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名胜旧称“八景”,指四山一港一潭一塔和一江溪段,即炎夏晨时的“臣岳扶曦”,八月十五夜“将山挂月”,江海烟雾中的“仙人露髻”与“玉女云鬟”,九、十月间涨海期的“狮港秋潮”,晚霞映照下的“虎潭夕霁”,漳江出海口的“石矾砥柱”,中游的“漳水澄清”。还有县衙前的“仙人倒影”。境内甚多名胜古迹分布于梁山山脉和乌山延伸的山峰岩洞。山青秀,石奇锐,江旖旎,潮壮观。 名山胜景 一、名 山 (一)大帽山
在境内东北部,南梁时曰高昌山,之前属揭阳山、揭阳岭,后曾称揭鸿岭。峰高海拔1076米,其峰扼住险要,山召峣峻伟,居高临下向南延伸出白石、大尖、小尖、圆峰、双峰、观音山、龙墓山、虎仔岭、高地岭、大峙原等“连山”,东控旧汉关松仔鞍隘、白鹤岭古战场,西锁朝天岭古道分径。秦赵佗设戍据所于此域,建有“赵佗故垒”。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三代南越王赵胡置“边邑”。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大峙原下始置故绥安县。唐陈政、陈元光镇师故绥安县地,后以屯所初置州县。大峙原又是陈元光原墓葬地。大峙原下有祀陈元光及其部将的陈王庙。此类庙祀近处还有火田、古楼、高地等7处。已发现出土的古文化遗址十多处。唐宋时建寺置观、设书院(室、堂)。今尚存祠堂(院)及古庵遗基。古迹荟萃,历史悠久。
(二)东梁山
在梁山东中段,有东晋时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往返歇居处,南齐武帝登临该山莲花峰,所赏齐帝石(峰)山名。历代在山上建亭置祠、设寨立台。该山峰主要有齐帝峰、漈港山、玉女尖。
齐帝峰 在梁山东段,原名莲花峰,海拔960米。《南齐书》载:“武帝名赜,小名龙儿,太祖长子,赏赣令。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反,帝不从,被系于郡狱,族人萧欣祖等破郡狱迎出之,遂率部曲百余人,举义兵尝以众寡不敌,避屯揭阳山中,聚众至三千人,后袭破子勋,嗣帝位”。其时,义安郡绥安县本汉揭阳县地,齐武帝临眺莲花峰赏为齐帝石。往南谓“鸟嘴”,也称“龙头嘴”,峰高海拔997米,有一巨石横空崭然伸出,泉珠滴落进一口石潭,潭上氤氲缭绕,使人有奇幻之感。再南为此段最高峰,海拔1001米,又南是圆秀的鸡笼山,高957米。齐帝石峰近有晋亭等,奇石异洞遍布。西南谓黑梁山,均为紫黑色犬错石林。
漈港山 在东厦镇荷步村之东千米山巅,为梁山东段之一独秀峰,东隔白砂溪与峰山对峙。南为称仙人顶的鸡笼山。清康熙甲寅(1674年)之变,曾筑台屯兵于此。此为漈港坑之源,传汇九十九涧合流大漈港入海。西自其山麓仰望此峰,多峰掩映呈笔架形,故又称笔架山。
玉女尖 在金刚石东南,海拔986米,其山犹如仙女高洁故谓“玉女”,与隔漳江的西南仙人峰对峙。传说北端的莲花峰为玉女驾驶的“天船”。玉女尖平日有云雾缭绕,数日一“雨浴”。天晴遇海风骤然撩开云雾,便显现玉女圣洁身影。其时于此可远眺东南海面岛屿,繁忙梭动的商船渔舟尽收眼底。
(三)将军山
在云霄城西郊5里,海拔426米,陡峭耸立,威严壮观。汉时闽越王余善派兵据于此山谓“号力驺为吞汉将军”,因而得名将军山。唐代岭南行军总管、归德将军陈政殁后葬于山麓,又益其名。将军山岿然屹立,与漳江北岸的有缙绅持笏之象的大臣山相峙,为境内一突出地理形胜。据称,于中秋夜步入县衙前,可观赏到一轮皓月恰挂在将军山山巅正中,与大臣山成一直线,夜景殊饶佳致。其东侧为后唐三佛齐国镇国李将军捐建的普贤寺(院),陈政墓左上,山涧清泉汩汩涌流终年不息,有的游客携瓶带罐盛回泉水煮茶品尝。现已建厂开采生产“将军山”牌矿泉水。山下东有小龙湖荡漾船影。往陈政墓右边小径而去为下普庵。延坡往下2里许,有陈元光“演武亭”(今为村)和下营庙(废后今复)。山之西南侧龙牯岭内尚存“金城”古城堡遗址,并有一“九十九笼山洞”,相传南宋抗元首领陈吊眼曾藏辎重于此。将军山上盛产闻名东南亚国家的“将军山栀子”等中药材,古代从东南亚移植于此的胡椒、肉桂等尚有遗存。从顶峰俯瞰漳江,犹如一条银龙从西北往东南转过城池向大海逶迤而去。古城新貌历历在目,远海景象依稀可见,组成形状各异的美丽画卷。
将军山源出大峰山,经乌山分支出十三小山,东偏北为虎头山,立于江滨,下为虎头潭,一寺庙隐居于潭上悬崖间,秋后黄昏可观“虎潭夕霁”一景。虎头山上有崖刻楷书“虎踞龙盘”4字。北居人山,为西林古城门户。西及北有新陂西营庙遗址、磨剑石碑刻、军营山古迹,及望安山古城台。唐泉潮团练副使宣威将军许天正和卢如金曾随陈元光“剿抚”开辟修竹里于此为营。此外还有交仓山、新厝山、上窖山、望高山、大番山、八卦山、献宝山等。
(四)仙人山
在漳江下游南畔之上。其峰海拔575米。峰之东南为竹塔龙泉岩,有仙人亭一座,相传此为寻仙迹、修真处。东南坡有半径山,志载山上有唐陈元光寻真处,并写有《半径寻真》诗。亭近处山上有石棋盘,传为仙人弈棋处。坡下石壁上有仙人足迹、古岩画。东北坡横山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峰之南偏西为仙峰岩,并有七贤堂(石屏书院),为南宋古迹。由西南往东北依次为和尚墓、龟蛇迎宾、隔尘关、佛寺、七贤祠等胜景。寺后北150米处有石峒曰虎祠堂,洞内有天然石鼎九口,覆叠状。峒里宽10多平方米。庙前南120米处曰十八峒,峒里分18峒屋,计宽80多平方米。峰之西北坡为白塔龙湫岩,坐南向北,依陡峭山崖和岩峒建岩寺殿堂、厢房。于此俯瞰漳江,舟楫似划动于杯中,故有“眼中杯渡”诗意。
(五)乌山峰
在和平乡之西,常山华侨农场西北,海拔1050.6米,其峰高千仞,周宽百米。石林耸立,构成蒸笼形,俗称笼盛石,由于音近誉为龙床石。峰沿下分别有鸡笼山、观音座莲、公头里等名山,为40年代中共闽南地委、云和诏县委机关及直属单位所在地,今为游览观光胜地。这里景观奇丽,多有深邃峒穴,幽径纵横,巨石蔽天,攀援间景物忽现即隐,呼唤时一声百应回荡,炎夏到此顿觉凉爽,为避暑好去处。偶有气候变化,悄然隐入白雾之中,恍惚置身仙境。阵风忽过,便又满目碧石苍林。其坡东南有武进山,石壁尖、红竹尖、蜡烛尖等。此为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吊眼聚集屯驻活动的据点,今存寺庙、刻石、碑铭等遗址多处。其西南余甘岭为古代云霄与诏安往返孔道。志载,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设防抗倭。
在龙床石峰之北、下河乡西南的乌山石笋峰,高挺崎峻,巨石嶙峋,状似巨笋破土而出,海拔1014米。东坡与东南坡连绵有虎耳尖山、坪坑山、橄榄山、仙童眉山、笃厚尖山、乌石坑山、茅岭、马鞍岭。坪坑山下通贝有元朝太监墓,相传为其时朝廷派遣到此寻挖水晶的太监,因圣命未果,不敢回朝,后病逝葬于此。茅岭东延伸出南山、万夫岭、御史岭、帝望岭、大坂山。 二、名 洞 (一)仙师洞
又名相思崆,在梁山之麓,离鹤坑社(今岳坑村)东南一公里许,石室玲珑,泉极甘美,夏月可避暑。旧志载晋朝“葛洪常炼丹于此,今石上尚有丹灶及仙足迹”。其时葛洪采药炼丹往返于晋亭、灶山,此为居住处。以天然巨石为洞顶,洞屋内厅堂、房舍十多间,幽深奇妙,地下泉流,夏凉冬暖。洞口有摩崖石刻两处。
(二)仙茅洞
在白石山龙井处。其山脉自峰顶六七公里处畅然而来,突起一座大石岗,相对高度百米,如游龙昂首,从龙嘴洞里涌出淙淙清泉,故称龙井。志载明崇祯间龙井涌泉忽息,却又于相去十多公里的城北虎头山下冒出一泉,被称为虎泉。泉水清冽,用其煮泡香茶可与杭州虎跑、苏州虎丘之水媲美。又传,从龙井撒下谷皮而由虎头山下虎头潭浮出。后虎泉消失,龙井依存。
(三)十八洞(间)
梁山十八涧在赤麻溪,山脉重叠环抱,十八涧石洞相通。可从山顶小石洞而入,往下经螺旋形的岩石结构洞道而下,出第十八间石室后抬眼一望,悬崖绝壁,可望而不可及,洞口坑沟及洞底清泉从砂石间流过。十八间中,最大的可容纳一百多人,小者可容十多人。30年代为饶和埔红军、红三团行军宿营地。仙人山、乌山也有十八洞。
(四)白塔山洞
在龙湫岩左下方,洞中可坐百余人。旧志载:“白塔山龙湫岩风景为云邑冠”,“其地而洞而台而泉而石,凭栏远眺,流连忘返”。其岩洞为明天启进士吴燮山修葺。吴官至潼关府州牧,归田后不愿应酬富豪,仿少林寺人隐居于此。
(五)金城洞
又称九十九笼山,在将军山西坡2里许的龙牯岭山坳。相传金城为陈吊眼抗元屯兵处,山洞从城内入可通山巅,洞内幽深,非举火把不能进。据传猎犬曾从此洞口低处入,由山上出。
(六)其他岩洞
蝙蝠洞 平和县志载,蝙蝠洞有蝙蝠岩,在新安里(即今马舖乡宝石村西)。传说乱世时曾为富户隐藏处。
罗婆洞 在马舖乡宝石村山上,其山石均为粉红色花岗岩,石洞甚多,为30年代红军游击队住宿地。今石头多被开采用于建水库、造楼房。近旁有佛庙,今洞庙均受破坏。
乌石洞 地名老鸦畲,在火田乌石村,平和县志云:“世传本地出圣主,朝廷兵遂至此灭迹,众军开山,有石穴破处,两鸦从穴内飞起”。洞穴已湮灭。
白狗洞 在常山白狗洞村。史志载:“白狗洞村之旁,有小山横列,中成窟穴,昔有白狗精隐伏为人害”。实为奇洞,今淤塞。据清乾隆档案记载,天地会早期会徒李少闵在此处被捕。 江滨胜迹 一、古溪古江 (一)古绥安溪
在大峙原下,又谓县前溪,源出梁山,流向西南,其流域有温泉溪、庙前溪、火田溪。与境内来自西南西北两溪先后汇合于溪口、西林下楼,经虎头潭出海口。绥安溪源多水碧,支流如网,港澳深广,“涨海涵千谷”,汉越王潭为县前港,远通西夷,南梁“时已有商船来往绥安县港口”。唐陈政与陈元光父子镇师以火田地为屯所,并建宅居于火田。温泉溪有“两泉并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唐“嗣圣年间(684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浴投十钱其中,泉为涨溢,浴毕澄止”。北宋此处已有汤泉溪山临济寺,下为港口。明时船经此至盘陀岭下等梁山谷口。
(二)古漳江
由绥安溪衍出延伸。志载:“昔陈元光之父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故漳浦名县,漳州名郡”。漳江之名始出于此。江自上游经虎头潭狭口向牛相牴海域延伸为中下游。自唐至五代,船泊可至中下游山麓,故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三佛齐国外商运香货到此易钱后捐建将军山普贤寺。宋时中游之南称月溪(又名益溪),“谓溪形如月得名,人烟繁盛,商贾辐辏,海艘溪泊皆集于此,为漳南一大市镇”。宋元朝间,有多处商运港口。明尚有中游原金坑、阳霞、中柱、前涂、浦尾、上坑等港,下游有梁山麓荷步漈港,后埔横山宿船港等。溪港水深10~20多米。明朝中期,溪港逐渐淤浅,商船移北出现云霄港,港宽,且水深澳静。江流出河口,往下一石关,即水中矶石群顶托起土岗,面积数百平方米,上有座古坟,古榕等大树耸空而起,周滩有红树林相托,为鹭、鹰、鸦、雀等群鸟居所,昏聚晨散。潮起被石关顶开分流,潮退海埕可见。自中游两岸而下的南溪、北溪汇为一派,经此浩荡奔流入海。风平浪静时,清碧如镜,泻流遇涨潮时却出现一条带浮游物的水波纹,自海门石矾塔至内溪数十里,成为水上一道风景线。 二、古潭濑 陂埭 (一)古潭濑
越王潭 旧志谓“越王潭,即绥安溪”。在今火田镇后埔、顶江、内土楼、黄堵、白泉等村之前,水域面积3000多亩。虽已冲积,但其凹下的低洼田、河床、溪滩依稀可见。民国7年(1918年)大地震时,此处田地裂开,从地底深处一直喷涌出烂海泥。“越王潭上一青牛”(石牛)依在。
虎头潭 在城北漳江狭口处,中有石穴。相传可通其上悬崖间寺庙。又传白石山龙井之泉与此石穴相通。古称深不可测,唐时谓此之外为海口。江海相通之处,又有秋季黄昏“虎潭夕霁”景观,其下韭菜濑,旧时县城武庙前放生池石穴通江濑。
其他潭濑 马舖赵陂潭下鲂濑,今均为峰头水库,下河陂仔头潭濑、粪箕濑,昔曾有近百斤海鱼逆流至此,粪箕濑下又有溪口鳖潭,时有老鳖上滩产蛋,诸多潭濑均跌宕相承,随溪湾江澳漩流于深且宽的潭中后,则又哗然溢淌而去,于是出现流程中的猝起复落状态,紧缓有序,淙淙声响。山上之潭另有奇观。梁山莲花峰急泉冲击下的龙潭、石潭,近旁为古时置祠祷雨遗址,潭上氤氲迷人;乌山泉瀑垂落下的阉缸潭,深渊蓄水无穷,投下游物难见。南溪畔上窖村前的江牡潭,其水清甘异常。新安里和尚潭,亦别具景观。
(二)古陂埭
古陂 始建于唐陈元光实行营农积粟,组织军民屯垦,进行筑坝拦水等水利工程的遗址,多数在火田地。按地方志记载有:火田镇治旁边军陂、竹树潭杨仔寨杨仔陂、许厝窑许厝陂、黄堵村附近黄陂、岩前溪边洪陂、婆髻(婆者)山下赤髻陂、窟后山与白泉之间九窟陂。这些陂,初建均为引山边涧流用以灌溉,故明代有诗谓漳江上游为“灌园”句。以后扩大垦植,有的拦溪筑堰,设置匣门启闭,以灌溉结合船运。诸多坝堰几经修筑,大部分至今仍有作用。如火田村附近于清重修军陂堰坝为石块砌叠,石灰勾缝,高5米,底宽4米,面宽2米,长120米,今存三段约30米。其配套水渠依山蜿蜒开凿,总长约4公里,今保存完好。其他古陂有火田与下河之间的陈公陂,下河乡的孙坑军营陂、新陂村的西庵(营)陂、上河陂、下河陂,马舖乡的洋尾山陂、石鼓溪陂,莆美镇顶溪村山下的官陂等,均系古代陂址。
古埭 明代漳江已逐渐浅窄,先于中游岸边筑陂拦灌,进而扩围浅滩谓埭,有竹仔前、高塘、佳洲等埭。埭岸拱顶潮浪,潮自北岐经河口、山尾湾、益溪入莆尾、上坑、中柱等港,“注满诸溪与莱畦稻圃,隐映足供胜览”。下游至清代已围埭十多处,南岸边有清泉、岩前、油草、舒城、岐尾五口埭。清泉埭在仙人山北的竹塔村与南洋村之前,有一旺泉,据传与20多里的仙人峰后碗窑处石穴相通,此泉曾于明为竹塔横山村富豪廖龙盘隐引进楼宅饮用,并注进三合土墙管道预防从外火攻。当年民众愤起合攻,龙盘楼被攻破,地下管道阻塞,泉眼却从下方海滩上冒出。后被围拦用以灌溉。其泉水清澈,相当于几架水车车水的流量,今埭外围扩新埭。北岸的古代漈港、横山宿船港和古造船场深坞头等分别为金小娘、槐浦、大墩、大公、船场、高溪、荷步、浯田、荆林九口埭围于其内。金小娘埭在荷西村前一公里多,相传一良家女子冤溺而死,游尸漂荡到该埭匣门井下,几经移尸复又漂回,村民募资给予举行水葬,造坟在匣门井底下。村民凡下匣门窟捉虾蟹或启闭匣门者,不敢脱衣露体,以示敬畏。还在匣门涵墙上建一神庙,香火不断。今被护围在东方埭中心区,为江滨渔村一胜迹。
附:新埭景胜
70~80年代,下游滨江两侧,沿古埭以外扩建称东方埭,面积2万多亩。设置排灌系统,高、宽均在7米之间的7口水闸耸立于港湾,进行启闸排洪时轰然激起白瀑水烟。埭区水电路配套,堤宽长且坦直,条石护坡,风浪拍岸,安然无恙。新建数百户渔村,楼宅统一石块水泥结构,养殖池均10多亩至50多亩见方。楼宅前池上瓜豆棚下圈栏饲养禽畜,回收粪便下池辅助养殖。白天观堤外海潮退涨,夜间望堤内不眠渔村。吸引许多游人。 三、瀑布 古井 古泉 (一)瀑 布
大漈飞瀑 古志书谓“会稽之南罗浮之北,中有大梁山神仙宅,瀑流泻下银河数千尺。”神仙宅,传为东晋葛洪仙人炼丹经过歇居处。泉瀑往西南倾泻溅流,其势壮观,于山下六七公里处可见银白色飞瀑泻入梁山漈港,数公里闻其轰鸣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为其赞叹不绝。宋代蔡瑗诗云:“瀑流千仞挂长虹,泻下银河数千尺。”
徐南坑飞瀑 古称飞泉,在火田镇徐南坑村附近,谓“漈公”、“漈母”2处,均源自松仔鞍白鹤岭,经笔架山悬崖坑口急坠而下百米于溪谷,淙淙飞溅,宛若轻纱薄绡飞挂空中。飞泉以内有石崆深洞,可探幽于其洞中,夏凉冬暖。30年代红三团曾设临时医疗所于洞中。
七高磜瀑布 在下河乡七高磜村南侧,数十米急泻而下。
(二)古 井
驿前井 建于唐临漳驿前,一说在古楼驿前,又谓在今火田溪北,供驿馆饮用。今废。
罗隐井 在云浦交界处屿仔罗宛井村。井径近2米,深2米多,常年泉水不竭,大旱不枯,于井旁弓身便可汲水,井水甘冽。相传唐罗隐常睡于近旁一大石床上,石床下沿壁刻古篆两字,今石床已被开采用于基建。罗隐于云霄、漳浦等县边界沿海传说很多。曾任镇海判官,或为其时设“舶司兼海防机构及人员”巡查于沿海,饮用过此井水。
帝昺井 宋建,在火田镇古楼村盘陀岭上,白云寺前。井壁呈六角形,井台方形,四角分立4支花瓣状尖顶石雕短柱。井后砌坡墙,井水长年不涸。相传宋少帝南奔至此,汲井水烹茶故称。弃茶于井边处而成树,后此地多产茶,当地以茶质之好称喻皇帝茶。今为种茶场。
龙 井 在白石山,为天然古井,水质清澈甘冽无比。明时谓龙泉与虎泉为郡中两大名泉,遗址尚在。
麒麟井 在常山华侨农场场部西南约3公里的麒麟山青云寺左前侧,建于明弘治间(约1496~1498年),废于清。1995年3月重新修建,井径宽70多公分,从井口下窥观,可见泉涌突起,有时状似麒麟观音,故为井名。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有文人墨客即兴题词,其中落款瘦鹏的楹联石刻云:“青云山上祥云缭绕呈胜景,麒麟泉中灵水腾涌显奇观。”。
石 井 在横山宿船港东侧狮岚岗下,即古石井庵近处,上有榕树甚茂,明邑人蔡而烷作宅其上,诗云:“古榕蟠石井,枝杆何以繁,为得井中意,根滋叶自蕃。”其泉甘冽,今井墙毁,泉从石罅中涌出入潭中。
八卦井 在云陵镇溪尾路,建于明,井口八角形,因年代久远,讹称“破井”,宽1.2米,旧地名谓溪尾巷破井头,井沿墙高65厘米,深4米多,大旱不竭。50年代初有人投井,后造石盖封在井面,留四洞口汲水。
西岗井 在云陵镇塘坪街,建于明,井口1.8米,井沿墙高55厘米,深4米多。泉源甚丰,大旱可供石门(邮电局后面)、石牌(豆干社处)、塘坪等4社千家汲取饮用不完。相传泉通乌山庵树潭。
宫仔井 在献宝山下,泉清水冽。保存完好。
(三)古 泉
打虎坪泉 在小将军山麓,取其泉水酿酒经久不败。今取泉水煮泡茶者甚众。
菊涧泉 在渡头庵后,泉从石罅中出,水冷澄澈。夏季多有慕名前来取水者。
温 泉 境内6处十余口。火田镇后埔村温泉,“二泉并出,一微暖,一极热”,建有温泉池连浴室约60平方米。溪口村有崩溪等两口,设有浴用温泉池、浴室。还有古楼山尾圩溪中一口,官园2口,下河乡孙坑顶军营等数口,陈岱镇院前村前滩涂间多口海水温泉;据对陈岱温泉的探测有ABCD等多处温泉线点,可同时开采不影响导水导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