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小学生唱的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13:5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图)


小学生唱的歌
    (2012、04、09)        

    50、60年代幼儿园娃娃学唱歌,一般是先《找朋友》,然后《戴花要戴大红花》,再大点学《东方红》。
    上了小学,每周都有音乐课。低年级的音乐课,老师用风琴伴奏。上课前,要从二楼教师办公室把风琴搬到楼下教室里,每次都是十来个体力好的男生去抬。大家前后左右围着风琴,一起搬起,抬的抬,拽的拽,费劲地把沉重的风琴一级级挪下楼梯,有人跑前跑后指挥,有人大喊大叫提醒,有人哼哼唧唧抱怨,那个乱哄哄场面比唱歌还有趣。上完课,除非隔壁班有音乐课来搬走风琴,还得抬回楼上。到高年级上音乐课,老师改用手风琴伴奏,我们才不用抬风琴了。
    从小学音乐课学了不少革命歌曲。二年级较早学会的一首,估计而今无人还会记得,其歌词是:“根连树来树连根,共产党和人民一家人。党爱人民,人民爱党,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呀,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心连心。”“青天长来大海深,共产党和人民永不分……”两段歌词差不多,平平淡淡的,像是民歌,那慢悠悠调子与小学时代浑浑噩噩的记忆紧相连,回想起来觉得格外遥远。三年级学了《绣金匾》,“正月里闹元宵,金匾儿绣起来……”很抒情,虽还不太懂“金匾”是什么,摇头晃脑唱得挺带劲;还学了《歌唱井冈山》,虽很长,歌词写得好,曲调也动听,有咏叹调风格,记得特清晰,“罗霄山脉的中段,有一座雄伟的高山。苍松翠竹常年青,山涧流水永不断……”也有少数民族风格的歌,像蒙古族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藏族的“山上的青松青青的哩,河里的流水滚滚的哩,太阳的光辉暖暖的哩,毛主席的恩情深深的哩。通红的酒杯斟满酒,我们双手举过头……”;苗族的“北京有个金太阳,金太阳,照得大地亮堂堂,亮堂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13:57:21 | 只看该作者
    印象里,小学音乐课从没教过外国歌曲。文革前,音乐课主要是学唱中国少儿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先得学会,“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去,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后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插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成了新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还有土地革命时期的《共产儿童团团歌》,“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甚至有抗战时期的童子军儿歌,“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的隆的隆冬……”;以及40年代电影插曲《卖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风里雨里满街走,一边走一边叫……”。有首50年代的少儿歌曲流传甚广,旋律优美欢快,令人难以忘怀,“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小鸟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好像花儿开放……”。不过,自50年代传唱、至今魅力犹不减的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学却没教唱过,连歌名都未听说,有点奇怪。
    有些少儿歌曲与“忆苦思甜”相结合,常唱的是那首“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还有唱雷锋的,“生在湘江边,血泪伴童年。猪食当饭用啊,树叶当衣裳。……喝口湘江水啊,迎着秋风站……”这些歌曲,虽然明显在灌输阶级斗争观念,犹有抒情味,一唱三叹,而70年代的革命歌曲,几乎像呼喊口号了。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也算是“忆苦思甜”歌,但曲调婉转柔和,唱起来,缅怀童年时光的意味更浓一些。这首歌是小学二年级时教的,不知老师普通话不准还是我听错,我一直把其中一句唱成“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总觉得纳闷,“妈妈”已是老奶奶了,怎能爬到“高高的谷堆上面”讲故事?要是“我们”坐在谷堆上,“妈妈”坐在谷堆下讲故事,也不合常理。独立思考的结论是,小娃娃看上去“高高的谷堆”其实不很高,老奶奶也能爬上去。于是脑子里便构出一幅图景:“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一位老奶奶带几个小娃娃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娓娓讲着过去的故事。如此一想觉得满有趣,自己便九分得意地微笑起来,完全冲淡了“忆苦思甜”的意义。到初中时,才被同班的林旭生纠正,指出是“旁边”啊,不是“上面”啊。不过,一旦弄明白,再唱这首歌,那种奇妙的有趣的感觉就少了许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14:00:55 | 只看该作者
           读三年级时,全校举行歌咏比赛,每年段、班级都有一个大合唱。我们班节目是《人民公社就是好》。班主任为了出彩,提出加上领诵,每唱一段之前,有位学生出列把歌词朗诵一遍。因为俺是全班唯一讲普通话的,这活儿就交给我了。小学生本来就怕背诵,咱既没朗诵天分,更不习惯在大场面现眼,接这差事积极性不高,但老师发话咱得听,只好聚精会神来背诵。好在歌词唱熟了,背诵出来较容易。我们班上台表演,合唱开始前,我往前跨出一步领诵。还是小学背下来的东西印象深刻,那些歌词至今还记得起来,比如第一段:“锣鼓响,好热闹,(嘿!锣鼓响来好热闹,)唱起歌儿劲头高。(嘿!唱起歌儿劲头高。)今天咱不把别的唱,唱一唱人民公社好!(唱一唱人民公社,就是好!)”(括弧里歌词在领诵时省略)。可惜我嗓门一贯不够大,领诵几乎是嚷出来的,毫无什么声情并茂可言。
    这次歌咏比赛上,三年级全年段还要大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预先练习,由一位音乐女老师教唱。女老师时年20多岁,平时有点娇气,也爱打扮,烫卷发啦,搭配花衣裳啦,脸好像还擦粉。文革一开始,在原县法院那座楼里搞过一个教育系统批判展览,有张漫画批判她“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我们小学组织师生去参观,这位女老师在漫画前边看边哭哭啼啼,直对人说她不是漫画讽刺的那样的。这是后话。教《我们走在大路上》时她很卖力,在铿锵有力的手风琴声伴奏下,一段段高声领唱,嗓音有点尖细颤抖。最有意思的是,她可能不认得成语“披荆斩棘”的“棘”,唱成“披荆斩‘辣’”,全体学生跟着都唱“披荆斩‘辣’”。比赛那天,大家激昂雄壮地高唱“……披荆斩‘辣’奔向前方”,现场许多老师,竟没一个听出不对头。就是受这次大合唱练习的影响,我很多年一直把“披荆斩棘”误念成“披荆斩‘辣’”。
    还是三年级时,课堂教唱《学大寨,赶大寨》。正当全班放开喉咙大唱副歌“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之际,我无意中往旁边一瞥,侧前方座位有个调皮的男生——其老爸曾被请到小学“忆苦思甜”,给全校学生侃卖壮丁遭遇——歪过脑袋对我挤眉弄眼,一脸坏笑,我马上领会了他的意思,发现歌词很好笑,更好笑的是,女生们竟然也唱得很大声。本来歌唱得好好的,以后再唱到这里,我便忍不住眼珠子转过去瞧那小子并一起窃笑。这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课堂上只要齐唱到这段副歌,我就克制不住地想发笑,后来只好干脆闭口不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6:48 , Processed in 1.1388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