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2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朱德扁担”(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09:3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朱德扁担”故事的争论
朱德在井冈山和干部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就在革命根据地内广为传诵。1949年后,当年,朱德军长的通信员朱良才在《星火燎原》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朱德的扁担》的文章,这个故事从此传遍了天下。随后,根据朱良才的文章还改编成短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国革命博物馆也展出了凭此文复制的革命文物。
当年红军军需处长范树德看到朱良才发表的《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后,他作为这个故事的经历者和见证人,在《文史通讯》一九八二年第三、四期撰文指出,朱良才的回忆文章,以及根据此文所编写的教科书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的革命文物,同事实有不少出入。
让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的具体经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宁冈、遂川、永新等4县交界处,方圆有550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食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于是在192810月,掀起了一个挑粮上山的运动。当时红四军司令部及直属机关、部队驻在宁冈县的桃寮村,干部和战士们听到消息后,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已经年过40的朱德军长也兴奋地提出要亲自挑粮。大家考虑到他工作忙,都劝他不必去了,他却说:“我身体好,军事工作可以早晚安排时间处理,挑粮不能不去。”由于大家踊跃参加,一时挑运工具奇缺,朱德便让军需处长范树德给他做一根扁担。范树德后来回忆说:“我当即带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找到一个姓张的老板娘(当时红军对当地中年以上妇女的称呼),用一个铜板向她买了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八个字。朱德笑着说:‘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第二天,朱德亲自挑粮,这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挑粮的路线,是由军部驻地桃寮村,到山下宁冈县以东的柏露村,往返六十华里,都是弯曲不平的盘山小路,因此,红军战士都是挑个三四十斤左右。朱德军长年岁大了,更应少挑一点,可他“挑粮时,担子一头是行军时背米的三个白布米袋,另一头是一个用粗厚布缝的北方人叫做‘捎码子’的米袋,两头共计装40斤,再加上他经常佩带的一支德造三号驳壳枪和一条装有约百发子弹的皮子弹袋,总共约四十六七斤”。有的老战士还编了快板:“朱军长挑粮过黄洋,毛委员在茨坪昼夜操劳,全军团结齐心革命,胜利在望必定牢靠。”
范树德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
1: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与事实不符,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八个字;
2:朱德挑粮的路线与实事不符,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各村到茅坪,而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
3:挑粮重量与事实不符,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一百斤),而实际上,是四十斤左右(当时范树德20来岁,也才挑了三十斤左右)。
20016月(河虾)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自己过去回忆中的一些错误,文中说:“小学课本有《朱德的扁担》一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那时,朱总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敌情,白天和战士们下山挑粮。我是他的通信员,担心他累坏身体,就和其他战友劝阻他,但谁也劝不住。后来,我出了个‘鬼点子’,干脆把朱总司令用的扁担藏了起来。可他仍不罢休,找到军需处长范树德,让他花一个铜板买了一根毛竹,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
【百度条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09:39:18 | 只看该作者
       1943年朱德在延安给高级干部讲课时还讲到井冈山挑粮:“我在井冈山的时候,大家去挑米,我也去挑,挑到半山上,我就挑不动了,肩膀也压肿了。虽然如此,但是你一挑,他们就来抢着挑,一带头事情就好办了。”(摘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09:57:55 | 只看该作者
记得65年在一小,我们年段请我班一个同学的老爸来作“忆苦思甜”,贡伊旧社会被抓壮丁的悲惨经历(后来有人贡,实际上伊系老兵痞,几次被雇去顶替壮丁)。其中说到,被抓的壮丁都被捆成一串,每人还要挑一担盐,挑到江西去卖。这是军官强迫的,江西缺盐,贩盐有大赚,但钱拢由军官私分了。从温烧到江西路途遥远,真系翻山越岭,累死不偿命。这担盐,佤清楚地记得伊贡是40斤。当时还想,既然盐那么贵重,怎么不多挑一些多卖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10:21: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当年红军军需处长范树德很倒霉。他是黄埔一期出身,又算我军总后勤部第一任部长,跟他同样资格的井冈山战友,活下来的都成了开国大将、上将,起码系中将,但他因病没参加长征,后来被俘,到国民党部队做事,解放后被逮捕,关了20多年,释放后才当个桂林市政协委员,没几年就去世了。
范树德一出狱,就跟当年的小通讯员朱良才杠上,指出对朱德扁担的回忆失误。朱良才授衔系上将,地位显赫,《朱德的扁担》又是著名课文,这个范树德却敢太岁头上动土,大胆纠错,真是赤脚不怕穿皮鞋的。朱良才也还算谦虚,没有以势压人,修改了自己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5-25 16:00:13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朱德的扁担肯定不止一根,因为记得80年毕业时从沈阳坐火车到北京(最头摆),到军博参观,楼上楼下,好几处都陈列标明“朱德用过”的驳壳枪,好像不止3把,枪都用过这么多把,扁担按理就不应该堵有1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25 19:2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5-25 20:45 编辑
刘炎昭 发表于 2012-5-25 16:00
看来朱德的扁担肯定不止一根,因为记得80年毕业时从沈阳坐火车到北京(最头摆),到军博参观,楼上楼下 ...


朱德摸过的枪支拢可以算伊的枪,但扁担却只有一根,多也不超过2根(现用一根,被藏的一根),挑米就那一回,挑了几趟。现在展出的都是复制品,所以会有许多根不同的扁担。
而且故事贡法也好多种。比如,范贡系第一次挑米前就做扁担,伊主动写的字;朱贡系伊藏扁担后才去买竹做新扁担,才叫范写字。范贡的过程比较细致,但是,还没被藏过,为何就写“不准乱拿”?难道伊未卜先知?
刚砍来的竹子做的扁担,还含有很多水分,太软,也容易开裂,能不能第二天就用?一般竹子要等干透了才够坚韧。
另有一贡法,有个名叫朱俊才的老红军贡,藏扁担的系伊,主意系一个山东战士出的,由朱俊才拿到村里群众家藏起来,后来朱德亲自去村里找回来,自己写上字。这贡法跟前面两种又不同,买竹做扁担的细节没有了。
这个朱俊才跟那个朱良才不是同一人,却都说系朱德通讯员,都说系伊藏扁担。
年代久远,回忆就模糊,贡法就有出入,朱德的扁担也就多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25 20:07:5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回忆模糊,文艺宣传更添乱,
像这幅画只能当艺术作品看,
变成朱德自己写了三字:“朱德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25 20:18:24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课本的插图,准是没有生活体验的外行想象的。那时红军居然戴大草帽不说,挑米变成挑稻谷不说,走崎岖山路能装那么满?箩筐都高高的形成金字塔,不会边爬山边撒了?红军紧缺粮食,军长就不怕一路撒稻谷吗?这插图严重脱离实际,把朱德画成根本没有劳动经验的人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5-25 20:25:34 | 只看该作者
这幅作品老实点,没有画箩筐满满的,但还是画成挑稻谷,又把崎岖的羊肠小道画得那么宽又平,朱德挑得那么轻松,就像在挑空担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30 10:38:55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5-25 20:25
这幅作品老实点,没有画箩筐满满的,但还是画成挑稻谷,又把崎岖的羊肠小道画得那么宽又平,朱德挑得那么轻 ...

井冈山我去了2趟,朱德挑粮歇脚处就在半山腰的大路旁,周边有三棵松柏树,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旅游观光就是无中生有,添油加醋,信不信由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5-5 23:11 , Processed in 1.1700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