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8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养生警惕:九种自杀式食物吃法 乱吃紫菜木耳要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21:2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养生警惕:九种自杀式食物吃法 乱吃紫菜木耳要命

  导读:人们每天的饮食,只顾着美味与否而忽略了营养是否均衡,以及食物本身的安全性。有9种日常食物,如果被错误的吃进肚子,那么等同于给自己下毒。中医养生专业人士介绍如下:
  1.剩菜
  致命毒素:亚硝酸盐
  致命机理:青菜中的荠菜、灰菜等野菜都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如果人体摄入过量亚硝酸盐,可将人体内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此外,亚硝酸盐还可阻止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从而引起组织机体缺氧,使人发生中毒。
  解毒方法:一定要让家人食用新鲜菜,煮熟的菜不宜久闷存放,腌菜应在腌制一个月以后洗涤后才可食用。
  
【1】【2】【3】【4】【5】【6】【7】【8】【9】



延伸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7-20 00:2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7-20 00:42 编辑

       又回到食品安全的话题上来了,不过,我感觉有些“专家”喜欢把食品中有毒成分的问题扩大化,这样似乎也不好,会把家庭主妇(男)弄得惴惴不安、为三餐不得安宁。
       客观地说,不少天然动植物本身是人类食物,但也含有天然毒性成分,由于对其缺乏认识、食用不当而可能造成食物中毒。食品中天然毒性可分为植物性和动物性两大类。从化学结构上可分为毒蛋白、毒肽、毒苷、生物碱类、酚类等;其中有些属于剧毒类,如河豚毒素、氰苷类等。此外,还有细菌性毒素,如肉毒杆菌毒素等;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变质甘蔗、变质银耳的真菌毒素等。另外,就是化学毒素,如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
       然而,除了属于剧毒性外,对于大多数含有毒性成分的食品,只有足够剂量方能形成毒物!是否成为有毒食品的依据:1、食用量。如过半数的植物类均含有有皂苷类物质;在不少豆类、核果(核桃、杏仁)、木薯甚至含有氰苷类,豆类、核桃、杏仁却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食品。2、食用时间的长短,有些毒物在体内具有一定的累积性,如不间断地食用,可能会累积中毒;如台湾那个因吃虾死亡的“馋猫3、年龄和体质,如有些人喝了酒、或吃了菠萝、荔枝会有不适应,但大多数人适量食用则没问题,这就是体质问题。
       综观通常食物中毒,也就是超过了安全剂量。据统计,美国人每人每年吃土豆(马铃薯)54kg,而土豆中含有龙葵碱毒素,其食入量相当于10克的龙葵碱毒素,这个剂量足以杀死一匹马!但,土豆并没有毒死一个美国人;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一二天内吃掉这个量。而人体具有一定分解、排除毒物的功能!
      食品安全、食品毒素与毒理是一门面很广、又很深的议题。慢慢讨论吧,切莫过于轻信媒体的传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08:13 | 只看该作者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7-20 00:23
又回到食品安全的话题上来了,不过,我感觉有些“专家”喜欢把食品中有毒成分的问题扩大化,这样似 ...

      言之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7-20 12:4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7-20 12:48 编辑

       食品中天然毒性可分为植物性和动物性两大类。由于主题均为植物性食物,就植物性食物依化学结构简单阐述一下天然毒物及其去毒方法。
     一、    有毒蛋白及肽类
       1、 凝集素:
是豆类及有些植物种子(如蓖麻)中所含有的一类有毒蛋白质。因其具有凝集红血球的作用故取名凝集素。凝集素普遍存在于豆类,如大豆、菜豆、蚕豆、豌豆,等以及蓖麻类植物种子中,其毒性因结构不同而不同,蓖麻类种子的毒蛋白食入量大时足以致死!      但其共性是加热会使胰蛋白酶、淀粉酶毒蛋白凝固而丧失毒性;故,经过热煮、热炒后都可以解除毒性——凝集素煮熟后无毒
       2、酶抑制剂:豆类、马铃薯、甚至谷物类中存在一类能抑制胰蛋白酶、淀粉酶的毒蛋白质。抗胰蛋白酶多存在于豆类、马铃薯中;而抗淀粉酶则多存在于小麦、芋头、未成熟的香蕉及芒果中。其作用主要是抑制消化系统的胰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而起引消化系统紊乱、消化不良。   同样,加热处理会使抗胰蛋白酶、抗淀粉酶失去活性而丧失毒性;因此,豆类、马铃薯、芋头务须煮熟方可食用而香蕉、芒果要待其成熟后再食用。
        3、毒肽:在真菌属的毒蕈、毒菇中含量较多;因其分子量较小,热处理较难分解;应避免误食而中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7-20 13:3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7-20 13:39 编辑

      二、   毒苷
       1、 氰苷类:
存在于某些豆类、木薯、核果、仁果的果仁中。其在体内水解后产生氰氢酸——剧毒物质,氰氢酸极易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使其丧失传递氧的功能作用而陷入窒息状态。木薯淀粉因水洗而脱毒;核果、仁果则较难易去毒。故,在食用核果(核桃、杏仁、桃仁、枇杷籽等)的果仁时不宜多食;对于不明种类的豆类,少食之。
       2、 芥子苷:油菜、芥菜、萝卜等植物的种子中,是引起甲状腺代偿性肿大的硫氰酸类化合物的衍生物。油菜、芥菜、萝卜的叶与根茎的芥子苷含量甚微,可直接食用;而籽,未经脱毒不可食用。
       3、 皂苷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50%的植物均发现皂苷类化合物。皂苷的毒性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大多数皂苷的毒性很小,正常食用不呈现毒性作用,如豆类皂苷、谷类皂苷;但茄子、马铃薯中的茄苷有毒,但不算为剧毒。如欲食用安全起见,可先切开后用水浸泡、或煮开后弃水再作食用烹调。皂苷类以三萜类皂苷的毒性为大,在我们喜食的海参、鲍鱼中均可微量检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7-20 14:1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7-20 17:27 编辑

       三、 生物碱
       生物碱类是一种含氮的有机碱,微苦,多数有毒。存在于某些植物、毒蕈、毒菇中。作为食品较常见的有黄花菜的秋水仙碱土豆(马铃薯)的龙葵碱;有些蜂蜜因采集了有毒花蜜也存在有毒的生物碱。    黄花菜经干制后能破坏秋水仙碱而脱毒;热水浸泡也能去除部分毒素。土豆,尤其是发芽的土豆,食用时要削去发芽部分,切片后用水浸泡也可去除部分龙葵碱毒素

      四、  毒  酚
      植物性食品中含有毒酚比较少见,最为常见者——棉酚。是一类天然的节育良药

       动物性食品的毒物多属于水产品,分为鱼类毒素与贝类毒素。如河豚毒素、岩藻毒素最为出名;但不新鲜水产品酶解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组胺类毒素危害性最大!如若水产品不新鲜,建议煮成糖醋鱼或虾,烹调时加醋可降低组胺的毒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7-20 18:15:14 | 只看该作者
林教授专业精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防患于未然。
天然毒素可防,人工加毒防不胜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7-20 18:5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7-20 19:04 编辑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水体、土壤、植物等)中。其中硝酸盐是植物的天然成分之一。硝酸盐的毒性很低,WHO/FDO规定:每人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为<5mg/kg体重.d。而亚硝酸盐的毒性比较强,人的中毒剂量为0.3~0.5g,致死量为 3g;因此,规定ADI为<0.2mg/kg体重.d。也就是说,如果您的体重为50kg,那么,每天摄入硝酸盐≤250 mg,亚硝酸≤10 mg 是绝对安全的。
        由于大量使用氮肥,一些蔬菜如包菜、花菜、胡萝卜、菠菜、芹菜通常含有较高的硝酸盐(1000~3000 mg/kg)。据研究,我国每人每天摄入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均值为54mg与1.4mg,基本在WHO/FDO的ADI允许值范围内。其中,主要来自于蔬菜(70~90%),其次,是腌肉或香肠类。亚硝酸盐在大多食品中的含量不很高,主要来自于腌制食品。尤其是来自于香肠和腌制的青菜,腌制青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可高达78 mg/kg,在蔬菜腌制过程中,白地霉菌可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在胃癌高发区的调查结果发现,当地居民习惯并喜食自行腌制的泡菜。然而,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致癌性仍然存在着争议。在冰箱发明之前,硝酸盐与亚硝酸盐一直是保存肉类制品的好方法,因为亚硝酸盐对肉毒梭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均属于水溶性很强的无机盐类,建议对腌制蔬菜在烹调之前用水适当浸泡,可以去除大量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那些高含硝酸盐的剩菜若舍不得丢弃,请放置于冰箱,但不要放置太长时间;要继续食用时,请重新热炒,在高温和氧气的作用下,亚硝酸盐可被转化为硝酸盐。
       ‘咸菜脯’、‘咸挂菜’煮肉类是我的爱好食品之一,一煮就是一大锅;不就这么常常吃剩菜吗!反正是下饭的,不可能吃得太多以致亚硝酸盐过量。想吃还是吃吧!谨记住:不要过量食用腌制食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9:28 , Processed in 1.3416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