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同学文集编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0:3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14-1-15 00:06 编辑

      编者按:这是同学文集编后初稿,请同学会的领导,文集指导小组,编辑组成员,及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阳光)                   2014.1.12.

                                                                                     同学文集编后
     
45年前,当一伙又一伙稚气未消,顽皮懵懂的少年,一群又一群豆蔻年华,如花似玉的女孩,轻盈地迈上朝阳楼前气势恢弘的长阶,湧入红星闪闪的初中班校门时,我们不曾想到,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我们是云霄一中69级74届(含红星班)特殊一届的学生。
    为什么说是特殊一届的学生呢?在共和国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中,69级74届的我们,扮演了多么悲壮的角色!
   我们忍受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动荡;我们跋涉过广阔天地的沼泽,紧握过闪光锃亮的钢枪;我们开动过轰鸣震耳的机器,周旋过变化莫测的商场;我们闯荡过险象环生的江湖,吞咽过下岗失业的苦果,承担过计划生育的责任并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迎接过历史转折的曙光,穿行过改革开放的洪流,见证了四十年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

     奋斗岁月,各显精彩,地北天南,繁星闪亮。我们这一代人,比老三届的校友幸运,又比60后的校友坎坷。我们曾经挣扎,绝望,为渺茫的前程泪流满面;我们曾经奋发,大笑,为艰难的成功欢呼雀跃。我们当中,有的从沉沦中奋起,努力拼搏,跃上风光无限的顶峰;有的从辉煌中跌落,坦坦荡荡,回归平平凡凡的本真;但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黙黙无闻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扮演着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有一些同学,是我们69级74届的骄傲。当年,他们闯关夺将,所向披靡,一举登上了大中专的殿堂,经过多年的奋斗,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有的还飘洋过海,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还有一些同学,品学兼优,因历史条件和种种原因与高校擦肩而过,他们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有实力的企业家和老板,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多数的同学,虽然平凡普通,没有显赫的功名,光辉的业绩,却诚实、正直,纯正、本份,勤勉地生活,工作,他们孝敬父母,抚育子女,尽守法公民的一份责任,也赢得社会的尊敬。我们的同学,还有数十个是漳洲,福洲,省外的下放干部的子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与本地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同甘共苦,也是云霄人民的好儿女,他们已把云霄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69级74届的同学,这是一座蕴含着奇珍异宝的富矿,这是一条翻腾着滚滚热浪的大川,如果能把这富矿,这热能开掘出来,能把四十年来同学们所经历的辛酸苦辣的历史,特殊感悟,记录下来,开采出去,不仅对我们自己具有特殊的意义,更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非浅,功德无量。
    于是,就有了毕业40周年大聚会的动议,有了编辑同学纪念文集的筹划。我们有一批热心的同学,无论是地处繁华,身居高位,还是安于陋巷,引车卖浆,都积极响应,纷纷动笔,尽其所能,各写精彩。从征文里可以看出,妙文迭出,锦言成章
          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的同学,热情澎拜地唱着“春秋四十年”的校友歌,准备回到“我的第二故乡一云霄”,在母校举行“春天的聚会”,“迎高中毕业40年”。回想起那“风风雨雨几十年 ”前,几百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揣着“一张不易得到的毕业证书”,肩挑着“人生不可推托的担子”,从“孩提时的漳江”出发,经过不平常的“旅途”,“远足了梅林村”,既观看了“英国游记”,又欣赏了“墙角的风景”,几度“梦回江南”,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今年5月1日,同学们准备“四十年后重相聚”,届时,将坐“车”“游再金山庄”,燃起熊熊的“窑”火,追忆少年时的“童趣。”到佳洲“赏荷”,观“云霄八景”。一起回忆“望安山佚事”,“中小学生旧事”,“怀念老师一孙道中”,“怀念你一班长”,“怀念奶奶一老三姆”,而且还要穿上母亲以前亲手织的“一件红毛衣”,向亲爱的母亲,亲爱的母校,献上我们深沉的思念之情。"同学的友谊是多么深长,迟到的握手是多么珍贵"。这是“缘”份呀!在这高兴的时刻,还是想起了刚毕业时谋生的艰难,到车墟“卖炭记”,更“难忘知青岁月”的困苦,想起“当知青时体验”的凄凉和绝望。还好,“77年高考前后杂忆”,唤醒了我们,想起了“我的美丽职业”,虽然我们的工作是“艰辛的海洋科考”,但是我们的业余生活还是蛮高雅的,“收藏卡品,乐在其中”。哎呀!我们还忘记说:我们是“人民代表”,我们要为母校,为家乡贡献微薄之力。真是“往事依稀记犹深,真情永远未侵尘”。
       征文收集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有较好的立意和思想。二是真情实感,三是文句优美,在文集中,还有许多优秀作品,请同学们细细欣赏。
      纪念文集是留给我们七四届同学的共同记忆,能产生好的文章也是我们的共同荣誉,功德无量之举。此次征文,从2013.3.12.起,至2014.1.16.截稿,历时10个月,共有110名同学(包括老师家属)投稿,收集稿件338篇。经作者和编辑组同学多次修改,最后商定由北京的刘正明同学把关定稿。这本文集,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思想水平。比如:孙道中老师利用因式分解引出的“变复杂为简单,化腐朽为神奇”的道理;李仲丕老师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陈健君同学提出的:“我知道我不知自己的潜力,更无法去判定别人的潜力。唯一能够做的是不断地探索自己的潜力,同时也鼓励别人去探索自己的潜力"的观点;黄添成同学提出的:“思想和思维可以创造价值。正确的思想和思维,那所产生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反思;吴晓云同学提出的:"社会需要爱心,人人需要帮助。有时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能帮助别人化解困难的主张;"张谊同学提出的
:“应珍惜青春岁月中纯真的友谊”的回顾”;
何再金同学的“人生有很多不可推托的担子,需要我们去承担。要多做一点好事,多办一些实事,多付出、重施舍”的回忆;林三定的“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了”的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传给我们的后人,远比传给他们多少物质财富更加宝贵,简直是无价之宝。所以说:这本文集的成书,凝集着全体同学大量的心血。
            黄建金老校长,不顾年迈体弱,为文集撰写了弥足珍贵的序言,热情洋溢地为文集和大聚会赋诗献言。许联盟,李枫同学对文集的出版印刷慷慨解囊,还有红星班周忠海同学,为文集的编辑提供办公场所和后勤保障,倾心尽力,对文集的成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正明同学,不仅担负编辑同学影集的繁重任务,而且还是同学文集编辑的实际指导者。他为影集,文集编辑付出的大量心血,我们将永远铭记。维和会长及其他几位付会长,特别是秘书长陈长乐同学,具体分管编辑组工作,为编辑文集四处奔波,功不可没。各班新产生的同学分会的负责人,也大力做了组织宣传发动工作 。更使我们感动的是陈健君,吴晓云同学,他们远在万里之外的太平洋彼岸,是代表着69级74届同学最高荣誉的双博士,一接到编辑组约稿,他们就在百忙之中,拨冗写出了《佩英姑》,《校微往事》,《高考杂忆》,《旅途》等美文。身患重病的林明炉同学,抱病用还在颤抖的手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风风雨雨几十年》,还表示要叫大企业家的儿子,捐助大聚会。还有张谊,少玲,建云,颜萍,粹珠等等同学,还有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同学,为文集编辑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编辑组的成员担负着大量实际的工作,他们其中一些人,还要为生计发愁奔波,却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为文集编辑积极工作。突出表现者有张炳顺,汤跃龙,刘炎昭,梁伟雄,施伟民,张素颜,陈玉珍,许巧英,方敏,吴坤元等同学。还有张炳富,林建云,,高志强,黄文骅,林少云,方培蓉等等同学,积极应征投稿。许多写作水平较一般的同学,克服困难,费心尽力写出稿件,支持编辑工作,更是使我们满怀感激。我们时时被这些热心支持文集编辑工作的同学所感动!
    由于编辑组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时间又比较仓促,所以在编辑过程中,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敬请同学们和读者谅解。在此,谨向关心支持同学纪念文集编辑出版成书的所有的人深表谢意!
    最后,以会长方维和说过的一句话为结:
    我们努力过了,我们无愧此生!
   
    云霄一中69级74届(含红星班)高中同学会同学纪念文集编辑组  
                                         2014.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维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4-1-14 11:07: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14 16:27:59 | 只看该作者
写的蛮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14 18:0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14-1-14 22:02 编辑

编者按:这是同学文集编后初稿,请同学会的领导,文集指导小组,编辑组成员,及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阳光) 2014.1.12.

同学文集编后
45年前,当一伙又一伙稚气未消,顽皮懵懂的少年,一群又一群豆蔻年华,如花似玉的女孩,轻盈地迈上朝阳楼前气势恢弘的长阶,湧入红星闪闪的初中班校门时,我们不曾想到,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我们是云霄一中69级74届(含红星班)特殊一届的学生。
为什么说我们是特殊一届的学生。在共和国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中,69级74届的我们,扮演了多么悲壮的角色!
我们忍受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动荡;我们跋涉过广阔天地的沼泽,紧握过闪光锃亮的钢枪;我们开动过轰鸣震耳的机器,周旋过变化莫测的商场;我们闯荡过险象环生的江湖,昋咽过下岗失业的苦果,承担过计划生育的责任并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迎接过历史转折的曙光,穿行过改革开放的洪流,见证了四十年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比老三届的校友幸运,又比60后以后的校友坎坷。我们曾经挣扎,绝望,为渺茫的前程泪流满面;我们曾经奋发,大笑,为艰难的成功欢呼雀跃。我们当中,有的从沉沦中奋起,努力拼搏,跃上风光无限的顶峰;有的从辉煌中跌落,坦坦荡荡,回归平平凡凡的本真;但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黙黙无闻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扮演着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有一些同学,是我们69级74届的骄傲。当年,他们闯关夺将,所向披靡,一举登上了大中专的殿堂,在经过多年奋斗,拼搏,有的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有的也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有的还飘洋过海,享誉中外,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更有一些同学,品学兼优,虽因历史条件和种种原因与高校擦肩而过,但他们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使自己在社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颇具实力的企业家和老板,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多数的同学,虽然平凡普通,没有显赫的功名,光辉的业绩,却诚实、正直,纯正、本份,勤勉地生活,工作,他们孝敬父母,抚育子女,尽守法公民的一份责任,赢得社会极大的尊敬。我们这一届的同学,还有数十个漳洲,福洲,省外的下放干部的子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与本地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同甘共苦,也是云霄人民的好儿女,他们已把云霄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69届74级的同学,这是一座蕴含着奇珍异宝的富矿,这是一条翻腾着滚滚热浪的大川,如果能把这富矿,这热能开掘出来,能把四十年来同学们所经历的辛酸苦辣的历史,特殊感悟,记录下来,开采出去,不仅对我们自己具有特殊的意义,更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非浅,功德无量。
于是,就有了毕业40周年大聚会的动议,有了编辑同学纪念文集的筹划。我们有一批热心的同学,无论是地处繁华,身居高位,还是安于陋巷,引车卖浆,都积极响应,纷纷动笔,尽其所能,各写精彩。从征文里可以看出,妙文迭出,锦言成章:
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的同学,热情澎拜地唱着“春秋四十年”的校友歌,准备回到“我的第二故乡一云霄”,在母校举行“春天的聚会”,“迎高中毕业40年”。回想起那“风风雨雨几十年 ”前,几百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揣着“一张不易得到的毕业证书”,肩挑着“人生不可推托的担子”,从“孩提时的漳江”出发,经过不平常的“旅途”,“远足了梅林村”,既观看了“英国游记”,又欣赏了“墙角的风景”,几度“梦回江南”,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今年5月1日,同学们准备“四十年后重相聚”,届时,将坐“车”“游再金山庄”,燃起熊熊的“窑”火,追忆少年时的“童趣。”到佳洲“赏荷”,观“云霄八景”。一起回忆“望安山佚事”,“中小学生旧事”,“怀念老师一孙道中”,“怀念你一班长”,“怀念奶奶一老三姆”,而且还要穿上母亲以前亲手织的“一件红毛衣”,向亲爱的母亲,亲爱的母校,献上我们深沉的思念之情。"同学的友谊是多么深长,迟到的握手是多么珍贵"。这是“缘”份呀!在这高兴的时刻,还是想起了刚毕业时谋生的艰难,到车墟“卖炭记”,更“难忘知青岁月”的困苦,想起“当知青时体验”的凄凉和绝望。还好,“77年高考前后杂忆”,唤醒了我们,想起了“我的美丽职业”,虽然我们的工作是“艰辛的海洋科考”,但是我们的业余生活还是蛮高雅的,“收藏卡品,乐在其中”。哎呀!我们还忘记说:我们是“人民代表”,我们要为母校,为家乡贡献微薄之力。真是“往事依稀记犹深,真情永远未侵尘”。
征文收集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有较好的立意和思想。二是真情实感,三是文句优美,在文集中,还有许多优秀作品,请同学们细细欣赏。
纪念文集是留给我们七四届同学的共同记忆,能产生好的文章也是我们的共同荣誉,功德无量之举。此次征文,从2013.3.12.起,至2014.1.16.截稿,历时10个月,共有110名同学(包括老师家属)投稿,收集稿件338篇。经作者和编辑组同学多次修改,最后商定由北京的刘正明同学把关定稿。这本文集,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思想水平。比如:孙道中老师利用因式分解引出的“变复杂为简单,化腐朽为神奇”的道理;李仲丕老师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陈健君同学提出的:“我知道我不知自己的潜力,更无法去判定别人的潜力。唯一能够做的是不断地探索自己的潜力,同时也鼓励别人去探索自己的潜力"的观点;黄添成同学提出的:“思想和思维可以创造价值。正确的思想和思维,那所产生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反思;吴晓云同学提出的:"社会需要爱心,人人需要帮助。有时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能帮助别人化解困难的主张;"张谊同学提出的:“应珍惜青春岁月中纯真的友谊”的回顾”;何再金同学的“人生有很多很多的任务需要大家来努力完成,在力所能及时多做一点好事,多办一些实事,多付出、重施舍,自己吃苦让他人快乐,自己奉献让他人幸福,人生才有更充实的价值。”的回忆;林三定的“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了”的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传给我们的后人,远比传给他们多少物质财富更加宝贵,简直是无价之宝。所以说:这本文集的成书,凝集着全体同学大量的心血。
黄建金老校长,不顾年迈体弱,为文集撰写了弥足珍贵的序言,热情洋溢地为文集和大聚会赋诗献言。许联盟,李枫同学对文集的出版印刷慷慨解囊,还有红星班周忠海同学,为文集的编辑提供办公场所和后勤保障,倾心尽力,对文集的成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正明同学,不仅担负编辑同学影集的繁重任务,而且还是同学文集编辑的实际指导者。他为影集,文集编辑付出的大量心血,我们将永远铭记。维和会长及其他几位付会长,特别是秘书长陈长乐同学,具体分管编辑组工作,为编辑文集四处奔波,功不可没。其中,更使我们感动的是健君,晓云同学,他们远在万里之外的太平洋彼岸,是代表着74届同学最高荣誉的双博士,一接到编辑组约稿,他们就在百忙之中,拨冗写出了《佩英姑》,《校微往事》,《高考杂忆》,《旅途》等美文。身患重病的林明炉同学,抱病用还在颤抖的手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风风雨雨几十年》,还表示要叫大企业家的儿子,捐助大聚会。还有张谊,少玲,建云,颜萍,粹珠等等同学,还有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同学,为文集编辑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编辑组的成员担负着大量实际的工作,他们其中一些人,还要为生计发愁奔波,却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为文集编辑积极工作。突出表现者有张炳顺,汤跃龙,刘炎昭,梁伟雄,施伟民,张素颜,陈玉珍,许巧英,方敏,吴坤元等同学。还有张炳富,林建云,,高志强,黄文骅,林少云,方培蓉等等同学,积极应征投稿。许多写作水平较一般的同学,克服困难,费心尽力写出稿件,支持编辑工作,更是使我们满怀感激。我们时时被这些热心支持文集编辑工作的同学所感动!
由于编辑组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时间又比较仓促,所以在编辑过程中,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敬请同学们和读者谅解。在此,谨向关心支持同学纪念文集编辑出版成书的所有的人深表谢意!
最后,我们以会长方维和说过的一句话为结:
我们努力过了,我们无愧此生!

云霄一中69级74届(含红星班)高中
同学会同学纪念文集编辑组
2014.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21:30 , Processed in 1.1388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