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3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陈世美“冤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5:3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陈世美无辜被黑为古代“渣男”
水煮百年
        陈世美是杜撰出来的人物,是为了满足吃瓜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强烈需要而产生的。那么在现实中有没有原型呢?其实,大千世界里与陈世美志同道合的小白脸还是比比皆是的,正如今天某些成功人士有了小三便抛弃了原配一样。大家姓名不同,阅历不同,但做得糗事却大同小异。
        当然,一个家喻户晓的戏曲人物,如果非要对号入座,匹配一位原型的话,也不是找不到。但奇就奇在陈世美的所谓原型与剧中人物的表现根本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笔者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位陈年兄的千古千冤。
        话说湖北均州有位士子名唤陈年谷,号熟美(原来陈世美是以字行,熟美与世美仅一字之差),生于明代天启五年,自幼聪颖好学,发愤读书。等等,这位陈年兄可是明末的人,和大宋仁宗年间可是差了不止五百年,他要不是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康大帝,只能是时下流行的穿越客。
        到了清顺治八年,陈熟美成功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又考取进士,成了根红苗正的国家公务员。陈熟美正式被任命为直隶饶阳知县,在这个小县城里,熟美兄塌下身子,体察民情,惩治恶霸,清剿土匪,同时,办义学、兴水利,一干就是三年。在吏部主持的任期考核中,其政绩最优,渐次升任刑部郎中,变成了司局级干部。如果这期间,秦香莲女士要寻夫的话,只能千里迢迢到饶阳找陈县令。
                              
        之后,还是因为政绩突出,陈熟美受到顺治皇帝重用,被任为贵州省思仁道道台,同时,兼任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陈熟美依然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广施仁政,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稳定边疆贡献良多。
        康熙十年,陈熟美转任户部郎中、侍郎,主管盐政,这可是咱大清的肥缺,多少能人都因为欲壑难填在这个任上栽过跟头。陈熟美严以自律,以专卖治盐,成效显著。
        康熙二十三年,功成名就的陈熟美携妻告老还乡。观其一生,陈熟美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更没有贪图富贵,杀妻灭子之事。
        可是,本应该大书特书的清官榜样却因为两个人的出现而命运陡转。
        这两个人就是仇梦麟、胡梦蝶,陈熟美正版的同学。当年大家一起读书,关系不错,二人家庭条件比较好,还接济过熟美同学。不过,二人显然不是读书科举的料,一直过得很不如意,就像其他同学一样,也找到熟美同学,想谋个一官半职。这是当时官场的风气。
        可惜,熟美同学是位久经考验的好同志,当即将头摇得山响,“给钱的可以,要官的不行,俺是讲原则的,再说俺也不是组织部长啊”。熟美同学只是拿出些银两报恩了事,就将老同学打发了。
        自觉和熟美关系不一般的二梦同学,也和其他找熟美拉关系的人受到一般待遇,这个气说什么也忍不下去。可是忍不下去也得忍,谁叫熟美同学今非昔比,不仅官高爵显,而且圣眷正隆呢。
        但是,二梦同学明里搞不了事,暗里却有办法。二梦在从熟美处离开含恨回乡的路上,听了出大戏,登时有了灵感。要说,这二梦当年科考的时候没啥灵感,现在满心想整人却灵感大爆发,不得不说是朵奇葩。
        这出戏在当时可是红透全国的,戏名《琵琶记》,由高明创作,写的是汉末才子蔡伯喈和原配赵五娘以及相府牛小姐这个家庭组合的情感纠葛,算是一出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戏,虽然蔡伯喈停妻再娶,但终归是大团圆结局。
        二梦同学也是戏迷,本来就有心事的二人看着看着,心中的怨念就被点燃了。陈熟美啊,陈熟美,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俺当官当不过你,但俺可以编排你,让你遗臭万年。
        二梦同学也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二人拿着熟美同学给的银子,请戏班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大加改造。为了剑指老同学,他们把戏中的负心汉蔡伯喈偷换成了陈熟美。
        当然,为了避免让熟美同学查觉,他们刻意将新戏男主的名字换作陈世美,也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来陈熟美的名字太个性,天下同名者不会太多,容易被对号入座,给自己招来麻烦;二来陈世美这个名字在《包公案》中出现过,一旦熟美同学查觉,自己完全可以推脱掉。
        当然,他们将陈世美的原配改名秦香莲,与熟美同学的发妻陈馨莲仅一字之差也是同样道理。如此偷梁换柱,却又不着痕迹,进退有据,果然是古代不良文人毁人于无形的大杀器。
        二梦同学编造出自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就是《铡美案》(又名《秦香莲》,也叫《赛琵琶》。此后,二梦将新戏推向民间。这出悲情苦戏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突出,结局更是解气,很快就受到了吃瓜群众的热捧,渐成星火燎原之势,更随着京剧的崛起,一举成为当时社会耳熟能详的经典。
        不过,《秦香莲》这出戏在均州却遭到抵制。醒过味来的陈熟美家人利用自家的人望,在均州一地禁唱,甚至将到当地唱这出戏的戏班痛扁一顿。但是木已成舟,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此后,《秦香莲》在华夏大地越唱越火,已成为京剧的传统经典剧目,剧中男主陈世美自然也成为二梦同学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甚至超过了二梦同学的预期。
        对此,我们也只能无奈的扼腕叹息,道一声“群众有需要,熟美很无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5:40:42 | 只看该作者

科考陈世美 科普陈世美

(一)陈世美是清朝人乃假真相
不少人经过“考证”说陈世美其实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号熟美),是被冤枉的,还说陈年谷的两位同学报复诬陷,把陈熟美编成了戏曲中的陈世美。说来也巧,陈熟美和剧中的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
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自称钱塘散人的安遇时,留下了一本书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时的书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豫剧《包青天》剧情的前半截极为相似。
大家只要百度一下《包公案百家公案》,就能看到这本明朝的书。只是这部书里没写铡陈世美,是发配陈世美,包公戏曲受《三侠五义》影响改成铡陈世美。
这足以证明有些后人精心考证的《陈世美真相》其实是煞费苦心的假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5:41:26 | 只看该作者
(二)差别
关于陈世美,涉及他的作品中,较出名的有《包公案》(明朝人安遇时作,里面有神话成分)和《铡美案》。两者相似度很高,主角都叫陈世美,其妻都姓秦,都是中了状元后不要妻子。但两者中的陈世美差别也不小:
①籍贯不同。在《包公案》中,陈世美是“钧州人”(在河南),在《铡美案》中,陈世美是“均州人”(在湖北)。
②结局不同。在《包公案》中,陈世美是被充军发配,后者是被铡了。
③妻名有异。在《包公案》中,其妻叫“秦氏”,但没点名,后者则点出名字“秦香莲”。
④情节恶劣程度不同。在《包公案》中,陈世美派人杀妻得逞,在《铡美案》中情节轻些。
⑤身份不同。在《包公案》中,陈世美仅是一名状元,而在《铡美案》中,陈世美不仅是状元,还是驸马。
至于其原型,至今并无定论。那位湖北老人“考证”出是他的老乡,显属荒谬。鉴于《铡美案》和《包公案》中有关陈世美的那一节太像,很可能是前者自后者改编而成。
个人倾向于陈世美此人并无原型,纯属《包公案》作者杜撰。可能由于其结局不够理想(陈世美派人把秦氏杀了,性质如此恶劣,结果才判充军发配),清人又给改编成判为死刑了,更强烈地反映天网恢恢,恶有恶报。
另补:明人写的《包公案》通篇不曾出现一个“铡”字,因为那三口极具威名的铡刀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5:42:16 | 只看该作者
(三)伪考证
风传中历史原型为清代官员陈年谷,但这是明显的伪考证,因为陈世美是明朝小说《包公案》中的人物,明朝人写小说,怎么可能以清朝人为原型呢?很显然,《铡美案》是根据《包公案》中的第二十六章改编的,并无真实历史原型。
注:陈年谷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人,又名陈熟美。大概因为名字相近,有人据此生出原型是他的附会。
据《湘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5:43:02 | 只看该作者
(四)冤案
丹江口市的童德伦老人为解开陈世美之谜,花费了数十年心血,他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实确有其人,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清代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几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世上演唱,使陈世美臭名昭著,但从现在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确属戏剧舞台上的历史“冤案”。
注:由于明人安遇时小说中便出现过此人,因此,童老先生的考证明显是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9 06:07 , Processed in 1.123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