去,并有所警觉,把握当下;又要找到连贯的相续之处,串联起自己的人生智慧,展望新的明天。


便是人间好时节之赏析

《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


生活在纷繁喧嚣的俗世,纠结于、躁动于荣辱悲欢,静下来便成了奢侈的享受。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留几分力,用来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

《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就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来的书,是以禅意体悟四季之美、描绘生活之美的佳作。作者释见介是一位比丘尼,她既有女性的细腻感情,又有出家人的淡定从容,在两种特质的有机结合下,文字所展现出来的禅意的美,具有深入人心的魅力、触动灵魂的力量。她隐没于山林,修行于寺庙;又在红尘中,却远离红尘。品味美,欣赏美,是对一种境界的修行。

释见介喜爱自然与追求人生真理,十余年出家修行的岁月,益发认识到佛法应当在自然中领悟,在生活里体会。曾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专栏作者,还著有《和佛陀谈天说地》、《和佛陀赏花去》等书籍。目前于山林间隐居潜修,期待探讨更加深刻的生命智能。

佛家的云游,便是世间的行走。时间步伐仓促,又静悄无声;贯穿一切,又无形无相。四季的轮转,使静默、无形的时间有了声响、样貌。古人又将四季的特征加以明确纪录,形成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让我们得以进一步听见时间的跫音,一窥它的身影。

佛法有情且美,四季韵味无穷。《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一书,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产生二十四种收获、二十四种享受。每一种节气,都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悟,而禅,更加深入了这种体悟;云游,则将这种体悟延伸到更加宽广的范围。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的其实是我们的心,如果没有这种心,便看不到四季之有情且美。“生命在时间之中延续,修行也在时间之中完成。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日日月月、岁岁年年、生生世世,时间宛如一条丝线,串起修行点滴的片断。即便那片断微小如沙粒、微尘,脆弱如水珠、花露,时间仍将它们一一收集,串成修行累积的智慧结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弥足珍贵”。

佛家禅宗有这样一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说起“闲事”,在一般人看来,便是那些不关正经的事儿,然而,佛家禅宗所说的“闲事”,却是指人们由于分别知见所造成的种种心理障碍,它要求用一种消除人我、物我分别的心量去观照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甚至于每一刹那间的纷然万物,从而使那些被认为是拂逆的事物,变得称心如意起来。以这样的心量,则无论是春花还是秋月,无论是夏风还是冬雪,都将会显现出它们平等、无差别之美的本质来。

大自然从未将自己留驻在某一处,它总是随着时间,展现着“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是如此不可思议!四季依序、荣枯有时,谁又能主宰呢?因此,究竟有哪个季节不美呢?!推而广之,人生历程同样有四季之分,若心头无“闲事”,用佛家禅宗的话来说,便是不虚此生了。

在大自然法则中的我们,心念常在一时片刻中经历四季。有时是满怀希望的春天、意气风发的夏天,有时又是凄凉落寞的秋天、孤寂绝望的冬天,心田四季转换不歇。“如是生、如是灭”,其中并无一个可以主宰的“我”存在。

禅意或深或浅,世味或浓或淡,都是一种深植于生命的修行。春的微风拂面,夏的荷塘月色,秋的清凉疏朗,冬的素裹银装,都是能够直达内心让人静下来的美。四季纵使无常苦短、瞬息万变,一个看穿无常、透视无我的行者,却能随顺因缘,放下苦乐,并以清净的平等心看待世间,而得到平静的喜悦。

我们从时间中确立自己,在时间中遗忘自己,过去的“我”不断被抛弃,新的“我”又在时间流中诞生。时间无常相续,人的念头同样是无常相续,我们既要看清无常,不再执取过去,并有所警觉,把握当下;又要找到连贯的相续之处,串联起自己的人生智慧,展望新的明天。

若再从小处讲来,人生遇事总有顺逆之时,若能于得意时观照本无所得,于失意时领悟亦无所失,那么,一生则将时时是好时了。


   
    (背景音乐:《溪行桃花源》)

我的更多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22:42:4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好文章。推荐给同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22:50: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就有大师在场 (2013-10-07 14:42:10)转载▼标签: 何时之间神通物质“东坡专辑”篇 分类: 阅人无数  
题记:所以,每个人在世界上穷尽一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不是成为大师,而是最终成为自己。



就有大师在场



人与人的相遇是为了让彼此圆满,无论穷富,无论贵贱,总会在他人身上发现所困惑的答案,成就自我。这种人就是贵人。假使这种贵人堪称大师,该是何其幸运。

而在协会安排的去眉山市交流性访问途中,却无意间得知,一个唤作王林的大师级人物,被举国上下恶炒得沸沸扬扬。谁是王林?怎么没有什么印象呢?那么,还是不要去人云亦云地妄自判断吧!既然没有办法判断别人真伪,自己却可以保持中立。因为,在汹涌澎湃而又扑朔迷离的信息时代,判断是一种能力,不作判断亦是一种能力。何况,在前方目的地——三苏故里,苏东坡可是自己最为欣赏的古人,心目中真正的大师,值得好生瞻仰啊!

始料未及的是,这种追思没有完全得偿所愿,至少没有尽兴。眉山市是当今在场主义散文的发祥地,在场主义散文写作的去蔽、敞亮、本真,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躬身触摸生命的生长状态,而不是挖掘古墓,在枯尸口里拔出金牙。”或许是基于此宗旨,除了席间切磋,我们的主要行程,是参观苏东坡大师初恋之地——青神县的中国竹编城。据说,那里就有个现代的“大师”哦!

中国竹编城的法定代表人陈云华,亲自接待我们并全程导游。这是一位其貌不扬、年逾花甲的老者,给人的突出印象是脸孔神采奕奕。不仅如此,那张神采奕奕的脸孔居然随处可见,就凝固成无数张画像,镶嵌在玻璃幕墙上,里外通透、视觉清晰。特别是再看到画像下“陈云华大师”的字样时,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抵触。

有道是莫名源于无明,抵触逊于接触。接下来鲜活的事实证明,陈云华大师的称谓当之无愧。年少习艺,苦心孤诣半个世纪,带动远近百姓脱贫致富,对于事业的热爱换得了大家的爱戴。如今,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工具,名声只是成就的一种表象,而大师称谓作为一个代名词,就无可厚非了。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在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生意人的账簿,记录收入与支出,两数相减,便是盈利。人生的账簿,却在记录爱与被爱,两数相加,就是成就。

不禁觉得陈云华大师那一张张画像虽然土的掉渣,却俨然是代表信誉度的金字招牌。不禁想起已故人民日报副刊部主编徐怀谦先生在其《酷的脸》一文中,留下的经典遗言,“有人说,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愚乐的时代,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可是,我们不能把什么过错都推给时代。一个人左右不了时代,却可以左右自己的脸。它可以不漂亮,却不可以没内容。它可以很丑,却不可以没有个性。”其实,这就是一个存在无限可能性的时代,置身其间,拥有一张“酷的脸”,眼观耳听,一切纷至沓来。而能够有多少心力去汲取与梳理,思量与穿透,并最终有新鲜的发现与独特的呈现,则要看各自的神通了。

回过头来说说其他大师。“神通广大”是陈云华大师被广为传颂的溢美之辞,而在王林大师却是口诛笔伐的连篇累牍。个中的玄机,想必苏东坡大师是能够洞悉的,作为既虔诚又有修为的佛教徒,他深谙宗门下不谈神迹。即便是神通这个名词多次出现在多部佛经中,例如《楞严经》,指的是“在大地上行走”、“通达事理的能力”。所谓平平常常才是道,不得已显现神通,只是特殊情况下教化众生、增强信仰的善巧方便法门罢了。

神通是圣末边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佛陀住世的时候,公开强调神通跟解脱无关,神通不敌业力。连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照样死于外道的乱石之下。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否定目犍连尊者的神通。让目犍连尊者赢得千古敬仰的,是他的利众大心。因此,佛教里以神通迷惑众生就是犯戒。

至于王林大师是否以神通迷惑众生,不在场,不判断。只是感觉大师级人物的慢慢消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如果再遇到当今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又高举起旗帜,便不光是悲哀了。窃以为,真正的神通,还是人类的智慧和慈悲,是能够让这个世界相对美好的力量。

当人被世界改变时,是一种滋润的、舒展的状态;同时,凭借自己的力量,又一次次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并用智慧和慈悲去判断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每个人在世界上穷尽一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不是成为大师,而是最终成为自己。



  

   

    (背景音乐:《明月何时在》)
我的更多文章:
(原创)狼虎丛中也立身:略论《荣枯鉴》 (2011-06-03 15:24:09)(原创)但教方寸无诸恶:粗评冯道之“道” (2011-05-19 11:02:28)(原创)李白与苏东坡的高峰对峙(2010-06-25 08:51:09)(原创)苏东坡兼容协调型人格之白居易标本(2010-06-14 07:16:49)(原创)苏东坡兼容协调型人格之陶渊明标本(2010-06-11 22:13:43)(原创)苏东坡兼容协调型人格之庄周标本(2010-06-08 22:39:04)(原创)再读苏东坡之蝼蚁人生(2009-07-18 06:39: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23:0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23:05:58 | 只看该作者
有哪一位同学帮个忙,传这样的照片上来。大家可以交流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23:46:09 | 只看该作者
这次校友会,见了不少同学。徐国和,黄铁汉是我的亲戚。面容红润,有童颜白发之功。国和每日坚持抄写心经,铁汉常年炼写书法,两人心静得以养颜。虽然经济上不很富有,但精神充满,内心安宁,自在。方瑞庭讲,形老,本我不老。陈少伟,汤三定,杨玲娣,初观他们时,好像一瞬间看到他们青春时的面容。应是他们灵性显影。走近杨玲娣,双腿好像功夫还不错,有轻盈飘逸之感。少伟本是才子,一颗珠子在尘垢中。玲娣天界可修天乐舞。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转眼40年青春如梦如幻。落花流水,春去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2:58:57 | 只看该作者
道家修炼,炼形化气。功夫到,人体可以拓朴变形。有些人的脸形可以经常变幻。人,物,环境,是可以共振,会发生变化。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蓬荜生辉。汤三定,在初中同学会的教室里,心里高兴时,就见其脸上放出光芒。眼睛看不到,是因为眼睛感知反应到大脑,需要对象物有一个连续存在的时间。现在,普通数字照相机只需要1/120秒的时间就可以把物像照出来。所以,高速相机,可以照出一无所有的天空,各种光团和景象。连续拍照,有时有的人可以看到以前不知道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3:01: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便是人间好时节之赏析《和佛陀谈天说地》 (2009-07-26 23:38:35)转载▼标签: 释见介和佛陀谈天说地恒河“国学札记”篇 分类: 读万卷书  
题记:“如果我们不能放下世俗琐务,到人烟罕至的僻静处专心修行,至少也应让自己的心能有独处、宁静的片刻。”



便是人间好时节之赏析

《和佛陀谈天说地》



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好书”的《和佛陀谈天说地》,在台湾金石堂、博客来书店销售排行第一名。该作品内容朴素隽永、清澈明了,字里行间的沉静平和之气,为辛劳茫然的现代人,带出几多清凉与满足人生的况味。

与《和佛陀谈天说地》结缘是非常偶然的。曾经在无意间得知,该书由于文字意味幽远,被台湾教育部门指定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而这在文化同根的大陆是难以想象的。出于好奇,想与儿子分享启迪,更多的是对佛教的一种精神信仰和浓厚兴趣,便迫不及待地辗转购得了此书,并先睹为快了。

“如果我们不能放下世俗琐务,到人烟罕至的僻静处专心修行,至少也应让自己的心能有独处、宁静的片刻。”这是阅读该书后最大的同感。

《和佛陀谈天说地》的作者释见介,是个行走于自然山水之间的出家人,曾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专栏作者,目前隐居潜修。通过该书的“离尘世”、“觉有情”、“到彼岸”三个单元,他希望和读者分享佛陀以自然说法的教导。以开放的态度,从观照外境而回观内心,是佛陀一贯的教导。所以,让我们一起启程行脚于天地之间,也行脚于自己的身心之中吧!你将看见一个你不曾发现的世界。

在“离尘世”这个单元,谈烦恼世间的超越,“红尘熙攘,世事纷扰,若能保有一颗清明之心,行于世间,而不被世间所迷惑,如此,烦恼又怎能侵扰人心呢?”在“觉有情”这个单元,谈生命实相的觉照,“生命的无常变化,无所不在,人生也就充满了无奈与苦迫,不妨以开放的心观照缘起缘灭吧!那么,你就能安顿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在“到彼岸”这个单元,谈清凉彼岸的抵达,“解脱自在的彼岸,何其遥远?只有依照着佛陀的教导,以向上、向善的念头,与合于因果法则的行为,净化、提升自己,迈向彼岸……”

除了从大自然的一景一物中,反思生命的困境与突破的智慧之外,作者释见介更尝试从一些著名的佛经中,寻找对应大自然的经文,从中掘发“烦恼世间的超越,生命实相的觉照,清凉彼岸的抵达之道”。

这些经文,或许由于时空、语言的隔阂,读者不免感到生疏。然而,只要我们愿意多阅读几遍,就会发现,不论时代如何演进,人类的烦恼从来不曾减少;而灭除烦恼、获得清凉的法门,其实佛陀早已在经典中一一诉说。佛陀善于运用大自然来说法,籍此勉励世人,在南、北传佛教经典中更是信手拈来,如《心地观经》、《杂阿含经》、《象迹喻经》等等。

佛陀的身影早已走远。然而,每当置于大自然中,总是感觉到佛陀仍然还在那里。他所留下的教诲,就在广阔的天地之间……

佛陀的一生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他出生于无忧树下,成道于菩提树下,逝世于桫椤树林间。而长达四十九年的说法,更以恒河为中心,奔波于恒河两岸,仆仆行道,教化众生。即使已经相隔两千五百多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山河大地、风雨云雾之中,依旧传送着佛陀的纶音。

大自然如一面明镜,反映了人类的内心。籍由观察自然,我们也了知自己的身心。于是,每每行经山巅水涯或平畴田园,佛陀的话语就会浮现心头。那些亲切而生动的教导,指引着迷惘中的我们。仿佛佛陀正在陪伴着我们行过生死旷野,不曾远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插图作者释见澈——一位行走于纸墨意趣之间的出家人。他是初次尝试用水和墨渲染内心的风景,在浓淡之间,思维佛陀的话语。正如他在该书序言里所说,“原来我所画的一切,其实都只是当下的风景罢了。佛陀的法教历经千百年,仍萦绕耳际,对照人生的处境,是那么贴切!而大千世界与自己的身心,又不断在迁流变化之中,所有行脚过的山河大地,所见、所思、所闻的一切,以及后来所画出的种种风景,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所能掌握的,永远只有当下。”

每一滴墨水都仿佛包含了曾经走过的山水风景,滴在无垠的心田上。每一滴墨水都即生即灭,稍纵即逝,无法停驻。每一滴墨水亦都是唯一的一滴,无法重新复制。在水滴的生灭中,可以深深思维生命的独一性与无常性。

书写与绘画都是一种当下完成的仪式。释见介生命思维与心情的书写仪式,早已在文章中完成;释见澈所画出的,同样是属于自己生命的风情,也就在每一滴水和墨挥洒的当下得以完成。

实际上,每个人的心就如同书画家,能够书写一切五蕴世间,绘画一切五蕴世间。而要如何书画,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若是倾力观察大自然,我们同样可以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心灵风景。

  

   

    (背景音乐:《三宝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9 12:54 , Processed in 1.1076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