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信仰 作者:鸿水 正在央视播出的《知青》显然不是一部娱乐剧,它的编剧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写“知青文学”而著名的 《知青》: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信仰 作者:鸿水 正在央视播出的《知青》显然不是一部娱乐剧,它的编剧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写“知青文学”而著名的作家梁晓声,该剧反映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信仰。而在演员阵容方面,基本是以新人为主,参杂了个别脸熟的演技派,比如刘威,比如王双宝等。这是一部看故事比看演员更重要的电视剧。 对于上个世纪4、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知青的上山下乡是那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这部剧也是为他们这个群体而拍的,也势必唤起了这一代人或悲伤或激情的青春岁月。在我们听到的有关知青的故事里,那些比较容易流传的,有不少是相互之间的伤害,在那个集体无意识的躁动中,伤害与被伤害无处不在地存在着,但在《知青》中,梁晓声更多的是用温情的笔触,用带有一定理想主义的视作家梁晓声,该剧反映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信仰。而在演员阵容方面,基本是以新人为主,参杂了个别脸熟的演技派,比如刘威,比如王双宝等。这是一部看故事比看演员更重要的电视剧。 对于上个世纪4、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知青的上山下乡是那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这部剧也是为他们这个群体而拍的,也势必唤起了这一代人或悲伤或激情的青春岁月。在我们听到的有关知青的故事里,那些比较容易流传的,有不少是相互之间的伤害,在那个集体无意识的躁动中,伤害与被伤害无处不在地存在着,但在《知青》中,梁晓声更多的是用温情的笔触,用带有一定理想主义的视角,来突出表现了知青在那个特殊年代下的爱与被爱。人性的大爱是该剧的主旋律。而老站长、老村长等一大批朴实、善良的普通人物形象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渴了就喝点可乐吧,要是饿了就吃点汉堡包吧。 当然,对于《知青》这部剧而言,还是有不少遗憾,其实梁晓声写了60集,而播出的只有45集,这中间被删掉了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但能够播出,能够允许去表现那个时代,已经显然出来了管理层的一种姿态。或许,苛刻地要求他们一路绿灯并不现实,但至少经过更多人的努力,让我们这个时代的公众看到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总是一种进步的正能量在释放。 《知青》的叙事比较平实,没有过度强化戏剧冲突,所以,在看该剧时,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所关注的侧重点也就不尽相同。比如,4、5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是亲历者,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回忆过去;而对于60后、70后而言,虽然有的人也有过插队的经历,但知青这俩字对于他们更多的不是回忆,而是反思,特别是70后,他们是相信集体英雄主义的一代人;而对于被打上叛逆标签的80后而言,他们看到的就是“乡村爱情故事”,什么知青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时尚的词汇一样,好玩有意思;如果有90后也看该剧的话,他们嘴巴里可能会说,这怎么这么傻啊,城里的自来水就那么好喝啊,渴了就喝点可乐吧,要是饿了就吃点汉堡包吧。 渴了就喝点可乐吧,要是饿了就吃点汉堡包吧。 当然,对于《知青》这部剧而言,还是有不少遗憾,其实梁晓声写了60集,而播出的只有45集,这中间被删掉了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但能够播出,能够允许去表现那个时代,已经显然出来了管理层的一种姿态。或许,苛刻地要求他们一路绿灯并不现实,但至少经过更多人的努力,让我们这个时代的公众看到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总是一种进步的正能量在释放。 当然,对于《知青》这部剧而言,还是有不少遗憾,其实梁晓声写了60集,而播出的只有45集,这中间被删掉了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但能够播出,能够允许去表现那个时代,已经显然出来了管理层的一种姿态。或许,苛刻地要求他们一路绿灯并不现实,但至少经过更多人的努力,让我们这个时代的公众看到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总是一种进步的正能量在释放。 (2012、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