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63|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喧腾一时的高中课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0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喧腾一时的高中课文
      
       秋风起兮云飞扬,叶落满目兮天气凉,回想课文兮旧时光。
       一到天凉好个秋,不免有人伤秋(咳嗽),有人悲秋(感冒)。悲秋易怀旧,一怀怀到秋前的夏,夏前的春。早春二月,伴随着人生的少年,不免就有人追怀其小学时光,背出课文,《乌鸦喝水》、《小猫钓鱼》、《三过黄泥坡》、《葡萄沟》……历历在目。流年似水,逝者如斯夫,于是记起小学第2册课文——

《小河流过我门前》

小河流过我门前,我留小河玩一玩。
小河摇头不答应,急急忙忙去浇田。

小河流过我门前,我请小河站一站,
小河摇头不答应,急急忙忙去发电。

小河不肯玩一玩,小河不肯站一站。
一分一秒也不停,日日夜夜奔向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1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4-12-4 09:12 编辑

       小河有水大河满,一条大河波浪宽。有人问:“谁还记得《喧腾的渡口》?那可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美文。”
       什么美文?实则也就是70年代初省编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当然也曾脍炙人口,也曾下工夫背诵,故而我辈好多人犹有印象。
       摘录该课文《喧腾的渡口》的精粹段落:

        
现在已是满河灯火。
   上下班工人忙着过河,渡口格外热闹起来。
   ……那边的景色多好啊!钢铁厂奔流的铁水,冲出了灿烂的光辉;炼焦炉群里,升腾起一片红光;化肥厂扩建工地上雪亮的灯光,把河水都照亮了;焊接河底输油管的焊枪,喷出一束束火花,在江面闪出最强光;码头起重机旁的电灯,在河边镶上一排明珠……
    河上,白天是百舸争流,现在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停着来自各地泊港过夜的船,来自公社装运化肥的船,以及副业队的牧鸭船、打鱼船。有高桅大帆的,有平舱齐水的,有的则是一叶扁舟,形形色色,都一字儿排开,在夜色里望不见边。……船上每点起一盏桅灯,船下就挂一根光柱;点点灯火,根根光柱,给渡口频添无限色彩。
   ……天空白蒙蒙的,说不上是雾,是烟,还是气,也许是三者混为一体,把地面冲上去的光亮又反射给大地,白光扩散开来,又柔和,又深远。
   …………
   渡船又到了河心。从船上望去,炉火的光,焊花的光,电灯的光,船上的光,一齐倒映在水中。长篙击水的弧形波,船队穿行的人字浪,推动着这些光影,在水里织成了大段大段的彩锦。然后,碧波又把彩锦抖碎,水面尽是金屑银花,闪烁不停。夜更深,水更亮,渡口仍然沉浸在喧腾、欢乐之中……
   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个普通的小城,展开了如此壮美的图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15:54 | 只看该作者
       与之同时编入高中《语文》第3册的,还有篇《万里春光收不尽》,风格类似,也摘录几段:

   东方透露出一丝晶亮的曙光,大地在熹微中挺起胸膛。
   …………
   ……一座座矗立云天的高压输电铁塔,像一列戎装待发的英雄队伍;一片片葱绿茁壮的农作物,伸向曙光破雾的天际;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在朝霞中形成金色的光带;一面面像火焰燃烧的红旗,在田头和工地上跃动。
   ……贫下中农为了引水上山,摆开了战场。他们披星星,拨夜雾,接晨曦,踏朝露,攀山附岭,开凿炮眼,于是,岩石在炮声中崩塌,大坝在硝烟中猛升,那真是叫高山让路,牵银河上山啊!社员们在这云雾深锁的崇山峻岭中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那人工湖的粼粼波光,映着重重碧透的群山,那鳞次栉比的层层梯田,像一条条金色的缎带围在山腰上。入夜,闪亮的灯光,犹如繁星洒落峡谷,给公社的山野缀上璀璨的明珠。
   ……不到一年,这里却出现了一片奇迹般的景象:一辆辆满载着新品种的钢材的汽车,在新辟的公路上穿梭来往;一台台大吊机伸着长长的手臂在空中欢舞;一座座高炉喷着耀眼的火光。听!出钢的钟声响彻百里;看!绚丽的钢花飞洒蓝天。
   …………
   是啊!我们大平板车的车轮翻越过桂林秀丽的山坡,穿行过茫茫无边的戈壁,碾碎过西南的寒霜,驾驭过北国的春风。……
   啊!大江东流,远山苍碧,满车豪情迎东风,万里春光收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4 09:18:4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曾学过语文课文,读起来还是那么亲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19:14 | 只看该作者
       这两篇课文,当年高中74届的学生大概都学过,没学过的也似曾相识。有位小老弟回忆:“《万里春光收不尽》这样文体在当年最吃香,1973年我上福州五中,校内有一最牛气的语文老师就擅长写此类文体,在全校大会上大声朗读,大量使用排比句、反问句,把形容词用到极致。我们当时都特别迷他,争着学写他的文体,唯恐学得不到位,文章没有气势。”
       气势归气势,当年趋之若鹜,主要不是看中其气势,而是其文采,大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969年秋,中小学“复课闹革命”,打着赤脚的少年重新走进落满尘埃的教室,捧起了新课本。《语文》课文多是语录加社论,大批判、小评论,忆苦思甜,革命故事,红彤彤,光闪闪,战斗性十足,革命得不得了。比如初一的《语文》吧,有篇课文讲一个外国海员热爱毛主席,得到了一枚毛主席像章,兴高采烈得把像章别在自己胸膛肌肉上。又一篇课文,似采用新闻报道,一批外国记者(可能是日本的)采访上海某小学,“别有用心”地考问课堂小学生:美国的铁路有多长?遇到个很讲政治的红小兵,答曰:看一个国家到底怎么样,首先不是看它的铁路,而要看它的人民是不是主人,云云。于是外国记者哑口无言了,灰溜溜的。有篇课文歌颂一个勇敢的巴勒斯坦小战士,开篇第一句“约旦河流水潺潺”,整篇课文不太记得了,学到“潺潺”这个少见词儿却记得牢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20:29 | 只看该作者
       《万里春光收不尽》、《喧腾的渡口》,出现于1973年高中《语文》课本,以今天眼光来看,这类“美文”不过娴熟运用豪言壮语来讴歌大好形势,脱不开“高大全、三突出”的样板戏腔调;看文笔,论意境,没啥稀奇,比当今许多吟花弄月的博文逊多了。现而今谁不会耍几笔风花雪月,来几段缠绵悱恻?要说这些课文也叫“美文”,未免比较抬举了。
       但要从时代背景看,像“渡口”和“春光”这样异类课文的出现,就很有点独树一帜、推陈出新的意味。课文本身不太稀奇,稀奇的是,这类课文后来却被批判为“阶级斗争新动向”,当做“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产物,昙花一现。高于、低于高中74届的都没赶上读到。
       这几篇课文披着“抓革命、促生产”的外衣,打着歌颂工农兵英雄形象的旗号,多少突出了点艺术性,讲究点修辞,用了些写景状物笔法,比慷慨激昂的标语口号式文章多了点“诗情画意”,比概念化的说教故事多了些人间烟火味。故而当年的语文老师们见此新课文,普遍眼前一亮,心领神会地抓住了一根稻草,莫不使劲以此类课文做范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活跃地进行“修正主义教育黑线回潮”,给74届高中生结结实实补上了些记叙文和抒情文的常识。按照课文提示,还要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如何通过对夜景、人物对话、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课文的中心思想?”,“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好处?”并比较写景状物的精彩段落、归纳句子的修辞方式……教起这些比较正儿八经的语文知识,老教师们自然来劲;有心多学点东西的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在课本段落上划道道、圈词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22:05 | 只看该作者
       当年,中学课文里能出现这样的写景、抒情文笔,算是难得一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佳品。自打学了此类课文,其中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排比句、对偶句、比喻句,老师一称赞、一推崇,于是被学生们纷纷效仿,写进了作文。“东方透露出一丝晶亮的曙光,大地在熹微中挺起胸膛”成了经典“名句”,在中学生作文里广泛流行,开篇言必称“东方如此如此、大地这般这般”,或“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乌苏里江,到西藏高原……”今天看似八股文,那时却可谓“才高八斗”。也许还有些聪颖上进的学生,从中得到美感启迪,从此醉心舞文弄墨,练起自由诗来。
       中学的数学老师一看语文老师起劲搞“回潮”,不甘落后,也纷纷翻出旧教材刻蜡板,补充一批油印讲义,积极“回潮”了一些现行数学课本里没有的课程内容,比如“不等式”之类。可惜的是,广大学生显然胃口有限,更不理解老师苦心,见到教材添了新内容头就大了,私下里颇有怨声。
       好景不长,随着后来开始批“回潮”、“反击右倾翻案风”,此类“诗情画意”的课文不合时宜,就不明不白地成了明日黄花。
2012、0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27:56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在大学校友录里随便聊的杂谈,忘了在这里转过没有,现在版面冷清,拿来凑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4 09:30:31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当年廖老师在班上朗读这篇课文时,班上鸦雀无声让少见的美文所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38:38 | 只看该作者
       做学生最怕写作文。数理化不会做,可以抄别人的作业,抄得天衣无缝,老师也无变。作文就不可能大段大段抄别人的了,抄报纸书刊的又没有那么刚好合适的,实在伤脑筋。记得有个同学,受到这类“美文”影响,每到写作文就拿本“成语小词典”,聚精会神的翻过来翻过去,使劲找“优美酥贡”,真是难为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12-4 11:3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12-4 11:48 编辑


   当年流行的美文,比较喜欢堆砌大量排比句、比喻句,用词华丽,显得很有文采。看几篇爱不释手,看多就腻味了,有点雷同,创新不足。感觉千篇一律,似曾相识。
   倒是那篇小学第二册课文风格清新,采用拟人化手法,捕捉儿童活泼单纯的心态,创造富于想象力的新颖意境。语言虽平实无华却很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2-4 11:4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12-4 11:48 编辑

   
   不知同学们还记得否,刘主编当年曾是云霄一中著名的作文大王。有空可否晒晒当时的美文佳作,让大家得以欣赏作者当年的文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2:21:28 | 只看该作者
yftx2012 发表于 2014-12-4 11:43
不知同学们还记得否,刘主编当年曾是云霄一中著名的作文大王。有空可否晒晒当时的美文佳作,让大家 ...

作文系朝阳楼上的好。我是喧嚣一时的大字报大王,很多大批判稿件还在,但是不能提了,免得被一中追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12-4 12:35:14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4-12-4 12:21
作文系朝阳楼上的好。我是喧嚣一时的大字报大王,很多大批判稿件还在,但是不能提了,免得被一中追究。 ...


     那是时代特色,谁都无法幸免,也不会计较。
   再说还有许多不是批判主题的记叙文呀,可以晒晒的。不晒的话,可能准备将来出专辑才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12-4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楼主的这类文章,很感人。

这么会写,怎么就出不了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12-9 09:29:02 | 只看该作者
同意张谊的建议 ,丰富网络的内容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12-9 09:29:06 | 只看该作者
同意张谊的建议 ,丰富网络的内容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12-10 08:00:40 | 只看该作者
yftx2012 发表于 2014-12-4 11:43
不知同学们还记得否,刘主编当年曾是云霄一中著名的作文大王。有空可否晒晒当时的美文佳作,让大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12-10 08:0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再金 于 2014-12-10 08:14 编辑
刘正明 发表于 2014-12-4 12:21
作文系朝阳楼上的好。我是喧嚣一时的大字报大王,很多大批判稿件还在,但是不能提了,免得被一中追究。 ...

         应该是卖吧,那阵是小鬼,不识事应该不会吧?况且是时代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22:49:01 | 只看该作者
    74届高中课文罕罕有所谓“美文”,稍微抒情,纯属“渡口”回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9:09 , Processed in 1.435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