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小学音乐课从没教过外国歌曲。文革前,音乐课主要是学唱中国少儿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先得学会,“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去,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后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插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成了新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还有土地革命时期的《共产儿童团团歌》,“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甚至有抗战时期的童子军儿歌,“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的隆的隆冬……”;以及40年代电影插曲《卖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风里雨里满街走,一边走一边叫……”。有首50年代的少儿歌曲流传甚广,旋律优美欢快,令人难以忘怀,“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小鸟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好像花儿开放……”。不过,自50年代传唱、至今魅力犹不减的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学却没教唱过,连歌名都未听说,有点奇怪。
有些少儿歌曲与“忆苦思甜”相结合,常唱的是那首“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还有唱雷锋的,“生在湘江边,血泪伴童年。猪食当饭用啊,树叶当衣裳。……喝口湘江水啊,迎着秋风站……”这些歌曲,虽然明显在灌输阶级斗争观念,犹有抒情味,一唱三叹,而70年代的革命歌曲,几乎像呼喊口号了。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也算是“忆苦思甜”歌,但曲调婉转柔和,唱起来,缅怀童年时光的意味更浓一些。这首歌是小学二年级时教的,不知老师普通话不准还是我听错,我一直把其中一句唱成“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总觉得纳闷,“妈妈”已是老奶奶了,怎能爬到“高高的谷堆上面”讲故事?要是“我们”坐在谷堆上,“妈妈”坐在谷堆下讲故事,也不合常理。独立思考的结论是,小娃娃看上去“高高的谷堆”其实不很高,老奶奶也能爬上去。于是脑子里便构出一幅图景:“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一位老奶奶带几个小娃娃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娓娓讲着过去的故事。如此一想觉得满有趣,自己便九分得意地微笑起来,完全冲淡了“忆苦思甜”的意义。到初中时,才被同班的林旭生纠正,指出是“旁边”啊,不是“上面”啊。不过,一旦弄明白,再唱这首歌,那种奇妙的有趣的感觉就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