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0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杨绛: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婚姻(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2:5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9-1 13:00 编辑

            杨绛: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婚姻

    2014年7月17日,杨绛迎来103岁生日,一家报纸如此评说道,“青春从来留不住,就像时光留不住一样。但青春似乎也留得住。就像一位叫杨绛的老人,已经活了103岁了,但她依旧青春。”
   此文原载于《文汇报》
   问:您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02:11 | 只看该作者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我进振华,已渐长大。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他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0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9-1 13:08 编辑

  问: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和钱钟书先生结婚后,进门却需对公婆行叩拜礼,学习做“媳妇”,连老圃先生都心疼自己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宝贝女儿,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贡献给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
   杨绛: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成名比钱钟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钱钟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他怕我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他的体己让我感动。
   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钟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钟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0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9-1 13:11 编辑

   问: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最值得骄傲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上海终将回到中国人手中。我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后方。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都抱成团。如我们夫妇,陈西禾,傅雷,宋淇等,经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谈论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和前景。我们同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有一天,我和钱钟书得到通知,去开一个不记得的什么会。到会后,邻座不远的陈西禾非常紧张地跑来说:“到会的都得签名。”钟书说:“不签,就是不签!”我说:“签名得我们一笔一划写,我们不签,看他们怎么办。”我们三人约齐了一同出门,把手插在大衣口袋里扬长而去,谁也没把我们怎么样。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我从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发,对外小心观察,细细体味,一句小声的问候,一个善意的“鬼脸”,同情的眼神,宽松的管教,委婉的措辞,含蓄的批语,都是信号。我惊喜地发现: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许多革命群众,甚至管教人员,虽然随着指挥棒也对我们这些“牛鬼蛇神”挥拳怒吼,实际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我于是更加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12: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9-1 13:16 编辑

   问:杨先生,您一生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与“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却始终是一物两面,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穿隐身衣”,“甘当一个零”。这与一个世纪以来更广为人知、影响深广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两个气质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杨绛:这个问题,很耐人寻思。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  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问: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nce and newfeeling in everyday。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9-1 18:02:09 | 只看该作者
    有正确的信念,和豁达的情怀,想得远,看得开。真是人生楷模。  读这种文章会净化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9-2 16:58:56 | 只看该作者
张谊不愧我班才女,辛苦了,净传些好文章给大家欣赏,谢谢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1:24:02 | 只看该作者
zbs 发表于 2014-9-1 18:02
有正确的信念,和豁达的情怀,想得远,看得开。真是人生楷模。  读这种文章会净化思想。
...


   老同学点评很到位。有了正确的信念,豁达的情怀,什么事情就拿得起、放得下,也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1:29:47 | 只看该作者
877315305 发表于 2014-9-2 16:58
张谊不愧我班才女,辛苦了,净传些好文章给大家欣赏,谢谢啦!


   晓燕过奖了。闲暇看书,见到比较有意思的文章,就转到论坛与同学分享。
  你都忙些什么大事,很少上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2:4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4-9-3 12:52 编辑


   《杨绛谈教育、谈婚姻》一文是一篇访谈式散文,记录杨先生对人生、对教育、对婚姻家庭等等问题的看法。文章主要内容是杨先生答问,因而延续发扬了杨绛散文的特有风格——平实淡雅、不露锋芒、以小见大、冷静睿智。
   
   杨绛的散文多叙述平常事,话说身边人,像在拉家常,透露真性情,语言简洁流畅。文字看似平淡,却处处闪烁智慧光芒,蕴含人生哲理。她表达长篇小说《围城》的主要内涵,只用了简单两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深刻揭示人性中可悲的因素之一,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对于人性的弱点,概括得多么具体而又凝炼。
  
   阅读杨绛访谈录,不能不敬佩杨先生才华出众、坚忍豁达、信仰坚定。对社会和人生看得那么透彻,生活中那么淡定自若,平和洒脱,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能从容应对,举重若轻,克服困难。
   
   杨先生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很有新意。她说:“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杨先生的人生追求和高尚品格——热爱生活,宽厚待人,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祝愿这位令人敬仰的百岁老人健康长寿,生命之树常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9-3 17:23:04 | 只看该作者
yftx2012 发表于 2014-9-3 11:29
晓燕过奖了。闲暇看书,见到比较有意思的文章,就转到论坛与同学分享。
  你都忙些什么大事,很少上 ...

也没忙啥,更谈不上大事,只是自已才疏学浅,又有些懒散,平时也没系统刻意地读哪些书,只是空时会翻翻儿女们的闲书或路过书店看看玩玩,看到好的文章会很开心,也十分感激提供的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12:54:22 | 只看该作者
877315305 发表于 2014-9-3 17:23
也没忙啥,更谈不上大事,只是自已才疏学浅,又有些懒散,平时也没系统刻意地读哪些书,只是空时会翻翻儿 ...


  有空常来串门呀,你不来,上论坛女生越来越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5-5 23:49 , Processed in 1.2168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