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云霄的记忆 王颜萍
第一个春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窗外传来了阵阵的鞭炮声。不经意中想起了42年前,我随父母下放,举家来到云霄和平农场河溪作业区,过的第一个春节。 那是1970年的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屋子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围着一只大木盆,上面放着一块擀面条用的面板,就当我们的饭桌了,就这样算围炉了。 过年的菜还很丰盛的,值得回味的是当地农民送来的粿,还有凤梨,一大串香蕉,真的好吃呀。 似乎还记得,初一一大早我们都换上了新衣服,尤其是我们两家下放干部的家人,不约而同的穿上了清一色的解放鞋,去逛和平农场的商店,那也许就是我当年心目中的繁华之处了吧。
学说云霄话 我打小生长在福州,住在机关大院里,只会说普通话。自打到了云霄和平农场,所接触的同学朋友,都不习惯说国语,就连上课,老师也是双语教学,我还真听不懂。为了能好好上课,更为了能有小朋友和我玩,我下决心学云霄话。 想起那段学方言还有点搞笑。记得我和农场作业区的小朋友上山割草时,我们都是偷砍几根甘蔗带着。我刚进甘蔗地,只听外面放风的孩子说;狼来了啦。吓得我都快哭了,腿也软了。还好有人说,不是狼来了是人来了。在我虚心请教下,用了半年时间,我学会了云霄话,一直沿用到现在。也可以说是半个云霄人了。
第一次逛县城 1970年冬天,我随父母举家搬迁和平农场河溪作业区居住已有一年光景了。我家住的那是个小山坡,只有三户人家。一家是农场的技术员,另一家是妈妈的同事。我在农中上学,课余时间要上山割草,篓些树叶给家里当柴火烧,业余生活十分乏味。心里很想去逛商店,仅这么点小小的要求,也要在奶奶的准许下,一个月去一次农场商店。买点油盐酱醋,买点我喜欢吃的花生糖——隔壁响。我和隔壁家的下放干部子女,整天缠着大人,要进趟县城。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一大早,我们两家下放干部的家属们,穿着解放鞋,身挎军用包,徒步两个多小时,进了县城。一路打听着,来到最为繁华的经堂口的百货商店。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真让我有点目不暇接。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文具柜,买了个讲义夹。这在当时来说,是个奢侈品了。奶奶给我扯了块花布,说是给我做件过年穿的新衣服。百货商店外有棵大树,树下坐着好些骑单车的,这在当时,也是一个自谋职业的出路,车夫高超娴熟的技术,一车能带两三个人。这真让我大开眼界。经堂口那边还有个自由市场,有来自“海外”的海鲜品,也有“山内”的土特产,那吆喝声和叫卖声交织成一片。他们各个头上都带着颇具本地特色云霄斗笠,那可谓是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中午,我们在时钟台那的那家国营饭店吃午饭。吃的云霄的小吃——水面,还有海蛎煎、肉灌、熏肠。奶奶说,她要好好犒劳我这乡下妮子。酒足饭饱了,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我一路拾着树枝(树枝烧饭时很旺的),一路哼着歌,走了两个多小时到家了。这是我第一次步行那么远的路,更值得我佩服的是我那缠足的奶奶,走的比我还快。奶奶常说,多动弹壮筋骨。 阔别和平农场41年了。是那块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山山水水,让我深深地眷念着……(2012-1-19、3-12)
责任编辑(阳光)修改意见:写得字通句顺,颇为亲切。建议(一)过春节时增写些离乡背井后当时的感受,心理活动。以及与当地农民交往的具体细节。(二) 学说云霄话,怎样学?要写得详细些,增加些趣闻趣事,特别要多写些与当地小孩子的友谊,可参考一下鲁迅写的闰土。(三)初进县城,可与你印象中的省城做个比较,42年前的县城在一个外地的小女孩心中是一种什么印象。另外,要突出表现出一个被封闭在深山中的小女孩刚被放出鸟笼时欢快的心情及心理活动过程,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些意见,仅供参考。
|