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9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如何活得久?(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3: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7-5 13:12 编辑

长寿的人们是如何活那么久的?                                
       现在长寿的人越来越多:
  “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古人的标准,而今别说八九十岁,就连活过100岁也并非遥不可及。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11617日报道,一项来自美国洛杉矶老年病学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百岁老人数量与日俱增,尤以美国为最。
  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中,美国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法国、瑞典、意大利等。
  我们总以为中国是长寿之乡,日本是长寿之乡,原来那些胖乎乎的老美才是长寿的行家啊,太小看他们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到底长寿的人们是如何活得那么健康那么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3:13:55 | 只看该作者
       102岁“雕刻大师”:平常心,长寿第一要素
  “从来不想伤心事,凡事平常心”,芝加哥102岁的罗伯特·希克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长寿箴言”。1957年的一次飞机失事,夺走了其独子小罗伯特的生命;第一任妻子与希克曼共度30年后,撒手人寰;第二任妻子也在结婚34年后先他而去。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我很少记起。我现在能想到的只是小学时老师的表扬,还有5岁时和小伙伴玩的情景。”他指着自己精心打理的花园说:“我这一辈子都很开心,看看这里的景色,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而今,希克曼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自己开车去教堂做礼拜,接着看报纸、做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3:14:54 | 只看该作者
      105岁长寿老人:坚持走路是第二法宝
  105岁的无锡市民王老太太,就是靠着这种坚持不懈的“运动精神”,创造了一个百岁老人30多年来没有吃过一粒药的生命奇迹。
  家住无锡市区,今年105岁的“百岁老人”王老太太告诉记者:走路是最有益于全身健康的运动,既舒筋强骨,又畅通气血。她年轻时行医就走路,上午门诊,下午出诊,不坐车,翻山涉水,一走几十公里是常事。退休后,她更有时间走路了,每天坚持2个小时,胸背笔挺,双手轻摆,步子不大但频率很快,走到微微出汗后再缓步前行。现在105岁了,她仍然背不驼,腰不酸,睡眠也好。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点评:
       “人老腿先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步行是对付生活方式病、维护健康的最佳良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3:15:59 | 只看该作者
       养肾,长寿第三根基
  “健康”、“长寿”这两个词是不可分离的,健康是长寿的基础,长寿必须以健康为前提。
  说到健康,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研究,人群中真正健康者(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人群总数的2/3,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通常称为“亚健康”状态。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上海、北京等地区的人群健康状态进行双盲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65%左右。这足见亚健康状态应该引起国人何等的重视。
  一般来说,心神不宁、睡眠不好、频繁起夜、易出虚汗、面色憔悴、持续性腰背酸痛、视物模糊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由于这些表现都不甚严重,常常被人们忽视。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民体质呈总体下降趋势:全国有约2亿高血压病患者,近1亿糖尿病患者,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慢性疾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些都和亚健康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专家指出:现代医学上说的起夜、失眠、腰酸、易出虚汗、精力下降等亚健康状态,从中医的角度讲,多与肾虚密切相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3:16:46 | 只看该作者
       4065岁,生命的“一道坎”
  调查研究表明:高血压的易患年龄为4065岁,冠心病的易患年龄为4065岁,肿瘤的易患年龄为4065岁。知识分子阶层受这些疾病的拖累尤为严重,目前,我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左右,比全国人均寿命约低10岁。
  40岁,常常被人们称为身体“报警”年龄。4065岁,被称为易形成疾病期。因为长期处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忽视了很多身体的报警信号,致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形成。
  这时养生的要点:1.定期体检,即使发现小病也应及时治疗;2.听从专家指导,重视每一个养生细节,积极调理身体;3.调整情绪,保持乐观。
  专家指出:人如果在易形成疾病期,采用科学的补肾方法及时调理精、气、神,纠正腰酸、失眠等一系列不健康的现象,压力再大,活到100岁仍然是可能的。
  为什么能这么说呢?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元气。元气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肾里。人就是靠元气活着,元气用尽的一天,生命就终结了,元气充足,则人长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3:18:2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释疑:肾虚的人早衰
   研究发现:
        人体内的“自杀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速,西医无法有效阻断,中医5000年的文化积淀在抗衰延寿方面却优势凸显。我国传统医学强调“肾乃命门”,可见“肾”与人能否长寿息息相关。
  “肾虚”是目前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病证,它暗示人体正从健康向疾病方向转化,表现为身体各个系统各种功能,包括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失调。如果不及时治疗,肾虚就相当于“慢性自杀”,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出现真正的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贫血、前列腺增生等。
  肾中的精气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给予的先天禀赋;二是后天饮食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质。
  人从幼年开始,由于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换牙齿、长头发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盈,达到“100分”产生了一种称为“天葵”的物质,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排卵,出现月经、性功能逐渐成熟,有生育的能力。人的精力也在这个时期最充沛,思维也最敏捷。
   从30岁左右开始,随着年龄增长,肾中精气开始出现生理性的不足。
  40岁以后,往往开始出现肾气亏虚,如果不及时补养,就可能越来越虚。近年来,中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成倍上升。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也趋于年轻化。
    专家点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中老年人肾中精、气的过度消耗与透支,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密切相关。肾虚,不但导致机体精、血及微量元素的全面流失,促使体质变得更加虚弱,还加速了机体细胞的衰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3:20:02 | 只看该作者
    指导专家:沈自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抗衰老研究泰斗级专家,现年82岁。
  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5年师从上海著名中医姜春华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中医补肾与抗衰老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
  1998年,沈院士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并证实了人体"肾虚"及衰老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为此荣获"中国科技进步发明"一等奖;因成绩显著,被卫生部授予金质奖章。
  补肾时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是必须辨清虚实的真假。
  二是细辨适应证。
  三是部分虚不受补者,不宜直接用补肾剂,可以先调理脾胃。
  如果服用中成药,更须注意适应证,因为,中成药多为丸药或胶囊,作用缓和,须较长时间服用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尤其是肾虚这种慢性病证,更要长期治疗才行。
  因此,必须细辨证候方能对症下药,具有针对性。
  如肾阴不足要补益肾阴,其经典的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
  但如果症状略有改变,或以适应证中的某一症状最为突出,则用药亦有变化,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稍加一、二味药,则能派生多个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则成知柏地黄丸,功能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而致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背酸痛、遗精等症。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则成都气丸,功能滋肾纳气,主治肾虚气喘、呃逆之证。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即成麦味地黄丸,功能滋补肺肾,用于肺肾两证。
  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则成杞菊地黄丸,功能滋肾养肝,主治肝肾阴虚而致两眼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等。
  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则回复成“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成为具有温补肾阳,治疗肾阳虚弱的代表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13:5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7-6 13:18 编辑

       以上系老中医理论,只作参考,西医不承认啥米“补肾”。
       据民间文学专家调查研究,老天爷创造万物生灵之初,给动物包括人的寿命拢系30年,其他动物拢嫌命长,活得不耐烦,只有人嫌命短,设法向马、牛、狗各借来15年寿命。这样,人在一生,头30年过的是自己的命,无忧无虑,欲悠闲自在;然后是马的15年寿命,为谋生四处奔波;然后是牛的15年寿命,慢吞吞在老地方辛苦耕耘;再下去是狗的15年寿命,只能蹲在家里看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7-5 20:58:27 | 只看该作者
命好就能长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7-5 22:28:12 | 只看该作者
健康长寿就是宝,值得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23:06:44 | 只看该作者
黄厦选 发表于 2012-7-5 20:58
命好就能长寿。

黄老师一会批判迷信数字,一会鼓吹好命,到底信啥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7-5 23:18:26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7-5 23:06
黄老师一会批判迷信数字,一会鼓吹好命,到底信啥米?

说好命并不是迷信,好命是好命运、好运气,这道理你最清楚。比如高考,好运气的,刚好复习的内容考到了。又比如,好命的生在富翁家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23:47:13 | 只看该作者
黄厦选 发表于 2012-7-5 23:18
说好命并不是迷信,好命是好命运、好运气,这道理你最清楚。比如高考,好运气的,刚好复习的内容考到了。 ...

介系诡辩论。啥米叫做命?啥米系运气?不过系概率问题。不是介绍了吗?中国长寿乡拢系最贫困的所在,百岁老人绝大多数系艰苦一辈子的老农民,你认为他们好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7-6 12:3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黄厦选 于 2012-7-6 12:45 编辑

你觉得艰苦,人家却觉得幸福,不是吗?如果让他们到北京坐你那办公室,他们才觉得艰苦。而且他们长寿,长寿当然就是命好,命不好就夭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7-6 13:02:51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7-5 13:57
以上系老中医理论,只作参考,西医不承认啥米“补肾”。
       据民间文学专家调查研究,老天爷创 ...

文学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7-6 13:09:25 | 只看该作者
黄厦选 发表于 2012-7-5 20:58
命好就能长寿。

命好不一定长寿。人也不必要非得百岁,孤苦伶仃活长寿有何意思?都是独生子女,那么多的老人照顾不过来。活到生活不能自理就差不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3:26:21 | 只看该作者
黄厦选 发表于 2012-7-6 12:36
你觉得艰苦,人家却觉得幸福,不是吗?如果让他们到北京坐你那办公室,他们才觉得艰苦。而且他们长寿,长寿 ...

更加诡辩论。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就是介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3:46:08 | 只看该作者
黄文骅 发表于 2012-7-6 13:09
命好不一定长寿。人也不必要非得百岁,孤苦伶仃活长寿有何意思?都是独生子女,那么多的老人照顾不过来。 ...

命好不一定长寿。介系辩证唯物主义。
大企业老总猝死多,知识分子早逝比率高,难道他们都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7-6 14:51:29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7-6 13:46
命好不一定长寿。介系辩证唯物主义。
大企业老总猝死多,知识分子早逝比率高,难道他们都命不好? ...

怎样才命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猝死,摆着就是命运不好,都早死了,还命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5:15:50 | 只看该作者
黄厦选 发表于 2012-7-6 14:51
怎样才命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猝死,摆着就是命运不好,都早死了,还命好。 ...

黄老师诡辩论都诡不好。按宿命论,所谓“命”或“命运”系一个过程,唔系一个点,更唔系终点。按黄老师发明的“诡辩命运论”混乱逻辑,好命歹命决定长命短命、命长命短表明命好命歹,那么一个人活着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命好不好,因不知活到哪年哪天;一旦呜呼了,自然更不知命在哪里。由此推理,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自己命的好坏,那么自称好命歹命又从何谈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21:28 , Processed in 1.1700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