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1 22:38 编辑
泉州偏居一隅,远离政治中心,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把精力专注于经济舞台,未尝不利于发财致富,且泉州人口多,占福建省五分之一强,从概率上讲,富商多一点也属正常。只是,前后经济水平的落差易于造成心理落差,致富后难免兴奋,并希望借此提高身价,表现之一便是很想知道外人对泉州印象有多大改变,想知道其他城里人对这方水土的评价,以致出差外出时也经常不忘向酒店宾馆服务员交流。“有钱、慷慨。”这种话常能听到,可能一部分真实,也有可能是迎合,但不少人听了很爽,觉得话说到了心坎里。穷怕了,总算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回家后可以好好向朋友反馈,分享高兴。 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难免泥沙俱下,炮,似乎也找到了土壤,有了生存空间。曾经私下问过炮客,为何乐于此道而不疲呢?答曰:“一吃嘴水,二吃风水。吹牛不犯法,过瘾随在人。有功用才能持久,炮有助于提高身价、促进交流,进而发展事业。至少,炮有养生健身之效:屈郁时一炮,心胸舒畅,昏沉时一炮,神清气爽,祛病疗疾、延年益寿,何乐而不为?健康是炮出来的,嘴巴是最好的医生。” 炮客不但民间多,机关也不少,政府某局曾被称为炮楼,原因是局里有几大炮手,其中不乏局领导,他们爱炮、会炮,甚至无地不炮、无时不炮,以炮为乐,不炮不快,反过来为人们所炮打、所讥笑。终于,从梦中醒来,把炮纳入正轨,与工作相结合,对自己主管的传统艺术木偶、南音、戏剧等挖掘整理,并发挥特长一炮再炮,大炮特炮,本地炮完炮外地,农村炮完炮城市,最后炮到京城,炮到海外,成为联系侨心的纽带,搭起发展经济的平台,地方艺术焕发了光彩,有了新作为。由此可见,对炮也应一分为二,积极引导,如果远离无聊,方向正确,可以炮出质量、炮出内涵、炮出效用。当然,前提是要有炮的资本,“无米之吹”只能留下悲哀,无根之木缺乏生命,无源之水易于干枯。没有高质量炮弹,架势大而空洞,只能留下笑话,有实力才有魅力。 炮的内容需要时时更新,重复话题、了无新鲜只能让人厌烦。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国家领导人来泉检查工作,在一次座谈会上,地方小官员汇报工作时讲了两句便被打断了:“你看你看,又来了。”原来汇报者按照老套路,开场白不新鲜:“泉州是著名侨乡,全国海外侨胞十分有其一,台胞祖居地,泉籍台胞占全台汉族百分四十,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老领导曾多次来泉,对泉州已很熟悉,而每次汇报会,甚至同场汇报会的不同人,都戴上同样的帽子,老是离不了名城、侨乡、宗教博物馆、台胞祖居地……耳朵听出了茧,能不生厌发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