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后 记(修订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14:2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4-3-27 15:26 编辑

(修订稿)

      四十五年前,当一伙又一伙顽皮懵懂的少年,一群又一群豆蔻年华的女孩,迈上望安山麓的宽阔长阶、踏进红星闪闪的初中班大门时,可曾想到,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云霄一中6974届,红星初中班72届,这特殊一届的学生们,从此结下了情同手足的同窗缘,连接起休戚与共的命运纽带。
      我们这一代,比“老三届”校友幸运,比“60后”以降的校友坎坷。我们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十年动荡岁月;我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见证了四十年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我们这一代,曾经为渺茫的前程泪流满面,曾经为艰难的人生挥汗拼搏,曾经为家国命运的转机欢欣鼓舞,曾经为肩负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吃苦耐劳,发光发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四十余年过去,广大同学经过不懈的勤勉奋斗、自我完善,在不同的人生大考场中, 6974届、为红星初中班,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赢得了荣誉、自尊、骄傲。六百多位城乡同学,包括数十位下放干部的子第,有的从沉沦中奋起,努力拼搏,步入大中专的殿堂,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的职务,成为各行各业骨干、专家、学者、企业家、老板……;有的从辉煌中跌落,随遇而安,回归自我,坦坦荡荡,一片冰心在玉壶;更多的同窗,黙黙无闻坚守在平平凡凡的岗位上、躬耕于远离大富大贵的田园里,没有显赫的功名业绩,只有勤恳的劳动,淡泊的生活,秉持人的本真,走着自己一生问心无愧的路。
      不管境遇如何沉浮,不管世态怎样变迁,我们所有的同学,仍然在云山漳水的坚实大地,心还是一颗闪亮炽热的同学心。
      当我们掀开新一年的日历,目光穿越悠远时空,仰望参天的榕树、闪闪的红星,回首远逝的青春年华,怀念纯真的学生年代,思忆爱戴的各位师长,便有一腔深情在激荡,万千遐思在交汇。1969年开端的同窗生涯,1974年起步的人生旅途,这是一座蕴含着奇珍异宝的富矿,这是一条翻腾着滚滚浪潮的大川;如果能把广大同学酸甜苦辣的历程,悲欢离合的感悟,开采出来,存蓄下来,不仅对我们这一代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大有裨益。
      于是,就有了云霄一中6974届同学会纪念高中毕业40周年的动议,并得到红星初中班同学会的友情呼应、密切协作;也顺理成章有了编辑“纪念文集”的筹划与征文。一大批热心不减当年的同学,无论是身处繁华之地,还是居于陋巷一角,群起响应,纷纷动笔,尽其所能,各呈精彩。
      此次征文活动,从2013312日起,至2014116日截稿,历时10个月,共有XXX位同学或老师、家属投稿或供稿,收集稿件XXX余篇。经作者和编辑组同学多次修改,由指导小组同学协助把关定稿,最终遴选260余篇结集出版
      荟萃有感染力的丰富多彩的文稿,是我们的一致心愿,共同荣誉,功德无量之举。对于选取征文、编辑文集,编辑组把握三点要素:一是切合、扣紧纪念活动的主题;二是真情实感,文通句顺;三是文章立意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迪意义。我们相信,这个基本标准是客观的,也是讲求实际、实效的。
      这本“纪念文集”,寻根溯源,抚今追昔,洋溢着对师长亲友的深厚情感,浓缩着广大同学的人生历练和生活感悟,是留给初中69级高中74届、红星初中班所有同学的共同记忆。
      根据“征文启事”初衷,“纪念文集”大体分为十二个方面,以感恩母校、感怀老师、感念同窗、感悟人生等主线为脉络,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我们这一届学子的思想感情、丰富经历、深刻思索。入选篇章力求汇聚大家的心声,再现我们同学四十年来曲折的历程、真实的心路,谱写出一代人的时代风貌和特殊情怀,留下我们的串串足迹和人生百味。在今后的时光里,我们经由这一群策群力的心血结晶,当可更密切地连起彼此的心桥,更和谐地融汇彼此的血脉,更长久地珍存我们的母校情、师生情、同窗情、亲友情、家乡情,为我们走向人生新岁月提供更多的新助力、正能量。
      从“纪念文集”主旋律可以看出,我们的同学中,蕴藏着多么深厚的人生积淀,能够迸发出多么热烈的情感共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唱响“春秋四十年”的校友歌,期盼“今天再聚首”;一支唱不完的歌,一份书不尽的“缘”,让我们一次次深受感染触动;“往事依稀记犹深,真情永远未侵尘”,“同学的友谊是多么深长,迟到的握手是多么珍贵”!可以说,“纪念文集”的成书,凝聚着全体师生亲友作者的真挚情感、拳拳心意、满腔热忱;是靠大家合力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共同辛勤耕耘,才得以收获这丰硕的金色果实。
      “纪念文集”各方面内容不乏精彩看点,才情闪光点,扣人心弦,意味深长,令人充分感受到“真善美”的强烈气场;更有意义的是,许多具有一定思想水平的价值观念、精辟见解,蕴含着宝贵的人生启迪。比如:
      孙道中老师利用“因式分解”,引出微言大义:“变复杂为简单,化腐朽为神奇”;李仲丕老师古为今用,谆谆教诲“交友之道”;陈健君同学现身说法:“我知道我不知自己的潜力,更无法去判定别人的潜力。唯一能够做的是不断地探索自己的潜力,同时也鼓励别人去探索自己的潜力”;吴晓云同学切身体会:“社会需要爱心,人人需要帮助。有时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能帮助别人化解困难”;何再金同学谈实践心得:“人生有很多很多的任务需要大家来努力完成,在力所能及时多做一点好事,多办一些实事,多付出、重施舍,自己吃苦让他人快乐,自己奉献让他人幸福,人生才有更充实的价值”;林三定同学抒发顿悟:“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张谊同学积极思考:“工作者是美丽而幸福的”、“享受退休生活,夕阳依然美丽”;40余位同学各显睿智与慧心,互勉“一句话”……
      把这些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真知灼见,点点滴滴的人生经验和辩证观点,留给我们的后人,比传给他们多少物质财富更为实在,更加有益。
      编辑过程中,使我们感动的事例有很多。黄建金老校长、蔡清高老师、陈树嘉老师、林协海老师、陈金坤老师等尊敬的师长,不辞辛劳,特意为学生的“纪念文集”赠诗赐文,师恩延绵不绝,为文集增添了不一般的熠熠光彩。健君同学、晓云同学,远在万里之外的太平洋彼岸,拥有令人瞩目的留学博士学位更是事业成功的佼佼者,但一点架子也没有,在百忙之中,拨冗写出了篇篇美文——《佩英姑》、《校徽往事》、《高考杂忆》、《旅途》;谦逊听取修改意见,认真修订补充,使这些美文更尽善尽美。抱病在身、极需静养的林明炉同学,得知征文信息后,坚持亲手写下感人至深的《风风雨雨几十年》,打错了几个字,还特意来电纠正。文骅、少玲、建云、炳富、颜萍、粹、金英、孜敏、素贞、晓燕、僖平、李琳、彩霞、建利、玉英、再金、庭辉、锦平、志强、长福、松坤、少云、锦发、金富、培蓉、小健、建生、石皇、瑞庭、建民、惠芬……等等同学,或抽出宝贵时间率先写稿,或积极动员同学、亲属参与,或争分夺秒突击征文,竭诚奉献,锦上添花。一部分同学,虽然自谦写作能力较一般,几十年没摸过笔杆子,也闻风而动,义不容辞地拿起笔来。有的“茶壶里煮饺子”,苦于难以淋漓尽致地述说自己的故事或感想,但在同学鼓励和帮助下,知难而,最终也写出了朴实感人的稿件,或将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同样发挥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在我们同学自己的公益活动中,不缺席、不放弃,这就是我们同窗情谊长盛不衰最突出最鲜活的标志。大家以实际行动支持编辑工作,为征文活动和文集编辑所做出的贡献,没有大小多少之别,都是难能可贵、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纪念文集”旨在“纪念”,并非美文集萃、范文选辑或征文竞赛,故无所谓“等级优差、名次前后”之讲究,重在参与,重在心意。无论这里有没有举出参与者名字,无论收录的文稿长短精拙,展现的都是一片心,一情,一分热,同具真诚奉献价值,同显珠联璧合意义,值得欣赏,值得赞扬。我们对所有热心支持文集编辑工作的同学满怀感激之心!
      许联盟、李枫伉俪对出版“纪念文集”慷慨赞助;红星初中班周忠海同学提供办公场所和后勤保障;汤志强同学及学长陈水基先生为“校友歌”义务谱曲;乡贤周XX老先生为文集作者书赠墨宝……他们堪称“及时雨”、幕后英雄。一些同辈或晚辈家属,以及75届学弟施维平,亦热心投稿,尽显亲情才气,使这本文集增添了不同韵味,异彩纷呈。来自各方的真诚支持,感动人心。
      可告慰的是,编辑组成员受校友会所托,承同学们信任、支持,担负起大量、繁重的实际工作,并以身作则,带头撰稿,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认真完成了编辑任务。突出表现者有张炳顺、汤耀龙、刘炎昭、梁伟雄、施伟民、张素颜、陈玉珍、许巧英、方敏、吴坤元等同学;其中一些人,还要为生计发愁奔波,却花费大量时间、心血,为文集编辑工作献计献策、出力出活,精神可嘉。还有许多同学在征文、编辑过程中,为编辑事务奔走呼号,发动组稿,转交传递,功不可没。
      编辑事务千头万绪,由于编辑组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边学边干,时间又比较仓促,“纪念文集”的遗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敬请老师、同学们和读者谅解并予指正。
      在此,谨向关心、支持“纪念文集”编辑、出版成书的所有的人深致谢意!
      让我们以一句感言与大家共勉:
      我们努力过了,我们无愧此生!
“毕业40周年纪念文集”编辑组
20140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15:36:5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由编辑组召集人吴章生草拟的编后,经修订,作为后记。

点评

发现错别字:干部子弟()。  发表于 2014-3-27 22: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3-28 12:1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3-28 12:29 编辑

   《文集》编辑审核修改定稿,正是主编大显身手,文采飞扬之时。
   《后记》详细记录了《文集》从征稿组稿到编辑编排的过程、进展及成果,介绍了文集的主要内容、精彩看点及特色。出于自谦,两位主编都没有提及自己。
    在《文集》编辑过程中,会长和两位主编竭尽全力,运筹帷幄,率先撰文示范。吴主编撰写多篇《编辑手记》,详细说明征文对主题内容及写作的基本要求,并拟定基本框架,及时召集数次编辑组工作会议,初步校核修改确定二百多篇征文,对发动推进征文组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刘主编不仅先期出谋划策,想方设法推进组稿,推出典型征文素材启发思路,而且投入大量时间,对全部征文进行审核,修改润色,精雕细琢。可以说,他们为编辑《文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因此,提一点建议:在《后记》中,对会长的领导推动作用,对两位主编的辛勤劳动也应有所反映,否则就显得不够客观全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3-28 19:5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素颜 于 2014-3-30 14:55 编辑

张谊同学提的建议非常中肯,确实如此。正副会长,刘主编和吴主编是龙头,他们是创始人,功不可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21:30 , Processed in 1.1856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