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4-2-2 16:18 编辑
我国很早就有了评定马的专著《相马经》,传说是伯乐的作品。“相马”顾名思义就是看马,相马的第一步就是看马的头部,因为头部是马的品种、质量、体能、齿口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古人依据马的头部形状,形象地将马分为直头、兔头、凹头、楔头、半兔头等几种。所谓的赤兔马的“兔”,应当是指马的头形。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发现了一本手写的《相马经》,其中的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相其余”。在第三篇中又对这些话作了解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之周草与其耳,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鳍与脊”。这些记载,说明了在古代兔形的头是好马的重要外在标准,也说明了得到兔头的好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马是战争之神器,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马是主要战争交通工具,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无数匹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汉武帝刘彻为获取西域的名马,甚至不惜发动一场战争,他派李广利将军率众远征击大宛,所得的战利品只是十几匹名贵的“汗血马”,命名为“汗血宝马”,也被成为“天马”。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大清帝国也是跨马争天下,历史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影响着人类历史。人对马的依赖胜过一切动物,甚至有时超过人本身。 马还是文化艺术的模特,几千年来,以马为题材的绘画艺术,堪称中国的一绝。从秦始皇陵出土的挽车陶马、汉代简洁质朴的黑漆木马,到造型优美的唐三彩马;从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上那浑厚粗犷的马踏匈奴石雕,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祭坛区的六匹石刻骏马;从唐代曹霸画马到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创作的《奔马图》,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也不论是青铜,还是陶瓷,马的形象栩栩如生。在创作上无论是现实主义手法,还是浪漫主义创意,都把马的神情和内在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博得中外人士的青睐和赞美。 文学作品中对马的描述也是神乎其神,《西游记》中唐三藏跨白龙马西行,孙悟空在天庭御马园的官职也是弼马温,他竟然“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自杀前却将爱马乌骓托付给亭长,此马因此而名扬千古。三国时代,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又有“人中张飞,马中玉追”的比喻。《三国演义》出神入化的描写,使这些烈马威名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