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1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下港尾和万寿桥的记忆(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0: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iuzhming7274 于 2019-6-28 08:03 编辑

下港尾和万寿桥的记忆
原创:方正亚(云霄)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上表请建州县。垂拱四年六月二十九日获准建州,称漳州(郡址在本县西林村),下辖漳浦、怀恩二县,本县地属怀恩。经历代便革,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云霄县。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860年),总督李率泰以“云霄当浦、诏、闽、粤之交,实全漳险要”,调九县丁夫筑城,周长七百余丈,城楼四座、窝铺百间,外筑腰城,东南浚河,遂有太师公港和下港。
    顺治十八年九月,清庭下令沿海边地移民迁界,切断大陆与郑成功联系。云霄自河口(今高塘村)东南以外为界外,筑垣为界,碑示越界者斩。
    康熙十八年(1679年)再度迁界,居民被驱赶入内地十至二十里,下港尾遂为方姓聚居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0:23:17 | 只看该作者
    下港有四处古石桥,遗迹尚存。自下而上为尼鼓桥、下石桥、石桥和万寿桥,石桥与万寿桥相连。港水自将军山东麓和风吹岭汇合而来,逶迤曲折注入漳江,全长约3公里。港水深1~2米,中段在“爱庐”旁边建一闸门,每日两次涨潮,潮水可涨至闸门下。取去闸板,潮水可涨至前埔村前,港道可通舟楫,是周围居民运输建筑材料如条石、壳灰、砂土、木材的重要通道。
    旧时漳江水运便利,云霄商贸发达,大宗货物可由小船经下港出入,故下港尾为商贾辏集之地,甚是繁华。从后码头巷(现为南街巷)以内有打索街、增广街、尼鼓街、水车街、新见街、新行街、打铁街、簸箕苔街、戽斗街、灯仔街、钓鱼街、杉寮、下米市街、猪仔场、谢厝街、雕尪街(横街)、面碗街、做鞋街、新福街等,店铺和作坊林立。港边盖有多家货栈,港中竖立石柱,上面架设木板,开了几家卖粿条、汤圆、甜糯米粥的店铺。
    港上四座古石桥,以谢厝街与灯秋脚之间相连接的万寿桥及石桥最为闻名,石桥的石桥板已被水泥复盖,而万寿桥并排的三片石板因其特殊涵义而完好无损。万寿桥旁有座福德神庙“谢厝街社”,庙门两旁对联为“钟灵万寿桥、载福南强路”,庙内奉福德神。每年正月十四王爹(即开漳圣王陈元光)出巡,谢厝街居民选出十二名“社头”祭拜王爹。当街摆下案桌,礼品由社头操办,有高碗如肉圆碗、肉管碗、圆肠碗,低碗如将猪肚妆成老翁钓鱼、猪肘子、鸡等,其余居民各自办牲礼果品一同祭拜,非常隆重。
至于万寿桥,还有两个历代传沿的习俗。
    其一:正月十四早上,王爹出巡,旌旗飘飘,锣鼓喧天,铳炮雷响。十一点,出巡队伍行至谢厝街,停留片刻,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欢呼雀跃,虔诚跪拜之后,出巡队伍必定浩浩荡荡走过万寿桥,到下米市街看“灯秋”即荡秋千。
    其二:新官上任和嫁娶迎亲必定经过万寿桥,祈望万事如意,大吉大利。虽然现在新官上任不再过万寿桥,但是下港尾人每有嫁娶迎亲仍须从万寿桥经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0:25:53 | 只看该作者
    从谢厝街行经万寿桥及石桥是下米市街,街尾原有一株大榕树,树干须得五、六人才能合抱(大炼钢铁时砍毀,现已无存)。以前每到正月初八开始当街扎秋千架荡秋千,一直延续到元宵夜。而十四日早上王爹出巡,从谢厝街经万寿桥到此观看荡秋千。晚间荡秋千时,男女妇孺,摩肩接踵观看荡秋千,惊险时就发出阵阵叫好声、尖叫声,气氛非常热烈。故下米市街又称“灯秋脚”。这条街过去有乞丐寮和轿夫馆,是社会底层群众聚集之处。乞丐寮门楣上书“田府翰林”,据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敇封。乞丐头称八仙头,婚娶队伍经过,必须向乞丐头送礼,不然轿顶的葫芦便会被拔掉。解放后轿夫馆散了,乞丐寮变成了“猪哥寮”,“狗仔”在此养种公猪,有句话“狗仔牵猪哥”,老云霄人个个知晓。
    走过灯秋脚就到大门楼,以前大门楼两旁有城垛,现大部分已被拆毀建为民居。大门楼于十几年前修缮,楼上作为下港社区老人俱乐部。楼下大门拱形,高2.7米,宽2.0米,门上石匾镌刻“雄镇漳南”四个遒劲雄浑的大字。
    出了大门楼称为莆美大路,以前是云霄至诏安县及广东的重要通道,经莆美翻过万夫岭和油柑岭便是诏安。路宽一丈,路沿灰砌。门楼外30米有座牌坊,称小华表,遗迹尚存。牌坊高1丈5尺、宽1丈2尺,石结构,二柱三层,顶层双层石檐下石碑刻“特旌”二字,碑下橫梁上刻“乾隆五年为故儒士吴发生未婚妻汤氏立”,横梁下镶一片石头,高2尺、宽1丈,上镌刻“贞烈”二字。石柱上对联为“燕好未亲情尚茂杀身中明是圣贤,孤孀甘老志难酬取义处不同侠烈”据牌坊上所刻文字(石面上字迹已模糊)揣测,乾隆年代儒士吴发生身故后,未婚妻汤姓女子以死殉情,县宰悯之,立贞烈牌坊旌表。再行500米左右曾有一座高大牌坊,三门三层,矗立在原汀仔洋田地中,甚是雄伟,莆美大路就从牌坊边经过。牌坊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汀仔洋田建开发区炸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0:28:45 | 只看该作者
    我家住在下石桥边,距港不到20米。经常忆起儿时这条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时光:
白天把竹竿末端的细绳绑一小块萝卜干,在港壁的缝隙处晃动,一种类似招潮蟹的小蟹(我们称它为“红港”,有两只红色大螯)。就会扑出来咬住诱饵,收紧细绳,小蟹便上手了,抓回来放到天井里,不时可见到它出来觅食;夜里蹲在港边用小蚯蚓做诱饵,经常能钓到鳗鱼、鳝鱼和鳜鱼。
    如果多天不下雨,上游来水少了,经常有人把鱼籐捣烂后泡水,泼在闸门下,随着掺有鱼籐水的流动,不一会就有鲤、鲫、鳗和鳜鱼漂浮到水面上,收获颇丰。我们小孩子跟在后边也能捡到不少鱼,心里很高兴。
    我的二伯父是捕鱼行家里手,有很多办法轻易就能捕到鱼。春季特别是春雨纷纷的时节,是鲫鱼繁殖季节,鱼儿逆水而上,迎着闸门上淌下的流水演绎着鱼跃龙门的故事。二伯父就把网兜安置在闸门下的水面上,巴掌大的鲫鱼就自动跳落在网兜里,不时用小网兜捞起来就行,就这样不用时刻守着,却可以手脚不用沾水,便可以捕到不少鱼。发大水后,等大水退到桥面以下时,站在桥面上用四方缯网就能捕到许多鱼、虾、蟹。
    夏季大雨后,上游稻田里的水都溢进港里,流水量很大,二伯父用1.5米长的细竹子编织的竹柵,斜搁在闸板上,内端没入水中,上游来的扁蟹便顺水势爬上竹柵,二伯父和堂哥忙不迭抓起扁蟹丢进洋铁桶,一会儿就满了,拿回家倒进大水缸。这么多的扁蟹当然吃不完,或卖、或腌、或送邻居。
    冬季上游的大闸蟹要到东海与海蟹比赛(其实是到海滩产卵),顺流而下。这些闸蟹连很高的墙壁都爬得上,港边人家屋顶上夜间能听到悉悉索索的声响,以为是小偷光临,殊不知是大闸蟹爬上屋顶,都有半斤重的个头。二伯父夜里蹲守在闸门旁,经常可以抓到好多大闸蟹,拿回家煮米粥,常盛上一大碗给我尝,那黄澄澄、香喷喷的蟹黄,令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0:30:19 | 只看该作者
    一九六九年,我家十口人一同下乡到火田镇岳坑村插队落户。几年后回家,看到下港已变得面目全非,从尼鼓桥往上游到大人公港,港面上盖起一幢幢楼房,墙基把港面挤占成一条窄窄的水沟,从隔空的港面看,垃圾甚至死禽畜在港面漂浮,港水发黑发臭,港床也淤积高了很多。看着与我从小为伴的下港,真是惨不忍睹。
    在乡下住了近二十年,回城至今也有三十年,也就是近半个世记过去了,下港的面貌依然是我心头的难忍之痛。虽然有关部门不时组织人力清淤,并且把石桥板垫高,但是难改壅塞状况。每逢暴雨,上游来的浑水便漫上街道。经常听到街道店铺的货物如水泥、粮食、布疋、服装被淹,蒙受巨大损失。
    多盼望有朝一日港面通畅、绿水长流。
2016年3月2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0:34:5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方正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21:19 , Processed in 1.2324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