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6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龙蛇之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6 13:3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zbs 于 2013-9-6 21:51 编辑

                  
         最近,同学论坛就一篇“扣窑”的结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各有见解,究其本意,作者阐述了写作意图本为怀旧,而勾起记忆。至于抒发了结尾的感慨也是为了加以说明怀旧之情。
      阅览了刘兄诸多转载的“寒薯”篇,其主题也多是以怀旧为题,少纳入现实意境,故本人拙见,应以阳光明媚的修改方式较为贴切,留有更多的空间让读者去回味联想。
     江姐的一根筋有添足之嫌,而非点睛之美,作为编辑组人员,确切地说应是属“义工”之列。本对此工作没有实际经验,也没有这方面专长。只本着为同学做点什么的意愿,不应以什么大师来调侃,这样会少了同窗之谊,你以为呢?
     编好纪念文集是留给我们七四届同学的记忆,是件功德无量之举。能产生好的文章也是我们的共同荣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6 22:33:56 | 只看该作者
       老汤能积极发言,开诚布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很好(如果无那个“一根筋添足”的添足就更好了);而且“卒章显志”用得很到位,说得对。同窗之间有不同看法、想法,需要的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多沟通,坦诚交换意见,尽力求同存异。      
       几位老同学出于热心和责任感,带头做义工编辑,很勤勉,也辛苦,对你们的奉献和劳动大家都表示肯定和赞赏。我觉得,江委员的留言并非要否定你们目前所做的一切(当然也有思考不周、某些用词不当之处),只是对一些编辑方式感到不理解,过于急切地表明不以为然。这方面,的确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文骅目前成了“小媳妇”);究竟如何办理,还有待对两造理由进一步梳理。实际上争执的不是谁掌握真理,只是对具体编辑事务究竟该如何处理,目的都是使编辑工作更合情合理,分清了事理,以后代志头路就更有条有理,是不是这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7 00:28:33 | 只看该作者
       此外对那些转载的“寒薯”篇,佤也要及时说明一下,免得变成“引蛇出洞的阳谋”。之所以转得不亦乐乎,并非看重基本上系怀旧之作,好像一回忆儿时扣窑就必然紧扣怀旧,只局限于怀旧,只扣窑不喝酒……非也。佤这一搜索,发现,回想、怀念扣窑的人多的是,各地、各年龄层的人都念念不忘这个童趣旧事,这现象也很有趣;写的也都很有意思。但这么一集中,又发现,无论3年级小学生的作文,还是读过大学的中年人的博文、帖子、回忆录,对此经历的叙说,拢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谁谁谁+怎么扣+怎么好吃+感叹时光不能倒流,基本上成为一种“扣窑文”模式,基本上缺乏延伸到现状的联想或者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感想(个别文章有,比如两篇佤用蓝字表示的部分)。本来这很正常,作者主要是因怀旧而随意写来(中、小学生是交作业),兴之所至,叙述了自己一段趣事也就完事了,一般不为发表,也没有特别目的,写给自己看,顶多作为一个话题发到交流平台(博客、论坛、网站等),流传开来。事情过程差不多,写出来的主要情景也就差不多,除了讲到一些地方有不同的做法(如“拜窑神”,不知温烧有没有),以至于有的表达语言都差不多。这就成为人人会写,篇篇写的都有趣,却看来看去都似曾相识,缺了点推陈出新的意味。
       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对于不是写给我们欣赏的扣窑文,自然没必要去穷讲究啥米新意、创意。而文骅此篇,也属一时兴起之作,虽写得颇有几分温烧特色,也很出彩,与那几十篇比较起来肯定在上品之列,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能否写得更上一层楼呢?可否打破“扣窑文”模式、定势,摆脱千人一面的“童趣情结”格调,令人眼前一亮?从其那个不知该算龙睛还是蛇足的收尾来看,有点苗头,是否说明他摇笔杆子那时有点心血来潮,有点灵光一闪,有点触类旁通?就“缺乏过渡”来看,也许说明,那时他似乎“突兀”地捕捉到了一点灵感或顿悟,只不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7 12:16:36 | 只看该作者
昨夜里论坛又突然短暂断线,链接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7 12:40:19 | 只看该作者
       文骅自白,【此文主旨不是表现"扣窑",而是感念一种小伙伴的情谊,一种同学、朋友情谊,所以说“我明白,是吃不出那种氛围”。】
           耀龙点评,【作者阐述了写作意图本为怀旧,而勾起记忆。至于抒发了结尾的感慨也是为了加以说明怀旧之情。
           “为了怀旧”, 写“那种氛围”,这意思当然很明显,当然可以这样构思,当然可以主题单纯一些,这样写来当然也能写出佳篇(搜集的那些寒薯篇很多都算是),是否“怀旧”、可否“怀旧”非意见分歧的焦点。分歧在于收尾造成什么客观效果,是点了睛还是添了足,是“过渡不太顺”还是“无关主题”,是纯阐发“童趣一去不复返”更有意义,还是引申出“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有意义。
           说实在,如果当初文骅抛出的是没那几句的回忆录,尽管我也会觉得是好文,但不会马上想到可收入纪念文集。已说过,那时他不是当做征文而写的,可收可不收。那么,纪念文集如果看上了,主要出于什么考虑,也就是衡量、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此纪念文集,不是“云霄风土文集”,不是“我的童年文集”, 收进“扣窑”美文,要起什么作用呢?放在哪版块合适呢?作为编辑者,事先要心中有数。当然,是老同学的作品,是写得不错、令人共鸣的文字,纪念文集不必拒之门外;但还有类似题材之作的话,该不该一并收入?一花引来百花开,是不是征文也来鼓励怀旧童年的卡寸、甩豆干、打水漂、跳索、戽鱼、吃水面、捡多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7 13:31:32 | 只看该作者
       考虑到“纪念文集”旨在纪念毕业40周年,能联系上这个大主题的非征文,自然也可以择优选录。文骅原文虽不是为这个大主题而作,但开篇提到“对于我们这些已近耳顺之年的半老头来说……”,收尾浮想联翩“就像喝酒……”,以半老头小聚的酣畅淋漓状态前后呼应,多少涉及“少年家变半老头之后,怎么办?”的现实,算打了擦边球,就更具备了可收录的资格。
       收尾“没个过渡”,是修改、润色、进一步提炼的问题。如果原本没这段也就罢了,不用刻意去加上,“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有了却将其视为无关主题而删掉,或“卒章显志”重归童趣,我觉得像是买椟还珠,有点可惜。这样的修改是另外一种修改思路,显然是以形式上的“精品”为着眼点,对内容考虑不太周全。如此一来,问题实质又回到纪念文集取文的衡量标准上来了。我并非排斥精品,精品当然多多益善,可是,如果把现实意义较明显的精品修改成现实意义不明显的精品,则显得有点剑走偏锋,事与愿违。不过这并不算“错”了,只是疏忽了。也可以说是编辑经验不足,或是欣赏品味、审美观念有差别。
       顺便说说,尽管文骅谦称“不敢谬称‘精品’”,章生谦称“县级文集哪有精品”,实际上,我理解的精品是相对而言的,县级自有县级的精品标准,泰山是山,将军山也是山,县级也能偶尔露峥嵘,章生自谦不算,比如炳顺、健民、长乐、炎昭、炳富、志强和太太、文达和素颜……不也都在县里吗?不也拿出了精品文稿吗?这是题外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7 13:50:13 | 只看该作者

回楼主的帖,关于称你和炳顺为“大师”,是因当时口不择言引起的误会。关于“义工”纯属是讲我自己在哪一个活动中要当义工的角色,我也曾经讲过在图集活动中要当义工。会长也曾经告诉我,明年五一,要提前几天到云霄当义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9-7 13:53: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丽华 于 2013-9-7 14:00 编辑


这与众不同的“扣窑记”正是作者黄文骅的不同凡响之处。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9-7 13:55:20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3-9-6 22:33
老汤能积极发言,开诚布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很好(如果无那个“一根筋添足”的添足就更好了) ...


谢谢刘主编对我的批评指出,一定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7 13:57:42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是为毕业40周年选编“纪念文集”,不但推荐、选取文稿(非应征文的)要注意围绕纪念文集主题,修改具体文稿最好也能尽量地、自然地呼应纪念文集主题,否则有可能模糊了编辑方向感。孤立的一篇文章,这么改那么改,都没关系;要收到纪念文集里的文稿,则有部分与整体的配合要求,怎么修改才更能呼应纪念文集主题,更接近、更切合纪念文集的特点,是编辑思路的一个要点,修改时要留意。因此,修改具体文稿就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对文稿形式、内容的酌情修改、润色,使之更加真善美;一方面是有必要的话,对文稿中心思想的提炼、开拓、调整,使之更能与纪念文集的大主题和谐。
       从这个观念出发,就比较能清晰地看出,对“扣窑”要扣出啥米“美味”,在于你想吃啥米口味的密件。实际上素颜的见解讲得很透彻了,作为一篇纯粹的忆旧美文来欣赏,没那个“突兀”的收尾更精致;作为纪念文集里的一篇同学佳作,保留并改好那个收尾有点现实意义。张专家的意见也差不多。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纯粹就文论文,就形式谈形式,就“对错”谈“对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9-7 14:39:24 | 只看该作者
       佤这几天代志也不少,“内忧外患”,却还断不了“扣窑”,也不仅仅是就文骅的“扣窑”谈“扣窑”,而是试图通过修改这篇“扣窑”的不同看法,交流思路,探讨围绕编辑纪念文集的目的,需要选取什么文稿,从什么角度修改文稿较合适。以此思路衡量,目前若干被推荐的文稿、帖子,包括我的,其内容不适宜,改也不好改,无必要收入纪念文集;已具备收录资格的,修改时既要注意方式,也要注意配合纪念文集的主题,既不刻意地揠苗助长,人为拔高,也不可片面地削足适履,因文害意。
       文骅同意删去尾段,虽是虚怀若谷,但急流勇退,未必有利于做好文章。一篇好文章的滋味,常需反复咀嚼;不但文字修改可能旁观者清,某些审美价值,也是经评论者、读者再三品味、各抒己见而趋于丰富多彩,甚至作者自己落笔中都没考虑的“思想意义”,也会被纷纷挖掘出来(当然,这要有根有据,自圆其说,不是信口开河或乱吹捧)。艺术作品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内容大于形式,思想(主题意义)大于内容。我再“扣”一句:鉴赏大于思想。事实上,不少作品的多方面“思想性”、 多层次“象征意义”,是评论家、读者概括、琢磨、发挥出来的。那个才做个把月编辑活儿(估计系天涯论坛的诗歌版主)就能侃侃而谈“十大编辑体会”的编辑,不是也提到,“一般的读者只能读到作者的一层意思,作为一个好的编辑,不仅要读懂作者的一层意思,还要读懂他两层以上的意思”。也就是说,越鉴赏越有新感受,越琢磨越有新名堂,好比节节吃腊蔗,层层剥北葱,锦上找花纹,夜半望星空。对《红楼梦》的鉴赏、解谜是最明显的例子,百多年来众说纷纭,扣来扣去扣出了“红学”;文骅这篇“扣窑记”虽不是一码事,我们末扣蒙扣,说不定扣出个县级“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9-8 11:22:11 |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一篇“扣窑”竟引出一场论战,但我认为这是好事,说明编辑和同学们对文集的高度重视。首先要感谢编委们的辛勤劳动!能者多劳,甚至有时吃力不讨好,但你们对同学会的贡献功劳簿上会记上一笔。
      我赞同正明对如何编辑文集的一些意见,很中肯,很到位。文学的特性就是“形象大于思维”,一篇文章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探讨是正常的。我同意章生的说法,,编辑不是修改病句错别字,要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但最好多与作者沟通,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编辑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首肯,但我愚意不必太较真,同学文集毕竟是内部交流,不是对外发行,只要是同学的作品,质量不苛求,能符合主题就行,否则一部分同学会望而却步。章生同学不要撂挑子,我支持你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9 06:06 , Processed in 1.201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