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3-9-30 12:31 编辑
圆岭林场劳动的日子,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下文记录了这段知青岁月的真实场景和切身感受。看不见闪光业绩,只有辛勤的汗水;听不到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耕耘。 林场的日子虽然平凡,但这里有过艰苦劳动的磨炼、青春的足迹、友情的温暖……令人终身难忘。
1974年7月高中毕业,正赶上千千万万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火热年代。我是家中长女,首当其冲,别无选择。没过多久,便报了名打起背包,来到云霄县圆岭林场劳动锻炼,汇入了上山下乡的时代洪流。
一、初到林场
圆岭林场按地域划分,共分为十来个工区。总场离县城最近,距县城约十公里。场部建有一栋二层办公楼,场长、书记等领导及财会、医生等行政管理人员都在此上班。办公楼左边还建了一排平房约五六间,有的作为单身职工宿舍,有的用作到总场出差人员的临时住所。知青到来,这些平房腾出几间作为知青宿舍。第一批知青大约二十几个人,女生有七八个。女生被安排挤到一间平房里,沿房间进深两侧有两排高低床,一人一铺位。 场领导知道知青们大多没干过重活,先把我们安置在总场劳动,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知青组成一个劳动团队,领导指派一名许姓工人当队长。当年总场大量种植橡胶树,刚种下没几年,需经常浇水。场部周围还开垦了大片山坡地,平整成阶梯式梯田,梯田中间种上花生或红薯,边角地种植凤梨等多年生植物,给一垄垄梯田围上绿篱,保持水土。知青的主要劳动任务,便是给花生红薯地和橡胶林浇水、除草、施肥。山地梯田面积很大,浇水施肥必须分片轮转,一天只能完成一小部分,活儿总也干不完。
每天一大早,场部大钟定时响起。听见当当钟声,知青们急忙背起军用水壶,带上劳动工具准时出发。 刚到林场,正值七、八月间,酷暑季节,骄阳似火。浇水、除草虽说不是重活,但是站在烈日下暴晒几个小时,那滋味也很难熬。烈日炎炎似火烧,干活没多久,个个早已汗流浃背,腰酸背疼。过度出汗以后,常常觉得头昏眼花,心虚气短,出现头晕中暑的症状。虽然体力不支,也不敢擅自休息,咬牙坚持着。好不容易挨到许队长下令工间休息,就像获得大赦令似的。那时特羡慕男知青,累了,可以借口抽支烟,名正言顺坐田边休息去,女知青却找不到这么堂堂正正的理由。 最令人生畏的农活,莫过于到公厕挑大粪,给花生地、红薯地施肥。公厕是一座大型化粪池,总场养猪场的猪粪收集以后倒在化粪池中,发酵成农家肥,人粪尿掺混其中,粪池设掏粪口。掏粪开始,知青个个成了掏粪工,挽起袖子及裤脚,用带有长竹柄的小木桶舀起粪水,倒在挑桶中,装满挑走。逐臭的苍蝇在粪池上嗡嗡乱飞,粪水臭气熏天,稍不小心,粪水溅得满身,令人恶心。多么原始而笨拙的劳动方式! 而今如果再使用农家肥,通常先制成颗粒状固体肥料,方便施用。或者可在粪池中安装污水泵,敷设污水管道,把污水抽到田间地头,劳动效率可以大大提高,而且不至于一身污浊。
劳动结束回到场部,食堂里有现成的饭菜等着,这是知青们能享受到的最大福利,不过可不是免费的,每天出工挣六角钱,也只够交伙食费。每当一身疲惫收工回来,到食堂吃上热菜热饭,总算找回一点回家的温暖。 食堂坐落在场部边角地带,3间平房一字儿排开,从左至右依次为厨房、餐厅、炊事员宿舍。平房前面有棵大树,枝繁叶茂,像一把巨型遮阳伞,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下摆放一张石桌,几张石凳。知青们就餐时,喜欢端着碗围坐在石桌边,空气好,又凉快。 炊事员大名龙树,大约40多岁,是位和蔼善良的老工人,本职工作之外,略懂医道,对知青很关照。哪个知青头疼脑热,龙树叔总是主动去寻找草药,熬成汤药,喝了还挺见效。夏日夜晚,大树下凉风习习,萤火虫一闪一闪飞舞着,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中欢快地歌唱。知青们洗涮完毕,三三两两来到大树下纳凉,随意聊天,听龙树叔讲点林场典故,享受一天中难得的悠闲。
劳动之余,知青们也会想方设法找点乐子愉悦一下。男生通常在宿舍前场地上跑跑跳跳,投几个篮球;女生乐于找本书看看,或扎堆闲聊。 吴晓云、柳银卿和我来林场之前就是好朋友,晓云是隔壁邻居,银卿曾是高中6班同桌同学。我们仨一同来到林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样质朴单纯,自然更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好朋友。 晓云和我喜欢凑在一起,手捧一本歌曲集学唱歌。晓云的嗓音清亮婉转动听,我的嗓音差劲些。我俩都略懂简谱,自认为唱歌的音高、音调比较标准,对学唱歌很有兴致,乐此不疲。当年流行的歌曲,基本上都能哼上几句,还经常和银卿、刘麟英等女生一起唱一曲《山乡盼着你们来》,那首歌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大概是“一溜溜的个青山哟,百尺尺的个崖,山丹丹的个花儿漫坡坡开,泥土飘香泉水甜,欢迎革命的知识青年,到咱们山乡来……” 银卿爱好比较广泛,热衷于看医学书,擅长打排球,还会当球赛业余裁判。她记性特别好,了解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知识面很广,说话风趣幽默。女生若有点小毛病,她还能给人开药方抓药吃,果真管用。 晓云特别擅长讲故事,口才极佳,称得上是故事大王。凡是看过的小说故事书,她都能把其中的人物个性和故事情节一五一十详细道来,叙述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引人入胜。晚上临睡前,我们时常央求晓云讲故事,听着听着,忘记了疲劳,渐渐进入自己的梦乡…… 在总场生活几个月,虽然劳动很辛苦,勉强还算力所能及。由于几个好朋友在一起,互相关照,互相鼓励,心情比较愉快,对前途还未过多考虑,只知道踏踏实实干活。殊不知平静的日子不长久,更艰苦的磨练正在等待我们。
二、艰苦奋战白花洋
在总场经过约3~4个月的劳动锻炼,场领导认为知青可以担当更艰巨的劳动任务了,决定派遣知青队出征白花洋林区,对大片松树林进行间伐抚育。 上白花洋之前,场部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场长亲自作动员报告,大意是说:间伐劳动比较艰苦,希望大家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意思就是砍柴之前得先把柴刀磨利,虽然花点时间,却能加快砍柴速度,其实并不耽误砍柴时间。这句话不久之后便得到了印证,而且本人还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白花洋是林场最大林区,离县城很远。沿着从云霄县城往漳州方向去的324国道前行,到达上盘陀岭路段,向左侧拐至一条便道,绕着半山腰走,步行约半个小时,才到达白花洋林区驻地。驻地建有一栋二层小楼宿舍,一排平房作为厨房及仓库。
白花洋林区以种植松树为主,经过数年生长,松树已基本成林。举目望去,林海苍茫,无边无际,群山被绿色覆盖,郁郁葱葱。在树木生长过程中,为了使树木迅速生长成材,有一件重要工作必不可少——对树林进行间伐。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去除树木之间的野生灌木杂草,保证树木更好更快地生长;二是砍掉树林中长得歪歪扭扭不成材的小树,留下树形挺拔长势良好的树木,并去除下段多余的树枝,促进主干快速生长。如果用林业专业术语阐述,间伐的基本原则是: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 间伐砍树不能赤手空拳,得有专用工具。知青队每人领到一把直身厚背形砍柴刀,据说此形状砍柴刀比较给力;一对简易竹片挑筐,每只竹筐用两片宽竹片弯成环形架子,上窄下宽,上方用一条结实的粗绳将两片竹架子系在一起,留个绳圈穿扁担。将两片竹架子打开平放,摆放好一节节木柴,拿来扁担穿上两只挑筐,就可以挑起木柴了。此外,每人发给一副肩甲,用粗帆布做成,可披在肩膀上,护着肩部,以减轻重担对肩部的磨蹭。每人自备解放鞋,好走山路。
间伐第一天,知青们穿上砍柴行头,带上磨得锃亮的柴刀,向着目标林地进发。出发伊始,大家还不知天高地厚,清爽的山风阵阵吹来,感觉分外畅快,一想到从今以后可以自由穿行在绿树林中,再也没有烈日的炙烤,心中不禁生出几分窃喜。 然而好景不长。到达目的地,知青们都傻眼了,眼前的实际情况完全出乎众人意料。只见林区群山连绵,人迹罕至。也许由于多年营造粗放式的管理,从未间伐的山林树杈纵横交错,林下野生灌木杂草长得比人还高。每座山头除了护林员常年巡查走出一条小路之外,到处荆棘密布,疯长的野生植物编织成天罗地网,形成天然屏障,阻挡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无法顺顺当当进入树林中,怎么办?许队长以前曾经干过间伐有经验,他当机立断,先带领几位身强力壮的男知青,沿着纵深方向挥舞柴刀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能挑担行走的小路,其他知青沿着新路向两侧散开干活,有了立脚之地,终于可以开始间伐了。
许队长耐心教给我们间伐的程序步骤:第一步,先把树木之间的野草灌木全部除尽,接下来,再将生长不良的畸形小树砍掉,修去枝条,把小树树干截成一段段,每段60~70公分长,最后,把木柴裝担挑下山去,集中堆成柴垛,自然风干后,再转运到各工区当柴火烧或出售。 刚开始学砍树,柴刀不听使唤,使劲挥刀向下砍,只觉得柴刀噔的一下回弹,刀口吃不进树干,刀落处只留下浅浅刀痕,一颗小树连砍十几刀都砍不倒,反倒是手掌虎口被震得疼痛发麻。旁观许队长砍树却像切菜,三两下就砍倒一棵树,令我们好生羡慕。许队长见我们砍得很吃力,教我们正确的砍树方法及要领:树干要立得稳,柴刀砍树时与所砍部位形成约45度角,这样刀口比较用得上力。按照许队长所教方法去做,果然大有改进。
由于林木茂密,荆棘杂草丛生,间伐除草时穿行其间,稍不注意,经常被荆棘划破一道道血痕,加上汗水一浸泡,伤口火辣辣地痛,而且旧伤未好,新伤又添。没过几天,四肢已伤痕累累。好在这些伤痕伤在表皮,时间长了,没有留下永久疤痕。 每天干活,最让人发怵的是将砍下来的木柴挑到集中堆放点。刚砍的木柴含水量率高,分量重,竹筐未装满,就有百多斤了。挑起沉甸甸的重担,没走几步,感觉两脚发软,呼吸困难,走路跌跌撞撞。 挑担走的小路是边间伐边开辟的,大致确定行走路线后,砍去两边的树木,形成通道。由于山势连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临时开辟的小路顺着山势,同样也是高低不平,有上坡下坡。挑担走在崎岖难行的小路上,冷不防摔跤是常有的事。有时摔得不巧,摔倒在砍树以后留下的树桩上,被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遇到下小雨照常出工,地上湿滑,挑担下坡脚下打滑,一跐溜摔得四脚朝天,柴担甩出老远,木柴散落一地,只得重新装担。知青们苦中作乐,把摔跤戏称为“坐免费电梯”。每逢下雨挑柴,一天得坐好几次“电梯”,几乎每天都有受伤挂彩的。还好年轻不容易骨折,受点轻伤,只要不伤筋动骨不算什么。知青们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 积极劳动,吃苦锻炼,磨砺意志,好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争取今后能有光明的前途。
场领导为了加快间伐进度,提高劳动效率,号召在知青队中开展劳动竞赛。于是,知青们竭尽全力,奋力争先,木柴越装越多,担子越挑越重,男生挑到一百四、五十斤,女生挑起一百二、三十斤。间伐区离木柴堆放点越来越远,挑担子到目的地就像走万里长征,实在挑不动了,挑一趟得歇好几回。每次歇息过后,再挑起柴担,那担子就像有千斤重,用尽全身力气,双手扶在膝盖上,使劲向上撑好几次才勉强站起来,走路踉踉跄跄。由于担子太重,我们得学会在挑担状态下左右换肩,换肩时扁担在重压下磨蹭肩部,肩膀皮肤被磨起血泡,严重时整个肩部又红又肿,揪心的疼痛…… 经过几个月高强度的间伐劳作,知青们的体力严重透支,已超过承受极限,心力交瘁,每天干完活,浑身骨头就像散了架,肩痛腰酸腿疼。许多知青陆陆续续撑不住了,请病假的人逐渐增加,知青宿舍再也听不到轻快的歌声。每天收工吃完饭,知青们赶紧洗澡换掉一身汗臭的劳动装,洗涮干净抓紧时间躺下便睡,一躺下好像就起不来了。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活还在继续,劳动不会停止。在林场,知青已成为主要劳动力。 离驻地较近的山林间伐完毕,向纵深远处推进。到远方的山林去干活,途经一片已经长大成材的松树林。只见此处树木参天,傲立挺拔,树荫蔽日,满眼苍翠。经过间伐抚育,大树下已不长杂草,只有松针满地,金黄遍野。极目远眺,松林连接天际,景色壮丽;山风吹来,掀起呼啸松涛,撼人心魄。 每当走过这里,无心驻足欣赏,心中泛起莫名惆怅:人生旅途漫漫,何处寻觅希望曙光?
三、永远的伤疤
在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意外请况。我国男足与实力相当的球队比赛时,常常先赢后输,据说和下半场体力严重下降,踢球技术动作变形,无法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大有关系。 到了间伐后期,由于过度疲惫,某一天,我的手不听使唤,砍柴动作在变形,厄运降临。 没有预兆,像往常一样砍树。把树干砍至最后一段时,柴刀砍在质地坚硬的结节上,不知是否由于柴刀磨得不够锋利,柴刀没砍进树干,却突然猛地反弹跳起,向扶着树干的左手掌劈了过去,落在食指与手掌相连部位的关节上,瞬间顿觉剧痛,定睛一看,鲜血染红了手背,关节处皮开肉绽,皮下软骨也被劈开一道口子,白森森的,好可怕!我惊叫了一声:“砍到手了!” 感觉自己快昏厥过去了。晓云在旁边不远处,听到喊声,急忙过来扶住我,让我用右手压住受伤部位,以免继续出血,又赶忙护送我回驻地找医生处理。不巧随队医生外出不在,急得我俩不知所措。这时银卿劳动收工回来了,着急地说:“医生不在,快泡杯盐水消毒一下,预防破伤风。”说着,急忙找来棉签,泡来盐水,帮助消毒伤口,就像是经验老到的外科医生,边操作还边吩咐:“晓云,快来帮忙抓住她的双手。”生怕我在处理伤口时挣扎影响上药。只见棉签蘸上盐水,轻轻滴进伤口,那钻心的疼痛令人无法忍受,我痛得龇牙咧嘴,眼泪哗哗。晓云紧紧按住我的双手,见我疼痛难忍的样子,她也难受得直掉泪。银卿无奈地说:“怪不得大家都说外科医生最残忍,不下狠心治不了病!”
患难见真情!感谢银卿担当临时医生,及时帮助包扎处理,使我避免了伤口感染;感谢晓云!每当困难时刻,总能得到你热诚的关心帮助。 接下去的几天,我无法继续劳动,只好请假回家养伤。伤口愈合后,食指根部关节留下一个永远的伤疤。
四、高地岭工区当“大厨”
半年以后,鉴于知青们体力十分疲惫,需要休整,白花洋间伐暂告结束。知青们经过艰苦磨练,劳动技能和耐力有一定程度的长进。场领导决定将知青分成几拨,分配到各工区去充实劳动生力军。我和另外十几个知青分到高地岭工区,这里也开辟了大片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也许由于我体质不够强壮,或是干活比较自觉?总之,领导安排让我在食堂当炊事员,为十几个知青和工人烧大锅饭,学着当“大厨”。 此处所称“大厨”,并非宾馆饭店那些煎炸烹炒蒸煮样样拿手的大厨师,只不过是所用的锅、烧的灶、抡的锅铲尺寸大一些,每餐饭烧得多一点。 窝在厨房烧大锅饭,好处是不用头顶烈日挑担锄地,但是每天清早5点钟左右睡得正香时,得挣扎着起来生火煮饭,赶在其他知青起床之前,做好一大锅稀饭晾着。晚餐要等知青吃饱后,将锅碗瓢盆收拾洗净,再烧好一大锅开水,待大家上完开水,才轮到自己收摊休息。 那时烧的是半湿半干的柴火,可不像烧煤气那么省心,一点就着,得烟熏火燎好一阵,才能把火烧旺,熏得两眼泪汪汪。刚开始学烧大锅饭,不知如何把握火候,经常闹笑话。有时退火太早,一大锅饭半生半熟;有时多烧了一把火,锅底结起厚厚一层焦黑锅巴,大伙儿吃得叫苦连天。 为了做好大锅饭,我虚心向知青中的资深“大厨”请教取经,得知必须掌握3个要领:其一,烧饭放水和下米数量保持合适比例;其二,适时搅动——大锅饭刚一烧开,马上用锅铲及时翻搅,避免锅底结巴,滚开几分钟后,转为小火焖饭,不再搅动; 其三,及时退火——根据所烧柴火种类确定退火时刻。如果烧大木柴,烧过后变成木炭,保留大量余热,应提前退火。若烧的是树枝,烧过成灰,就必须多烧几把火。掌握以上几个要点,烧大锅饭的技艺大有长进,烧饭逐渐焖得恰到好处了。即使结点锅巴,也是微黄松软喷香的,一出锅就被哄抢一空。 有趣的是,当“大厨”有些日子后,一旦回家下厨房,竟然觉得家中厨具处处不对劲,拿起家里的锅铲、铁锅,就像是小时候过家家的玩具似的,炒菜经常炒出铁锅外。真的是能“上”不能下,当上“大厨”,却不会炒家常菜了。
五、思考与收获
76年——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年头!这一年,文革基本结束,社会生活开始恢复正常运转。77年,高考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凡是具有中学文化基础,人人都有机会参加高考,择优录取。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知青们终于盼来希望,人生命运发生重要转折。有的走进大学深造,有的招工走上工作岗位。我也有幸通过77年高考上了大学,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光阴荏苒,岁月远去。回忆在林场的劳动锻炼,如果换个角度看,经历艰辛生活的磨砺,也让我们获得一些平常日子里难以得到的收获和感悟。我们学会了如何适应艰苦环境,勇于克服困难,练就了坚韧的毅力。人生中遇到困难挫折,比较经得起考验。 我们切实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比我们更苦更累的人还有很多。像林场工人一辈子坚守林场,长年累月艰苦劳动,所得甚少;像城市里倒垃圾的清洁工,干活既脏又累,所得无几;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有时辛苦一年只换来一张白条,甚至过年回不了家…… 相比66~68届老三届知青,我们还算是非常幸运的。大多数老三届知青长期扎根在农村,摸爬滚打至少十年八年,人到中年依然难以安身立命。而我们上山下乡才三年多,就赶上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有机会参加高考或招工,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有过知青生活历练,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感恩人生所得,感谢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们。因为我们知道,如今安居乐业、幸福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珍惜学习机会、工作机遇、亲情友情……对生活不会过分挑剔,因为我们曾经走过艰难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