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6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三十六街抚今忆旧(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21:5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三十六街抚今忆旧
老哲(厦门)


       三十六,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典型的如“三十六计”、《水浒》中的三十六天罡星,等等,以此为街道数字,或者说以此数来布局一个城镇的,却不多,石码即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想必当初确有这么多条街,像打石街、炮仔街、福寿街、打索街,等等,基本上是以这条街上所集中的商铺、商行的种类来划分与命名的,尽管这种命名法并非独一无二的,但像石码这样集中和“纯粹”,恐怕仅此一处。
       作为“可以算是”的石码人,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曾经多次想“数清”这三十六街,可是都没有做到。当然我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大致数字,这是中国语境中常用的,并不需要去逐个“抠”。
       无论如何,位于锦江南岸的基本上按东西向和南北向排列的这长短、宽窄不一的骑楼街,那一幢幢红转面的两层到四层小楼、那一根根方形砖柱、那兀立街心的名曰“宛南亭”的舰首形建筑;那垂直于各条街道的如蛛网般纵横密布的小巷,青石板铺就,或直穿或曲折蜿蜒;那临江骑楼下过道中等候摆渡过江的男女老少和各种箩筐簸箕挑子;那江面上成片的竹排和森林般密集的船桅;那掩映在“锦江公园”的绿荫之中、雄踞在台阶之上,披霞光、映夕照,数十年来阅尽古镇风云的中山亭;那隐身巷子深处,在传统节日之夜锣鼓喧天的老戏台;那每天清晨喧闹不已的集市和各条巷子中此起彼伏的叫卖叫买声……这一切,构成了这座曾经享誉海内外的东南四大古镇之一的风情画卷,悠然、恬淡、悠远,在似乎单调、一成不变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外表下,展示着丰富的色彩,蕴藏着无限生机!
       曾经的在清澈的江水之中自由来回泅渡、在船舷跳水戏耍;曾经的在暮色中穿过骑楼下东一簇、西一帮纳凉的人们身旁;在迷离的夜雾里穿行在灯幽幽、乐悠悠、笑语轻漾的迷宫般的小巷中;在安详静谧的午后步出骑楼街外缘,走过阡陌纵横的绿油油的田野,兀立江堤眺望遥远的江海汇交处的浩渺烟波,浮想联翩;在骑楼人家的二进厅或天台上品茶聊世情、谈人生、畅抒理想;迎面而来的笑意意味深长、如片片花瓣入怀,诱发一段风花雪月的人生际遇、转身而去的背影饱含沧桑,瞬间令人泪眼朦胧;无数回在九龙江边的码头送行,别情依依,挥手毕,怅惘莫名;无数次蜗居深巷陋室,挑灯夜读,思接千载;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多少回忆、多少感慨、多少喜乐哀怒、多少悲欢离合,说不完、道不尽,三十六街,承载着这一切,多少个春夏秋冬了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21:58:39 | 只看该作者
       综观闽南或者就看漳州属的小城,石码之独特,无出其右。首先,她占据了漳、厦母亲河九龙江的入海口,系古月港所在地,扼地理之要冲;其次,她那三十六街建设布局的齐整和玲珑,以及风格的别致,如同精致的艺术品,颇有点令人叹为观止的味道;而最有特色的,当届她所蕴涵的文化。如何表述呢?在我看来,石码的文化有一个鲜明特点,即海洋商业文化,既然我们是地处江口、面对海洋的,既然古镇的形成本来就是建立在远洋贸易的基础上的,那么,从古到今,石码自然有着浓郁的海洋商业文化氛围,具体如着装的“洋味”、许多人家有海外关系、家居生活的考究、信息灵通、文化素质高和总体上的安定悠闲气氛等。
       这种文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其兼容并蓄的能力,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宽容。在闽南的其它小城,甚至厦门这样的现代和发达城市,即便是到现在,相当一些偏狭的诸如排外的习气,还有一定的空间,但石码很早之前就没有或极少,可以说在石码人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包容的秉性,典型的表现是他们见怪不怪、不惊;不仅不怪不惊,还对另类事物、包括怪人、怪事持一种宽谅甚至欣赏的态度。
       石码的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哪怕在文化被摧残的年代里,也是如此。政治风暴的疾风骤雨,刮到这个小镇时,往往失去了锋芒、黯淡了血色。长期以来,骑楼人家的厅堂上,总以挂着名画或名字帖为荣,加上天井里总爱摆着精心搭配的花草和精雕细琢的盆景,有些人家还筑有假山或引来一泓清水,使得有着二进、三进结构的纵贯两条街道的深深的宅院颇有些徽州人家的味道,然而风格不同,情调更为多样。
       想当初,一定是外出特别是出洋经商的人们用大把银两回家乡营造出这外不张扬、内蕴珠玉的骑楼宅院的,想必既供“留守”的眷属安居,也让自己回乡时享用并作好叶落归根的打算,岂不知在无意间,也营造出了古镇闲适的氛围。闲适与安逸,似乎是骑楼街不变的旋律,弥漫着优雅的气息。即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当改变处境甚至拜金的躁动冲击、撼动着华夏大地上无数大城小镇,震荡着四处奔波的各色淘金者的心灵时,一踏上码头,步入这熟悉而亲切的骑楼街,我们会发现她风采依然,尤其是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悠然与安详。瞧,懒懒地披着外套、趿拉着拖鞋、夹着烟卷逡巡在小商店门首的男人;套着大红大绿的袍裙、抱着宠物狗、顶着一头卷发器,与左邻右舍有一搭没一搭拉家常的女人;吧嗒着乌黑锃亮的长烟杆,靠在自家大门旁的藤椅上,晒着太阳,不时与过路人打个招呼、说上几句妙语的老头;在骑楼天台上沏上一壶铁观音,耐心地边修剪“空中花园”的花枝边用手机聊天的男人;衣着光鲜、肤色虽较黑但显得自信心甚足的进城遛遛的农人,兴许口袋里揣着大把钞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21:59:55 | 只看该作者
       而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三十六”绝对不够数了———相当一些区域已经被开发、改造了,新的建筑鳞次栉比,与骑楼街不同的是,新楼、新街的造型和结构各不相同,功能也不一样,尤为不同的是色彩。骑楼街原本的色彩是一成不变的,即暗砖红色,暗,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如今,矗立在九龙江畔,与沧桑的老街和漾动的波光相辉映的新的楼房,红、黄、白、绿等多种颜色相间,与它们那些半欧半美半中半西的建筑风格相匹配、相衬托,恍然间犹如江畔崛起一座新城!
       要说新,或者说变,那三十六街与她们的居民们在这翻天覆地的三十余年来,见证得还少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除了当时的县政府、公安局、法院等政府楼房,脱离出骑楼怀抱,建在山麓、村旁和田间,以及街区边缘的几家工厂和学校、医院之外,石码的地盘基本上还是以她的骑楼街为界限,另一座同样历史悠久、但近代以来已经“淡出”并缩小、退化得很不起眼的古镇海澄,虽近在咫尺,却让人感觉到隔山隔水,那时就有一个幻想,想象这两个颇有姊妹城味道的古镇连成一气,那该多美。而如今呢,实际上已经很难将她们看成是两地了,大大扩张的石码,用新的连片的街区、公园和平坦宽阔的马路,将海澄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不仅如此,在另一个方向也就是九龙江上游朝着漳州城方向,龙海市的市政设施和房产、工业、商业等开发,沿着江滨快速向前延伸,预示着我们这辈人的另外一个少年之梦———与漳州城连起来!只是,到那时候,三十六街还会存在吗?
       骑楼街儿女,与众不同。有一句古语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用来形容石码人,尤其是年轻人,有一点夸张,但以“动和静”来作个说法,倒也算贴切。首先,骑楼街人好静,或者说较“定”,这不单指的性格上的,而是一种不急不躁的心态,这与骑楼街所具有的慢节奏和悠闲气氛相一致;其次,大多知足,这也是心态,却与人生观有关,似乎沉浸在紫云山的朝云暮雨、九龙江的涛声帆影之中,怡然自得;最后是他们人生的实际状态,原来“静”是相对的,考究一下石码人的“动”,那可是一部大书!不用回翻历史,只要看看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石码人是如何走出骑楼街、走向大江南北以至欧亚美各国的,也就够了。走出去了,走遍世界,而且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表现得出类拔萃,以至于成就辉煌、足令家乡为之骄傲与荣光。一走出骑楼街就显出其不凡,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成名就后,他们要么向祖上学习,回乡修缮骑楼宅院,要么时不时回到骑楼街松弛神经、修心养性,从这个角度讲,是否可以将三十六街看成是各路英才陶冶性情和休憩放松的后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22:0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1 22:24 编辑

       再闻闻骑楼街里的书香吧,这有助于我们对石码人秉性的进一步了解。不少骑楼宅院,除了各种居住功能、几进天井穿插布置花木盆景直至“微型山水”之外,一般会有一间书房。通常,书房会设在朝南、向阳且较为宽敞的房间,而且藏书不会少,有些人还会在书房里摆放古筝或古琴。如此一来,深深骑楼院就成了一所所静谧的书院,晨曦初现或夜深人静之际,伴着悠悠乐曲,将幽幽花香与书香撒满三十六街,沁人心脾。若此刻从里面踱出一位羽扇纶巾的翩翩书生,恍如时光倒流,似乎并不让人惊讶。
       君不见,单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创造奇迹的三十年时光,差不多是把石码抛弃了。理由很简单,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小城市,在经济腾飞的大盘中,要么背靠大树,像珠三角的小城镇,自然红火;要么处在交通要道上,不火也难;要么拥有独特的甚至是稀缺的资源。没有这几个前提,发展依托什么呢?石码的交通便捷程度,连许多热点城镇都难比,但,这里是个角落,外来客来干吗呢?虽然高速公路直接穿镇而过,那几乎日夜不停的车流却仅仅是倏忽掠过,很少有车在“龙海出口”下高速。除了乡亲省亲、返乡或有着其它渊源的投资者落脚古镇外,多年来,石码人成日里眼看着南下广东或北来的华南商人、运货车队匆匆过境而不入,眼见多少商机与自己擦肩而过,心里头那种滋味、那份着急,难以形容。
       尽管如此,作为拥有过“大码头”辉煌的石码人,仍然有自己的路子,有着自己前进的章法与发展的模式。他们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凭借着并不殷实的家底和从祖辈那儿继承下来的勇气、智慧和耐性,不慌不忙地打造着一个新天地。那是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带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新的城市,那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设置科学条件良好的工业园、功能齐全并富于人性化设计的住宅区、整洁靓丽的商业街和气派的商贸中心,当然还有布局合理、富于现代气息的学校、医院和体育娱乐中心,以及大片的绿化地、街心街角公园和大型主题公园等等。
       如今新石码即龙海新市区,已经初步成形,崛起在青山绿水环绕的一片平畴之上,乍一看,有如疏密有致的水墨丹青,令人赏心悦目。而深入进去,你会发现在这儿处处体现出设计者建设者的独具匠心、处处渗透着三十六街特有的文化习俗、习性的传承与发扬、处处蕴藏着石码人的低调、不张扬但十分用心、富于创造性的品格和纵然与世无争、实则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不仅于此,从各种建筑和道路、桥梁的设计一直到城区大的格局的规划上,可以看出一种明丽而清新的风格,透着淡薄而雅致的情调。
       也许,竟是三十六街穿越时空的华丽转身,依旧那样迷人、那样地充满梦幻色彩。
原载《厦门文学》电子版
时间:201006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22:12:42 | 只看该作者
本文作者也是《厦门文学》编辑,系佤大学同学,龙海籍,关系很好。伊本从政,后经商,落魄了才投靠到《厦门文学》混碗饭吃。因对龙海非常熟悉,其人也有文才,这篇写得满有气势和韵味,也是我们熟悉的、正在褪色衰落的闽南小城旧貌老景。

点评

这是顶真的美文。余味无穷!  发表于 2013-9-5 08: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2 23:03:04 | 只看该作者
解放前的云霄县城也是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构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10 01:02 , Processed in 1.1700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