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8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公共安全领域突出问题 (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7:3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10-20 17:36 编辑

官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公共安全领域突出问题
       中新网北京1020日电 (记者石岩)
       中国全国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志海20日在此间指出,中国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从国家层面看,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共安全领域内的突出问题”。
       李志海是在当日于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2012年中国安全食品博览会暨争创世博品牌展示会”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上述表态的。他称,从过去各个案例查处和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
       李志海指出,每个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都会引起“群情激愤”,几乎所涉及到的监管部门都会受到舆论的批评和声讨。任何一类问题食品都不仅影响着企业和经营者的利益和损失,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层面的恐慌,甚至对政府的不信任。
       “食品安全生产与安全食品保障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因为大,大到‘上可破天、中可破国、下可殃民’。”李志海警告。
       李志海分析,食品安全问题,表面原因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所致,但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他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可归结四个方面:环境客观条件、食品供应利益驱动人为条件、检测监督机制和技术条件不完善及案件追踪惩罚和法令制度不健全、执法规范欠缺。
       “希望通过‘安全食品博览和争创世博品牌展示会’,重塑广大消费群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让“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系统理念成为政府监督及食品生产企业的共识和行动。”李志海说。
       定于1220-22日在上海举办的“2012年中国安全食品博览会暨争创世博品牌展示会”旨在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方针和政策,促进中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增强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博览会组委会常务秘书长郑永辉在讲话中介绍,本次组委会目前申请参加的有1000家以上的销售商、知名品牌;330个国家和国内地区政府,台湾食品协会、韩国食品促进会等100个以上这样的权威机构也积极表示参与此次博览会。
       据知,此次博览会同样也是为了筛选推荐中国食品企业参展2015年米兰世博会,把中国优秀食品品牌企业及其产品推向世界的一次展示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1:51:56 | 只看该作者
国家食品安全中心专家:食品零风险根本做不到
来自:京华时报  2012年8月24日
  近年来,当每次爆发食品安全事件时,“食品安全标准”问题都会被提上桌面。多头制定标准,相互交叉、重复,国标、地标、行标各行其道,导致我国虽然标准总数多,但个别重要标准或重要指标缺失,部分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
  近日,卫生部在通报食品安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透露,下一步将启动对5000余项食品标准的系统清理。食品安全标准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有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本报就此对话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他表示,到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将实现国标、地标、行标的大一统。
  
  □食品安全
  京华时报: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如何?
  严卫星:头号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致病性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我们采用国外研究方法,推算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0.157/人年。外推至全人群,相当于中国每年发生2亿多例食源性疾病。也就是说每六七个人就有一例。
  京华时报:有些人拉肚子只是自己吃药,不会去医院解决,上述数字会不会存在低估的可能?
  严卫星:这是全球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世卫组织曾估计,全球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高达95%
  京华时报:毒胶囊事件爆发后,有专家称“一天吃六个毒胶囊没事”引起争议。食品安全对人身造成的影响有没有明确依据?
  严卫星:有几个概念需要特别明确:首先什么叫危害?食品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因素或状况。什么是风险?各种危害产生不良健康作用的可能性及其强度。因此风险的实质是个概率问题。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的,危害不等于健康损害。
  京华时报:“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这对百姓来说可能难以接受吧?
  严卫星:今天我们不仅仅发现了已有的化学物质,还创造了很多新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环境中就是风险,但并不一定有危害。人们不会因为存在飞行事故就不坐飞机,因为这些风险人们能接受。对于食品人们则希望零风险,零容忍,但这个从科学角度不能做到,这个心态需要调整。
  京华时报:如此说来,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严卫星:从科学角度来说,主要任务不是消除危害,因为根本做不到的,要做的是把危害产生的风险控制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这个范围会随着社会发展调整,当前可接受范围就是当前科技认识到的这样一种含量,控制在不对我们健康带来问题的标准。也许二三十年后认识提升了,就继续调整范围。30年前我们对很多有毒有害物质甚至认识不到有危害。
  □标准统一
  京华时报:“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5000多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十二五期末将会达到何种水平?
  严卫星:到2013年底,提出相关标准或技术指标继续有效、整合或废止的清理意见。到2015年底要基本完成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整合。也就是说现存的四套标准将统一为强制执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京华时报:即将清理的这5000项食品安全标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严卫星:受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尽管我们现在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2000多项,行业标准2900多项,地方标准1200多项,但是突出的问题是标准间矛盾、交叉、重复,个别重要的标准或者重要的指标缺失,一部分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而且还存在基础研究滞后、保障机制不全等问题。
  京华时报:一些涉及相同内容的标准,往往会出现各级标准“打架”的情况,它们是怎样分工的?
  严卫星:我们现在是以国家标准为核心、其他标准为补充的食品标准体系。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地方标准,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这些地方标准可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国标、地标都没有的,应制定企业标准。我国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需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企业标准在本企业内部适用。
  京华时报:曾有专家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费用与国外标准相差甚远,“低投入”的标准产出能否令人放心?
  严卫星:从过去几千元,到现在每一个标准差不多5万。面对“低投入”标准的质量问题,有关部门把预算已经做了。尽管标准经费还是不足,但是我想标准的质量,尤其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宗旨下是不能有任何含糊的,这一点请大家尽管放心。
  □标准本身
  京华时报:几乎每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矛头都会指向食品安全标准。我国的标准到底处于何种水平,是不是真比国际标准低?
  严卫星:的确很多老百姓有这个疑问。客观地说,我们标准制定的组织体系、标准架构、制标程序、制标原则、基于风险评估的科学基础跟国际上几乎是一致的。标准的性质方面有所不同,国际上有时候是推荐性的,有时候是强制的,我们国家都是强制的。因此从标准保护水平上,总体来讲我国的标准跟国际是一致的。但是不能简单对比某个指标的数量高低谈标准水平的高低问题。比如国际标准的镉的限量是0.4,我们国家的镉的限量是0.2,因为我们吃大米更多,国际社会吃面更多。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国家的标准比国际严格,所以这种比较应该看总体,不应该具体在某个指标上。
  京华时报:为什么大众的实际感受会相差那么大呢?
  严卫星:这个问题很好。因为风险的问题实际包含了三个层面:实际的风险、估计的风险和感知的风险。从科学的角度讲,实际的风险是难以准确识别的,因为测量难,且动态变化。估计的风险,这是我们专家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用当前最好的科学技术,使我们估计的风险更大限度地靠近实际的风险,使政府的监管更加有效。而感知的风险,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了解得多,认识的程度越靠近估计的风险。
  □标准认知
  京华时报:为什么很多标准让老百姓很难懂?
  严卫星:大众对风险认识有偏差,跟专业人员看到的完全相反,这个责任不在于老百姓,而在于专业人士,这说明没有做好风险交流。这种差距永远会存在,如何掌握更多的技巧去交流,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公众,这一点确实需要学习。国际社会公认的框架是,风险评估是专业机构要做的,风险管理是政府部门要做的,而风险交流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事情。
  京华时报:也不仅只是百姓理解偏差导致的吧?
  严卫星:我们常常碰到很多非法产品老说没有标准,这种思路是错的。“红心鸭蛋”、“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很多的事件中,这些产品本身已经不需要用标准去判定,我们对这样的产品是零容忍的。这个时候标准更多的起到延伸作用。也就是说标准只在衡量违法程度的轻重、责任的大小、评估健康风险的大小的情况下使用。
  京华时报:是不是标准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就高了?
  严卫星:食品安全标准是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措施之一。当前标准大家都有感受各方都关注,对很多标准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异化的现象。从最开始的没有标准不完善,甚至到了现在由于标准才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逻辑判断。而且有些问题根本不适合制定标准。什么情况下需要标准来发挥作用是有规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1:56: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10-21 11:56 编辑

【转录】
       2012710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105个国家食品安全进行测量和排名,结果显示,美国、丹麦、挪威和法国食品最安全,原因是供应充足、国民收入高、食品开支相对其它开销成本低以及大力进行食品生产研发。食品安全指数最低的国家主要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尼日利亚和莫桑比克。中国在105个参评国家里排名第39位,总得分62.5(满分100)
       该报告由杜邦公司(DuPont)委托经济学人信息部撰写,以便确认最急需改革的地区。报告主要关注指标包括对食品的购买力、获取食物的容易程度、质量与安全三个指标。中国在这三项上的得分分别为58.1分、65.4分、65.4分。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的权重显示该报告更关注粮食安全以及温饱问题。报告赋予“对食品的购买力”以及“获取食物的容易程度”这两个指标的权重均比较高,前者权重为40%,后者权重高达44%,而“质量与安全”这一指标权重只有16%,因此排名并不能很好地反应单独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状况。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714日发表评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章称,由于担心瘦肉精,中国的女子排球队甚至变成了严格的素食者。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多是因为无意而加入了一些有毒的化学元素,而中国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商追求盈利润而故意非法地把有毒元素注入到食物链中。首先是中国的食品生产商琳琅满目,其次这些生产商大多数都是小公司,这就让所有的产品都能够达到比较高的安全标准很困难。另外,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非常错综复杂,分成国家一级,省一级以及地区一级,而在国家一级又有很多不同的部门介入其中。第三点,由于很多食品商在地方一级进行运作,当地政府缺乏监督和实施规定的能力或者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2:0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10-21 12:00 编辑

【转录】

       “当前,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少是外界误读了,其实不合格的食品并非就是不安全的”,1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行的食品安全年会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何计国表示。(719日《京华时报》)
  从食品专业学角度看,食品不合格与食品不安全确实是两码事,含致癌物质的食品与致癌食品也不是一回事。但是,食品不合格了,或者含有致癌物质了,起码说明这种食品不可靠,潜含着伤害消费者健康的风险,为健康考量,应该弃之。食品不合格往往离食品不安全只有一步之遥(有的不合格食品就是不安全食品)。
  可现如今,专家却信誓旦旦地强调不合格食品并非不安全食品,食品含致癌物质并非致癌食品,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在食品安全领域,“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国情”的案例可谓多矣。你跟他讲农产品含有农药残留,他跟你讲农药残留只要不超标就没问题;你跟他讲牛奶里被检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M1超标,他反过来质问你“你说吃了致癌,它得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啊?”你跟他说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现,他若无其事地说食品整体上是安全的。吃一点不合格食品也许没事,问题是吃多了呢?再说,老百姓有权利吃到安全、合格的健康食品,凭什么要老百姓容忍不合格的食品?
  你跟他说正事,他跟你扯其他的,貌似是诡辩,是故意岔开话题,转移焦点、目标,实际上是试图给老百姓吃下宽心丸、定心丸,往深里说有推卸责任、粉饰太平之嫌。对一个有责任的职能部门来说,要关注食品的整体状况,更要盯住不安全的食品;要告诉大家农药残留不超标就没问题,更要做到不让农药残留超标。而对相关专家来说,不仅要用专业知识澄清老百姓的疑虑,更应该用所学知识建言职能部门恪尽职守,减少问题食品的出现。
  在当前,老百姓不仅需要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专业概念,更需要吃下真正的定心丸,即职能部门应严格把好关,不让不合格、不安全的食品出来坑人。否则,即便明白了不合格食品并非不安全食品,又能如何?仍会惴惴不安,为食品安全状况揪心。(王石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2:0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10-21 12:08 编辑

“食品添加”调查:化工系统漏洞致大量原料流出(摘录)
中国网  2011-05-03


失控的化工系统
       记者走访了多家火锅店、麻辣烫摊位和餐饮店,发现非法添加行为并非是有意为之,而是推销诱导的结果。
       一位火锅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火锅店经营了七八年,一直是“以秘方取胜”,直到2009年,有推销人员主动上门介绍“一滴香”和“夜夜想”(以罂粟壳为主要成分的非法添加物,能够完善口感,并使食用者有轻微上瘾的表现)。推销人员声称,很多知名火锅店都是他们的大客户,这两种“产品”不仅能够节约原材料成本,还可以招揽不少回头客。
       据介绍,一锅本应该用食用油、多种大料、党参和枸杞做加香材料的锅底用三分之一勺“一滴香”就可以达到几乎同等口感的效果,每个锅底节省的原材料成本在20元以上,以该店的经营规模来算,一天就能节省500元以上。“夜夜想”更是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招揽回头客的作用,很多客人每月、甚至每个星期都要吃一次。
       “之前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个东西,都是推销员说别的店都在用,才觉得自己不用是不是就吃亏了。”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火锅底料由于都是以自制调料为主,所以很容易有“猫腻”,监管部门也难以查处取证。“一个锅底就有上百种调料,不好查。”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工作人员透露说,很多违法添加物的原材料都是从化工厂流出来的,一些小作坊根据简单的化学原理做粗加工后就可以对外销售了。“他们利润很高的,这些东西在化工厂里也不值钱,加工设备都很简单,查处了换个地方再生产。”
       其实,在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就可以发现,盐酸克伦特罗作为刺激肾上腺素的兴奋剂被国家严格管制,在原材料环节和成品环节都有成熟的控制办法,一般人很难接触到。但是,在加工环节产生的“盐酸克伦特罗原粉”则可以轻易从化工厂流出,成为制作“瘦肉精”的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工艺、简陋的化学反应设备,大量“瘦肉精”就被“生产”出来,流向社会。
       捣毁制造和储存非法添加物的“黑窝点”成为切断非法利益链条的重要步骤。《通知》中要求对农村、城乡接合部,县域接合部等重点区域,企业外租的厂房、车间、仓库以及城镇临时建筑、出租民房等重点部位组织经常性排查,坚决捣毁地下销售渠道。
       可是,追根溯源,如果不堵住化工系统的漏洞,任由非法添加物的原材料源源不断地从各个被忽视的途径流出,成为不法分子唾手可得的“财富”,而只是着力于排查和捣毁负责加工及储存的“黑窝点”,怕是治标不治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2:1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10-21 12:14 编辑

盘点2011年产业大事件 (摘录)
2011-12-29   搜狐网
NO.3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今年以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也成为百度“2011年十大热搜词语”之一,排名第五,在“十大健康问题”中排名第一。
  从20089月的“三聚氰胺”事件开始,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从食品添加剂到农药残留,各种事故接二连三地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暴露出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这些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层面也加大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
  产业事件回放:
       3月,瘦肉精事件: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饲养生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消息一经爆出,双汇股价大跌,市值5天蒸发170亿。
  3月,三聚氰胺重现市场:重庆吉喜达食品有限公司一大批用于生产冰糕等食品的原料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超标。
  4月,染色馒头: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超市的主食专柜销售的染色馒头生产日期随意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月,牛肉膏:“牛肉膏”添加剂可以将鸡肉、猪肉加工成“牛肉”,过量长期食用牛肉膏或会致癌。
  9月,绿色猪肉事件:重庆沃尔玛以低价猪肉冒充绿色肉出售被查获。
  10月,水饺带菌:思念三鲜水饺在北京被检出含有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2月,牛奶带菌:国家质监总局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抽检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
  
产业现状调查:
       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将近44.8万家,其中80%左右为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小、散、乱的特点突出。对比食品饮料各子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数据可以看出,快消品如乳制品行业和肉制品行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肉制品行业的利润率从2003年的略高于2%缓慢增长至目前的接近4%,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则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与酒类、糖果等子行业的差距较大。
       从过去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领域来看,快消品行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这是因为行业利润率过低使得产品价格与成本控制是企业关注的核心。在市场份额为先的竞争环境中,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小企业以低价低质品竞争市场,逼迫大企业放弃质量底线,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2:18:35 | 只看该作者
62家饲料及制药企业卷入地沟油事件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2012-09-03
  针对“健康元采购掺杂地沟油在内的劣质成品油制7ACA”事件,91日上午,河南焦作市政府发布通告称,已经成立调查组进驻企业。 831日,国家食药监局表示,该局已派出调查组调查,同时要求制药企业必须按规定对所购原料严格把关,对供货企业进行审计,严防不合格化工原料进入制药环节。此次地沟油案件中,还牵出另一些涉嫌使用“勾兑豆油”的制药企业,包括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旗下的山东齐发药业有限公司等。
  焦作市成立调查组
  此前,因“太太口服液”而闻名全国的健康元,被爆出其全资子公司河南焦作健康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涉嫌采购地沟油制药,生产7-氨基头孢烷酸(简称7- ACA)并销售给制药企业。据了解,在持续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焦作健康元采购1.45亿元地沟油用于生产7-ACA,并提供给100多家企业,占据了全国7-ACA25% 的市场份额,这批产品已流向医药市场。91日上午,河南焦作市政府发布通告称,已经成立调查组进驻企业。记者1日致电焦作市政府,其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4个调查组正在调查,已经有一个初步的结论,但截至记者发稿时,该负责人未向记者透露具体内容。
  食药监局正评估影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831日表示,7-ACA是用于生产头孢类抗生素的中间体 ,属于化工原料。化工企业生产7-ACA 有两个步骤:首先是通过头孢菌发酵得到头孢菌素C,豆油是发酵过程的培养基成分之一,掺有地沟油成分的豆油就用在这个步骤;第二步是经过酶法或化学裂解法分离并提纯得到。
  药企用7-ACA生产头孢类抗生素,还需要经过繁杂的制造工艺,包括:衍生化、保护、接侧链、脱保护和成盐,以及分离提纯、重结晶等,成为头孢类抗生素原料药,再通过制剂工艺,才能生产出口服等头孢类抗生素药品。
  据悉,国家食药监局正组织专家检索国内外有关文献,评估豆油质量对头孢类抗生素药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同时了解国外使用再生油的做法。专家认为,“地沟油制药”的提法不妥,易使公众误解;抗生素药品生产链条长、环节多,任何环节掺杂使假行为都应当受到谴责,并承担责任。
  国家食药监局要求药企采取措施,严防不合格原料流入生产环节,同时加强油脂类原辅材料的检查,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有效。
  62家企业涉及此案
  “此次河南惠康油脂有限公司供应的‘地沟油勾兑油’涉及到的有62家企业。”在电话采访中,健康元有关负责人坦承。记者了解到,其中包括山西正大有限公司、襄樊正大有限公司等50余家饲料企业。记者831日致电正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一名女员工称,“经向山西正大、襄樊正大了解,这两个厂家与河南惠康有过合作关系,从河南惠康进了豆油,后来在检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就停止了合作,并将其列入黑名单”。
  此次地沟油案件中,还牵出另一些涉嫌使用“勾兑豆油”的制药企业,包括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旗下的山东齐发药业有限公司、齐鲁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
  “从这几家公司生产情况看,他们购入豆油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用于制作抗生素药物所需的菌落培养的营养源。”一家知名制药企业的总工程师告诉记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9 05:52 , Processed in 1.1544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