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3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扣窑”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1:0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黄文骅 于 2013-9-5 20:17 编辑

       前天阳光明媚同学上传了一组“烧窑”照片,那熊熊燃烧的窑火点燃了那遥远的记忆。“扣窑”(云霄的本地话)几乎是50后、60后的孩童时代的集体记忆。80后以降的孩童已不知“扣窑”是为何物,而对于我们这些50后已届耳顺之年的人来说,却是一份回味久远的记忆。当年小伙伴们自己动手垒窑、烧窑、投料、焖窑,最后吃着“窑”得香喷喷的番薯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大院子里 几个小伙伴约好晚上一起去“扣窑”。晚饭后,大人不在家,我匆匆忙忙、三下五除二把家庭作业做完,就眼巴巴的盼着天色快点暗下来...... 夜色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从家里拿了早就准备好的几个番薯和一些柴火去招呼小伙伴,小妹屁颠屁颠的要跟着去,怕她“告密”,只好同意。
       秋高气爽,一弯上弦月挂在天边,淡淡的月光洒在已收割完庄稼的田野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霜,令人感到几分寒意。来到早就物色好的“扣窑”地点,大家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番薯、柴火放下,七手八脚的忙活起来。大家做了分工,两个有经验的负责垒窑,其余的搬土块捡树枝柴火。“扣窑”是一种最原始的、最简单的、最无讲究的、无所谓工艺规则和工艺秘诀的食品制作过程(
现时盛名的“云霄窑鸡”实际上是从“扣窑”演变而来的)其食材也是最原始的食品。这种流行于小城镇和乡村的食品制作方式,看起来简单人人会做,实际上是需要高超的技巧。特别是垒窑更需要高手,否则窑垒不起来,或者窑烧到半途就倒塌了,那就“瞎子点灯白费蜡”。秋收过后,农民犁了田,准备播种小麦,土块晒得硬梆梆的,这是垒窑的最好材料。垒窑也有用瓦片的(如阳光明媚上传的照片),但一是瓦片难找;二是较费柴火,瓦片必须得烧红了。而用田里的土块来垒窑一是可就地取材;二是焖窑时受热更均匀;三是烧出来的番薯味道更地道,香味更浓郁。
       垒窑开始了,这是最为关键的第一道工序。首先在地里扒开一个浅坑(坑的大小根据要放进去烧的食材多少而定),然后选个顺风的在坑沿先用三块大土块垒个窑门,接着沿着坑垒起来,根据下重上轻的力学原理,越往上土块越小,而且每一层都要往里收缩,直到封顶。这可是个技术活,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用危如累卵来形容不为过。烧窑了。这也要专人负责,就怕万一哪个莽撞鬼一不小心把窑给捅塌了,那就“冤枉无地贡”。而且火候要掌握好,烧的太过会把窑烧塌了,热度不够又焖不熟番薯。火越烧越旺,火苗呼呼往外窜。围着火势正旺的土窑,小伙伴的脸映得通红,仿佛也驱散了旷野里的寒气。开始填料了。先用大土块堵死窑门,再用两根长树枝做木筷把封顶的土块轻轻拿下,拨开一个能放进食材的大洞,不能捅,万一倒塌就全完了。放一层食材盖一层烧红的土块,并尽量把土块敲碎,以便受热更均匀,全部填完后用泥土把窑埋起来就大功告成了。小伙伴们围坐在土窑边聊天、取暖,小妹和几个小屁孩打闹嬉戏着。
       一个时辰后,开窑了。扒开窑,随着一股热气蒸腾而上,四周弥漫着烤番薯的香味。用树枝拨出一个个热腾腾、香气扑鼻的番薯,外皮烤的焦焦的,里面露出金黄色的瓤,糯糯的、甜甜的,令人垂涎欲滴。几个小屁孩欢呼雀跃,争着要。俚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样“心急吃不了热番薯”。热得烫手的番薯捧在手上不停的换手,剥去外皮迫不及待的往嘴里塞,尽管烫的呼呼直吹气,大家吃得不亦乐乎。最后个个都灰头土脸,满脸像小花猫,但都意犹未尽。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孩童时的我们,一次“扣窑”,就是一回美味的享受。尽管吃相难看,食材低等,可这是一种“风味”,一种道地的乡间风味,一种劳动者在低劣生活环境中创造出来的饮食方式。这种饮食方式尽管很“土”,却是孩童们的一种难以忘怀的乐趣。后来在外祖母的灶膛里吃过烤番薯,成年后在街边烤白薯摊吃过烤白薯,参加工作后在宴会上吃烤箱里的红薯,却都吃不出那种味道来。我明白,番薯还是那种番薯,主要是吃不出那种氛围,那种自己动手,童真无暇,亲密无间的氛围。做个假设,让你独自一人去“扣窑”,你可能就懒得动手,即使烤出番薯,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情绪,这就是氛围。没有情绪、氛围,龙虾、鱼翅也味同嚼蜡。比如喝酒,李白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自一人喝闷酒,孤寂凄凉情绪表露无遗;而同学朋友相聚,“酒逢知己千杯少”,大口喝酒,大声说话,大声吼歌,不醉不归,那才叫一个过瘾。我想,那种氛围,那种情谊也许是“扣窑”能永久记忆的主要原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30 11:3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丽华 于 2012-11-30 11:38 编辑

童年的美好时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1-30 11:57:33 | 只看该作者
最早垒窑几乎都是清一色用土垒的,用瓦片应该是很后面才改良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1-30 12:00:17 | 只看该作者
    美文,维妙妙肖,活灵活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维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12-11-30 12:23: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1-30 17:3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2-11-30 17:40 编辑

    回忆童年难忘的经历,将“扣窑”过程写得趣味盎然。
   
     “扣窑”的孩子们吃红薯吃得不亦乐乎,看文章的看得意犹未尽。
   
    所谓“扣窑”,实际上就是土法上马的烤红薯。虽说是土法,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正如文中描述的,需要备材料、看风水(留风门)、用力学、打基础、砌窑洞,对于小孩子来说,也算是相当复杂困难的工程了。来之不易,吃起来自然特别香甜。
   
    现在的孩子,想吃啥,张口就来,叫爹妈去买来就是了。轻易就能到手的东西,哪比得上靠自己千辛万苦忙乎半天得来不易的红薯好吃呢?
   
    待男同学们退休以后,有机会可率领孙辈们再去“扣窑”一回,重温美好记忆,爷孙共享开心童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2-1 12:2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尹一波 于 2012-12-1 12:22 编辑

美文美食!

呵呵,扣窑需要有点技术,可我们却需要耐性。
当年在漳州一中每每就是等着草垛子烧的几近成灰时,再把番薯塞进去,而后等着番薯飘香时刨出,就算半生不熟也吃得不亦乐乎,那个劲儿即野又乐!
真的好想再来一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3-7 23:43:34 | 只看该作者
【对文骅修改过的结尾再做点修改,不知合适否?】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孩童时的我们,一次“扣窑”,就是一回美味的享受。尽管吃相难看,食材低等,可这是一种“风味”,一种道地的乡间风味,一种劳动者在低劣生活环境中创造出来的饮食方式。这种饮食方式尽管很“土”,却是孩童们的一种难以忘怀的乐趣。后来在外祖母家吃过灶膛烤的番薯,成年后在街边吃过小摊贩铁筒炉烤的白薯,参加工作后在宴会上吃过电烤箱烤的红薯,却都吃不出那种味道来。我明白,番薯还是那种番薯,主要是吃不出那种人人动手,分工合作的亲密氛围,那种童趣盎然、心想事成的快乐情绪。做个假设,让你独自一人去“扣窑”,你可能就懒得动手,即使烤出番薯,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氛围、情绪的失落。没有氛围、情绪,龙虾、鱼翅也味同嚼蜡。比如喝酒,李白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自一人喝闷酒,孤寂凄凉情绪表露无遗;而同学朋友相聚,“酒逢知己千杯少”,大口喝酒,大声说话,大声吼歌,不醉不归,那才叫一个过瘾。我想,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时,那种释放天性、“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热烈氛围,那种童真无邪、“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无限情趣,也许是“扣窑”得以被永久记忆和怀念的主要原因吧      
20121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3-8 00:10:17 | 只看该作者
另外,70年代豆汁1斤才1毛8,鸡汁1斤1毛4,喂猪的咬博菜一斤8分~2毛,贵过豆汁,不可能吧。拟改为1斤咬博菜8厘到2分,借了本钱1块多,一碗清汤水面1毛5(我记得很深刻,总务股卖的就是1碗1毛5~2毛)。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5:20:27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正明的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4-16 23:59:14 | 只看该作者
凑个热闹.我记得当时喂猪的咬博菜一斤2到3分.当时我家有养猪.我知道.还有一碗清汤水面1毛.2毛的有4粒水圆.加几片茼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9:29 , Processed in 1.2168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