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3-4-7 13:03 编辑
清明节毕竟是祭奠先人的日子,总少不了哀思与缅怀。正如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那郊野扫墓悼念亡人的哀伤场面,历历在目令人凄然。古时称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故曰“寒食”。宋朝大诗人杨万里的《寒食上冢》云:“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意境空灵,空灵中却不乏对岁月流逝、人事更迭的喟叹,读来令人深思。 还曾读过宋人王禹俏的《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看来当时作者的处境比较窘迫,非但“无花无酒”、“似野僧”,甚至要向邻居借火点灯来读书。此诗也从反面证明清明应该是有花有酒、有情有意的春天的节日。“扬州八怪”的郑燮,在一阕《浪淘沙》词中写道:“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板桥不愧为诗书画大家,一个“湿”字,写活了清明的天象与心境,情景交融,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雨水交织着泪水。泪水是凝重、酸涩的,雨水却充满希冀与活力。当泪水被清明的雨水冲刷,悲情也被绿色的希望取代了。所以人们会走出“围城”,去沐浴、拥抱清新的阳春,让心田变成一片蔚蓝的天空。但愿人们通过清明祭祀、春游与植树,让生活更加充实、更添绿色、更富诗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