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忆童趣(高志强素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4:1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11-22 14:32 编辑

忆童趣(素材)
高志强

1、“点灯点莽”
       谁还记得这首童年游戏歌谣——
       主持者邀几位同伴或孩童,先把自己手掌朝下张开,再叫他们各出一根手指顶到掌心,大家一起拉长声念起歌谣:
       “点灯点莽,
          桃花秘冒,
          胭姬捧粉,
          鸟气阿出世忌嘎忌嘎滚!”
       随着最后话音落下,主持者急促地把顶在掌心的手指抓住(收网)。这个小游戏可训练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被抓着者可轮流做庄,还可活跃气氛,引来一片笑声,拉近与同伴的距离,
       此游戏不需场地,不用道具,随时随地可玩,男女孩都可玩,尤其大人与小孩玩更是乐在其中,我现在还常和三弟那九岁的小儿子玩呢。希望大家童心未泯,试着和身边的闽南孩童玩玩此游戏吧。
       这个游戏歌谣用闽南话念起来,朗朗上口。“秘冒”即“地包天”,形容桃花含苞欲放,“胭姬”即胭脂,此处读音用“姬”,更能接近“脂”字的闽南话发音,“鸟气阿”即老鼠。有的地方把第一句念作“点灯点卯……”,也许是云霄城乡、山海区域方言的细微差别。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奶奶是这样唱的:“点灯点莽……”(“莽”用第四声发音,同“蚊”字闽南话发音相同)。
       咱们都是听着这些童谣长大的,创造发明者也许是咱们奶奶的奶奶的奶奶,其用意嘛?有的很难说清。如果第一句最后一字读音是“卯”,那么第二句“桃花秘冒”最后一字读音也象“卯”,岂能成韵?其实在闽南童谣中有许多音都是用“叹词”带过的,有的只是吟唱声调所需而已,本身就不必有特定的明确的含义所在,我是这样认为的。


2、“抹哟裂”

       我童年家在北门,常和很多农民的孩子一起玩耍,记得他们夏天常玩“抹哟裂”(捉大蜻蜓)游戏。我目睹他们先用蜘蛛网搓团去粘捕一只大蜻蜓(“哟裂”),而后再把大蜻蜓绑一条线,接在一小竹竿上,跑到有许多大蜻蜓出没的河沟或水塘边,挥动起小竹竿,让线上的蜻蜓不停地做365度旋转,以示飞翔,同时大声叫喊:给(用第一音,同“鸡”)价(同“只”)抹(同“母”)、给价抹……
       这就是在国人被“性禁锢”的那个年代,懵懂少年在人为制造昆虫界的异性追逐交配事件,以为蜻蜓会听方言,大声对其叫喊:“给只母的!给只母的!”当哪只糊涂公蜻蜓眼睛瞎了把被舞动的蜻蜓当成“美女”,追逐着与其强行交配时,就马上会被早有所准备的孩童“活捉”。孩童把那只骚蜻蜓逮着后又再次舞动手中的蜻蜓,重复着刚才的喊叫,不停地抓捕。
      至于该游戏结束后,他们是把蜻蜓捉去玩、去卖或是去吃(我知道捉“知了”是用来火烤后吃的)我就不得而知啦。请当年玩过此游戏的同学补充补充。
2012420~21

刘炎昭回帖(略删改
       没错,“知了”是用来火烤后吃的,但其用途据说是可以治“偷娶尿”(尿床)。至于“抹哟裂”,我们当初的动作和你基本同款,但好像纯属哑剧没有配音。在那个国人被“性禁锢”的年代,我们可是纯属闹着玩,自得其乐而已
       从前“抹哟裂”算常见的,但好像没有公母之分呀?抓到就绑(架),就开始“抹哟裂”。动物好像除了人类外都是公的好看,所以我觉得“抹哟裂”,你贡的是异性追逐的效果,我倒认为是同性相斗的原因(一只鹧鸪占一个山头)。
       原先各乡里的大小池塘而今基本被填平起厝,离开了池塘,“哟裂”好像不太好繁殖,濒临绝境。(2012422)

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11-22 15:37 编辑

       替高志强把两个老早回帖删改一下,作为一个主题素材,都是谈小孩把戏的童年乐趣,有深加工价值;最好再续写一二节、二三节,比如以下几段留言回帖可参考:
       尹一波【2012-4-21 22:51:49   呵呵,不提也就几乎淡忘,一提记忆犹新。当年除了玩女孩玩具,你们男孩玩的玩具俺也挺喜欢的,抽陀螺、滚铁圈、弹玻璃珠、打水漂、好多都玩过,整个就象假小子,贪玩得很。童年多好!!】
       黄厦选【2012-4-22 09:25   正明说那些玩具,我基本都玩过。我、文骅、楠林、厦前那时在一中第一校舍经常玩“敲寸”、滚铁圈。到溪边竹林削细竹子做“刮刮子”打野战(正明说用圆珠笔芯去掉笔尖,一端紧塞微型湿纸团,在另一端用小竹签顶,压缩空气打出小纸团,我们都用竹子做的,叫“刮刮子”)。还用竹子做水枪,打水战。用纸盒子自己糊幻灯机,没有干电池,捡废电池打洞灌细盐和水来用。晚上用弹弓打鸟,掏鸟窝。】
       黄厦选【2012-4-22 17:24:32    现在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不可能会玩这种玩具。一是土,二是危险,三是脏。就算孩子喜欢也没场所,没时间,没伙伴。一放学,作业一大堆。……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是比我们好,可哪有我们那时的幸福。悲哀啊!!!!】
       黄文骅【2012-5-29 08:52:19   自己雕刻的(乌龙广)吗?制作精美,工艺品。小时候也捉过乌龙,但乌龙广很简陋,锯一截大竹筒,上面镂几条缝可供观察,竹筒口就用破布堵住。】
       江丽华【2012-9-12 16:03   女孩子玩的游戏我只会玩踢毽子、跳格子、抓沙包、还有勾细绳圈(我也忘了叫什么),记得是要两个人共同参与,每人伸出两只手,分别用两手的食指和大拇指,还有小手指来勾细绳。好像现在还有人在玩这个。还有就是模拟做饭、买菜、卖菜、算钱、找钱、玩家家等。这样就玩得不亦乐乎了。】
       林建云【2013-7-8 18:24   童年时的夏天,我们乡下娃经常扛着竹竿、顶着烈日到处寻找蜘蛛网,用竹竿搅粘蜘蛛网后到水沟泡湿揉成团,粘在细长的‘草毛枝’的尾端、插到竹竿上作为粘蝉的粘结剂去捕蝉(粘‘大裂’)。有时一天可以粘几十只,颇有成果感。所捕获的蝉,断其头、去其羽,或火烤、或热炒,其味香无穷、十分可口。当年捕蝉并非知其富含营养物质,或图其药理功能作用;而仅仅是为了充饥、为了改善生活;也是童年顽性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10 04:39 , Processed in 1.1388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